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偉 做品
九地篇(第十一)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本篇從戰略地理學的角度出發,論述在戰略進攻中實施襲擊的若干問題。此處的「九」與「九變」的「九」同樣,都是虛指,泛言其多。「地」指地區,即戰略區域。所謂「九地」,講的是在不一樣的戰略地區實施戰略進攻時所必須採起的戰略行動方針。孫子在本篇中強調要形成敵人的弱點,爭取主動,乘虛而入,迅速進攻。同時對將帥的指揮風格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指出將帥必須善於駕馭全軍。此外,孫子還論述了深刻敵國後的行動準則和保密措施。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1),有「輕地」(2),有「爭地」(3),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爲「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我能夠往,彼能夠來者,爲「交地」。諸侯之地三屬(4),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5),爲「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6)。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爲「汜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7),彼寡能夠擊吾之衆者,爲「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8)。是故「散地」則無戰(9),「輕地」則無止(10),「爭地」則無攻(11),「交地」則無絕(12),「衢地」則合交(13),「重地」則掠(14),「汜地」則行(15),「圍地」則謀(16),「死地」則戰(17)。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先後不相及(18),衆寡不相恃(19),貴賤(20)不相救,上下不相收(21),卒離而不集(22),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衆整而未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23),則聽(24)矣」。
兵之情主速(25),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26),攻其所不戒也。
凡爲客之道(27):深刻則專(28),主人不克(29);掠於饒野(30),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31),並氣積力(32),運兵計謀,爲不可測(33)。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34),死焉不得,士人盡力(35)。兵士甚陷則不懼(36),無所往則固(37),深刻則拘,不得已則鬥(38)。是故其兵不修而戒(39),不求而得(40),不約而親(41),不令而信。禁祥去疑(42),至死無所之(43)。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44);無餘命,非惡壽也(45)。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僵臥者涕交頤(46)。投之無所往者,諸、劌(47)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48);「率然」者,常山(49)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以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50),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51);剛柔皆得,地之理也(52)。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53),不得已也。
將軍(54)之事:靜以幽,正以治(55)。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民無知(56)。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57);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58)。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59);帥與之深刻諸侯之地,而發其機(60);若驅羣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61),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爲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62)。