勁風(王可偉做品)
九變篇(第八)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本篇講各類特殊狀況的機動處置。「九」是虛指,泛言狀況的複雜多樣;「變」就是變通,指不拘常法、臨機適變、從宜而行。篇中內容比較龐雜,包括五種地形、五種狀況以及據此應做的靈活應變,指出明智的將領必須對各類狀況的利弊加以權衡,強調有備無患、「有恃無恐」,並對五種危險的狀況提出警告。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衆,汜地無舍(1),衢地合交(2),絕地無留(3),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禁(4),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5),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6)。
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7),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8),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9),必雜於利害(10)。雜於利,而務可信(11)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12)。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13),役諸侯者以業(14),趨諸侯者以利(15)。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16);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17)。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18);必生,可虜也(19);忿速,可侮也(20);廉潔,可辱也(21);愛民,可煩也(22)。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23),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24)
。
【註釋】
1)汜地無舍:在水氾濫之地不可駐紮。
2)衢地合交:衢地,謂四通八達之地。《孫子兵法·九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爲衢地。」此句謂在四通八達的地區做戰要注意結成鞏固的聯盟。
3)絕地勿留:絕地,李筌注:「地無泉井、畜牧、採樵之地爲絕地。」全句謂在道路不通,又無糧食水草的地方切勿停留。
4)途有所不禁:孫子佚文《四變》:「徐(途)之所不禁者,曰淺入則前事不信,深刻則後利不接。動則不利,立則囚。如此者,弗由也。」此句意思爲按正常狀況該走的道路不走,而另選迂迴的、困難較多的但不被敵人注意的道路行進,以期出敵不意。
5)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張預注:「縱之而無所損,克之而無所利,則不須擊也;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爲患,則不須攻也。」全句言有的敵軍不宜***,有的城池不該攻拔。
6)君命有所不受:曹操注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賈林注:「決必勝之機,不可推於君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全句謂有的君主命令能夠不予接受。
7)將通於九變之地利:地,爲衍文。全句譯爲將帥若能通曉各類機變的利用,就懂得如何做戰。
8)五利:指「途有所不禁,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的五條好處。
9)智者之慮:慮,思考、思索。此謂聰明的將帥思慮的問題。
10)雜於利害: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張預注:「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因此害;雖處害地,必思因此利,此亦通便之謂也。」全句言應充分兼顧到利與害兩個方面。
11)可信:信,伸也,伸張、發展。楊炳安《孫子會箋》:「言惟其考慮利之一面,方能以此激勵三軍將士完成戰鬥任務也。」
12)雜於害,而患可解也:考慮到不利的因素,則禍患便可消除。
13)屈諸侯者以害:屈,屈服、屈從。諸侯,此處指敵國。全句言以危害之事使諸侯屈服。
14)役諸侯者以業:役,使、區使。《荀子·正名》:「夫是之謂以已爲物役矣。」業,曹操注:「事也。」此句謂以危險之事煩勞敵國使之窮於應付。杜佑注曰:「能以事勞役諸侯之人,令不得安仗」,義近。
15)趨諸侯者以利:趨,奔走。張預注:「動之以小利,使之必趨。」全句言以小利引誘調動敵人,使之奔走無暇。
16)恃吾有以待:恃,倚仗、依賴、寄但願。曹操注:「安不忘危,常設備也。」張預注:「言須思患而預防之。」本句意謂不要僥倖於敵之不來,而需倚仗己有充分之準備。
17)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未可僥倖於敵人不進攻,而須要依賴本身具有使敵人無從進攻的條件。
18)必死,可殺也:必,堅持、執拗之意。曹操注:「勇而元慮,必欲死鬥,不可曲撓,能夠奇伏中之。」此句言一味地硬拼,則會被殺。
19)必生,可虜也:曹操注:「見利畏怯不進也。」此句意謂貪生怕死,可能就會被俘虜。
20)忿速,可侮也:忿,憤怒、生氣。曹操注:「疾急之人,可憤怒侮而致之。」全句言將帥急躁易怒,則易中敵人輕侮之計。
21)廉潔,可辱也:曹操注:「廉潔之人,可污辱致之也。」此句謂將帥過於潔身清廉,則可能受辱。
22)愛民,可煩也:煩,煩勞、相煩。張預注曰:「民雖可愛,當審利害。若無微不救,元遠不援,則出其所必趨,使煩而困也。」此言將帥愛護居民,如不審度利害,則被動煩勞。
23)覆軍殺將:言軍隊覆滅,將帥被殺。
24)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五危,即上言「必死」等五享。不可不察,言不可不弄清這個道理
。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主將接受國君的命令,組織軍隊,彙集軍需,出征時在「汜地」不要駐紮,在「衢地」要結交諸侯,在「絕地」不可停留,在「圍地」要巧設計謀,在「死地」則殊死奮戰。
有的道路不宜經過,有的敵軍能夠不擊,有的城邑能夠不攻,有的地盤能夠不爭,有時甚至國君命令也能夠不接受。
因此,將領可以通曉靈活機變的戰術,就算得上懂得用兵。將領不通於靈活機變的好處,即便了解地形,也不能懂得地利。治軍即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經過」等「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做用。
於是,聰明的將領考慮問題,必定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能夠順利進行;有利的條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即可及早解除。
要使諸侯國屈服,就要以禍患來威逼它;要使各國諸侯忙於應付,就讓它作不得不作的事;要使各國諸侯疲於出動,就用小利去引誘它。
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但願於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本身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不要寄但願於敵人不進攻,而是要依靠本身有敵人不可攻破的條件。
將領有五種致命的缺點:只知死拼,可能被誘殺;貪生怕死可能被俘虜;浮燥易怒,剛忿偏急,可能被敵人凌侮;矜於名節,可能入敵人污辱的圈套;過於仁慈,可能致使煩擾。大凡這五點,都是將領素質的缺陷,也是用兵的大害。軍隊覆滅、將帥被殺,一定由這五種因素所引發,是不能不清楚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