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63);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64)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65);「輕地」,吾將使之屬(66);「爭地」,吾將趨其後(67);「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68);「重地」,吾將繼其食(69);「汜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70);「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71)。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72)。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73);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74),一不知,非霸王之兵(75)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76);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77)。是故不爭天下之交(78),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79),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80)。施沒法之賞,懸無政之令(81),犯三軍之衆(82),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8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84)。
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85),夫衆陷於害,而後能爲勝敗(86)。
故爲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87),並敵一貫(88),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89),夷關折符,無通其使(90);厲於廊廟之上(91),以誅其事(92)敵人開闔(93),必亟入之。先其所愛(94),微與之期(95)。踐墨隨敵(96),以決戰事。是故始如×××, 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97)
。
【註釋】
1)散地:指士卒近家,戰不利則心易散,故言散地。曹操注:「士卒戀土,道近易散。」杜牧曰:「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軍歸投之處。」
2)輕地:梅堯臣注:「入敵未遠,道近輕返。此句言軍隊進入敵境未深,能夠輕易撤回。
3)爭地:曹操曰:「能夠少勝衆,弱擊強。」杜牧曰「必爭之地,乃險要也。」此謂誰先佔領就對誰有利的軍事要地。
4)諸侯之地三屬:三屬,三國交界的地方。曹操注:「我與敵至關,而傍有他國也。」
5)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此句謂先到達能夠獲得諸侯列國的援助。曹操注:「先至得其國助。」杜牧日:「天下,猶言諸候也。」
6)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謂深刻敵國,所過城邑衆多的地區,爲重地。杜牧注:「難返還也。背,去也;背與倍同。多,道里多也。」梅堯臣注:「過城已多,津要絕塞,故曰重難之地。」二說皆是。
7)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進入的道路狹隘而回歸的道路迂遠。
8)死地:梅堯臣注:「前不得進,後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戰也。」此謂不速戰求生則會被消滅之地。
9)無戰:不宜做戰。李筌注:「恐走散也。」張預注:「士卒懷生,不可輕戰。」二注均是。
10)無止:不宜停留。趙本學注:「入敵未深,人心未固,務速進攻,以期過險。」
11)爭地則無攻:梅堯臣曰:「形勝之地,先據乎利;若敵已得其處,則不可攻。」曹操注曰:「不當攻,當先至爲利也。」此句謂敵已佔據爭地則不可進攻。
12)交地則無絕:梅堯臣曰:「道既錯通,恐其邀截,當令部伍相及,不可斷也。」全句言在交地,部伍相聯結,不可斷絕。
13)衢地則合交:合交,曹操注:「結諸侯也。」孟氏注:「得交則安,失交則危也。」全句謂在行地,則當結交諸侯,陷敵於孤立。
14)重地則掠:梅堯臣曰:「去國既遠,多背城邑,糧道必絕,則掠畜積以繼食。」全句謂在重地做戰則掠奪敵資糧。
15)汜地則行:張預曰:「難行之地,不可稽留也。」全句謂在汜地就應迅速通行。
16)圍地則謀:處圍地則發謀以取勝。
17)死地則戰:在死地則力戰以求生。
18)不相及:不相連續。
19)衆寡不相恃:恃,依靠。全句謂大部隊與小部隊不能協同依恃。
20)貴賤:指官與兵。
21)不相收:不相統屬,不能收聚。
22)卒離而不集:離,分、散。《呂覽·大樂》:「離則複合」,高誘注:「離,散也。」言士卒分散難於集中。
23)奪其所愛:剝奪敵人所愛惜依恃的有利條件。
24)聽:《廣雅·釋詁》雲:「聽,從也。」意謂使敵被動,從我意願。
25)兵之情主速:張預注:「用兵之理,唯尚神速。」全句謂用兵的道理是以神速爲上。
26)由不虞之道:經過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
27)爲客之道:客,進入敵國做戰的部隊。全句謂深刻敵境做戰部隊的用兵規律。
28)深刻則專:專,《廣雅·釋言》:「齊也。」全句謂深刻敵境,則軍心一致。
29)主人難免:梅堯臣曰:「爲客者,入人之地深,則士卒專精,主人不能克我。」全句謂在本土做戰的軍隊,沒法打敗客軍。
30)掠於饒野:饒野,《玉篇》:「饒,豐也,厚也。」王皙注:「饒野多稼* 。」全句謂掠奪野外的糧草。
31)謹養而勿勞:認真養練休整,勿使疲勞。
32)並氣積力:並,合併,此爲鼓舞、鼓勵之意。全句謂鼓舞士氣,積蓄力量。
33)爲不可測:使敵人沒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34)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梅堯臣注:「置在必戰之地,知死而不退走。」全句意謂將士卒置於無路可走的境地,雖死也不會敗退。
35)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全句言置於死地的士卒必人人拼死盡力。
36)兵士甚陷則不懼:張預日:「陷在危亡之地,人持必死之志,豈復畏敵也。」全句謂兵士深陷於危難之中,那麼反而無所畏懼。
37)無所往則固:往,杜牧注:「走也。」固,李筌注:「堅也。」全句言無路可走,則軍心穩固。
38)不得已則鬥:曹操注:「人窮則死戰也。」
39)不修而戒:修,修明法令。戒,警惕。曹操注:「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全句言士卒們不待休整而自戒備。
40)不求而得:梅堯臣注:「不索而情自得。」張預注:「不求索而得情意。」全句謂不待徵求而情意已得。
41)不約而親:梅堯臣注:「不約而衆自親。」全句言不待約束而自親和。
42)禁祥去疑:梅堯臣注:「妖祥之事不做,疑惑之言不入。」全句謂禁止迷信和謠言之事,避免士卒疑惑。
43)至死無所之:士卒們至死也不會逃跑。
44)無餘財,非惡貨也:梅堯臣曰:「不得已竭財貨。」全句言兵卒們譭棄財物,拋棄必需品之外的錢財,並不是不愛惜財物,實乃性命不保,何惜財物。
45)無餘命,非惡壽也:士卒們不顧性命去拼死搏鬥,並不是不肯長壽,而是身陷死地,不得不捨命以求生。
46)偃臥者涕交頤:士卒們仰臥在地,淚流滿面。
47)諸、劌:均爲人名,指專諸、曹劌。
48)率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神異經·西荒經》:「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
49)常山:即恆山。西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的「恆」字而改成常山。
50)方馬埋輪:曹操注:「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故曰:雖方馬埋輪,不足恃也。」全句謂縛馬埋輪,以示堅守的決心。
51)齊勇若一,政之道也:齊,齊心合力。梅堯臣曰:「令人齊勇如一心而無怯者,得軍政之道也。」全句謂三軍齊勇如一人,靠的是軍政之道嚴明,即治軍有方。
52)剛柔皆得,地之理也:王皙曰:「剛柔,猶強弱也。言三軍之士,強弱皆得其用者,地利使之然也。」全句意謂強者和弱者都能充分發揮戰鬥力,是巧妙地藉助地形使然。
53)攜手若使一人:張預注:「三軍雖衆,如提一人之手而使之,言齊一也。」
54)將軍:將,率領。將軍,即主持軍事。
55)靜以幽,正以治:曹操注云:「謂清靜幽深平正。」全句謂沉靜而深逮、公正而有條理。
56)能愚士年之耳目,使民無知:曹操注:「愚,誤也。民能夠樂成,不能夠慮始。」李筌注:「爲謀未熟,不欲令士卒知之。」全句譯爲矇蔽士卒的耳目,不讓他們知曉軍情。
57)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張預注:「前所行之事,舊所發之謀,皆變易之,令人不可知也。」全句意謂變動部署,改變計謀,令人沒法識破。
58)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梅堯臣注云:「更其所安之居,迂其所趨之途,無令人能慮也。」全句言變換駐防,迂迴行軍。令人們不得圖謀。
59)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趙本學注:「期,約戰之所也。」全句謂主帥與軍隊約戰,猶言賦予做戰任務,斷絕其退路,使之一往無前。
60)帥與之深刻諸侯之地,而發其機:機,弩機之扳機。此言將帥率兵深刻重地後抓住戰機,發動攻勢。
61)九地之變,屈伸之利:張預注曰:「丸地之法,不可拘泥,須識變通,可屈則屈,可伸則伸,審所利而已。」全句譯爲九地做戰原則的靈活運用,或屈或伸的利害關係。
62)深則專,淺則散:在敵國境內做戰,深刻則士卒一致,淺進則士平渙散。
63)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趙本學注本雲:「去國去己之國,越境越人之境。絕,絕望之意。此篇無絕地之文,此特因上文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之句,而反言申之也。」另外一說,梅堯臣注云:「進不及輕,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間也。」
64)背固前隘:梅堯臣曰:「揹負險固,前當厄塞。」張預曰:「前狹後險,進退受制於人也。」此句謂背後險固,前路狹隘。
65)一其志:李筌注:「一卒之心。」此言統一士卒意志。
66)使之屬:使軍隊部屬相鏈接。
67)趨其後:曹操注:「利地在前,當速進其後也。」杜佑注:「利地在前,當進其後;爭地先據者勝,不得者負。」全句謂後續部隊迅速跟進。
68)固其結:杜牧注:「結交諸侯,使之牢固。」此句言鞏固與諸候的結盟。
69)繼其食:賈林注:「使糧相繼而不絕也。」全句譯爲補充軍糧,保障供給。
70)塞其闕:孟氏注:「意欲突圍,示以守固。」此言堵塞闕口。
71)示之以不活:表示死戰的決心。
72)過則從:孟氏曰:「甚陷則無所不從。」全句謂陷於險境十分深重則無不遵從。
73)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瞭解諸侯的謀略,不能同他交往。
74)四五者:指九地。曹操注:「謂九地之利害。」清夏振翼《武經體注大全會解》雲:「四五,指‘九地’言。‘九地’中五爲客兵,四爲主兵,故不合言之而分言之。」
75)霸王之兵:曹操注:「霸者,不結整天下諸侯之權也。絕天下之交,奪天下之權,故己威得伸而自私。」全句謂可以稱霸諸侯的軍隊。
76)其衆不得聚:聚,集中、動員。全句言敵人的軍隊來不及動員集中。
77)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含:兵威指向敵國,他國懼我之威,不敢與該敵國結交。
78)不爭天下之交:不爭着與天下諸侯交結。
79)信己之私:信,同「伸」。私,偏心。全句謂伸展本身對民衆的恩愛。
80)其國可隳:《呂覽·順說》:「隳人之城郭」,高誘注:「隳,壞也。」全句謂可毀壞其國都。
81)施沒法之賞,懸元政之令:沒法,超出慣例,破格。懸,掛、頒佈。黃鞏《集註》:「沒法之賞,謂破格也;無政之令,謂臨享應變。」
82)犯三軍之衆:犯,幹也。此爲驅使、任用之意。全句言使用三軍隊伍。
83)勿告以言:王皙注:「情泄則謀乖。」此謂不要告訴士兵的意圖。
84)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命令他們去完成任務,只告訴有利條件,不告訴危險因素,使其信心堅決。
85)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曹操注:「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梅堯臣曰:「地雖日亡,力戰不亡;地雖曰死,死戰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全句謂置軍隊於危亡之地,而後能夠保存。
86)能爲勝敗:意謂軍隊陷入危亡之地才能取勝。
87)順詳敵之意:順佯,僞裝順從,全句言僞裝順從敵人的企圖。
88)並敵一貫:集中優點兵力,選擇恰當的進攻方向。
89)改舉之日:決定實施民略計劃的時候。
90)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夷,封鎖。符,通行證。曹操注:「謀定,則閉關以絕其符信,勿通其使。」全句言廢除通行憑證,斷絕交通往來。
91)厲於廊廟之一:厲,反覆推敲。此言在廟堂上反覆研究,以決定戰爭大事。
92)以誅其事:誅,治,這裏指研究。此句言決定這一大事。
93)開闔:曹操注:「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在此比喻可乘之機。
94)先其所愛:杜牧注:「凡是敵人所愛惜,倚恃覺得軍者,則先奪之也。」
95)微與之期:期,約、合。全句謂不要與敵人約期交戰。
96)踐墨隨敵:踐,通「剗 」。賈林注:「剗 ,除也。」墨,墨守成規。全句意謂避免墨守成規,隨敵情變化來決定做戰方案。
97)始如×××,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全句言開始如×××般柔弱沉靜,便敵人放鬆警惕,後如逃兔通常迅捷,打擊敵人,使之措不及防
。
【譯文】
孫子說:根據用兵的原則,戰地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在本身境內打仗的地方叫散地,進入敵人國境不深的地方,叫輕地。我軍獲得有利,敵軍獲得也有利的地區,叫作爭地。我軍能夠往,敵軍能夠來的地區,叫交地。多國交界,先獲得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爲衢地。入敵境縱深,穿過敵境許多城邑的地方,叫重地。山林、險要、沼澤等大凡難行的地方,稱爲汜地。進兵道路狹隘,退回的道路迂遠,敵軍以少數兵力便可擊敗吾軍的,爲圍地。迅速奮戰便可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滅亡的爲死地。所以,在散地不宜交戰,在輕地不要停留,在爭地不要冒然進攻,在交地行軍序列不要斷絕,在衢地應結交諸侯,在重地要掠取糧秣,遇到汜地要迅速經過,陷入圍地就要運謀設計,到了死地就要殊死奮戰。
古時善於指揮做戰的人,能使敵人先後不相續,主力與小部隊不能相倚恃,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級沒法相統屬,士卒離散而不能集中,對陣交戰陣形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當即行動,對我無利就中止行動。或許有人問:「敵人人數衆多、陣勢嚴整地向我開來,用什麼辦法對待?」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愛惜不願放棄的物資或地盤,就能使它陷於被動了。」
用兵的道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大凡對敵國採起進攻做戰,其規律是:越深刻敵境,軍心士氣越牢固,敵人越不能打敗我軍,在豐饒的田野上掠取糧草,全軍就有足夠的給養;謹慎休養戰士,勿使疲勞,加強士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沒法判斷我軍企圖。把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雖死也不會敗退。既然士卒寧死不退,怎麼能不上下盡力而戰呢?士卒深陷險境而不懼,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穩固;深刻敵國,軍隊就不會渙散。處於這種無可奈何的狀況,軍隊就會奮起戰鬥。所以,不須整飭,就能戒備;不須強求,就能完成任務;不須約束,就能親附合力;不待申令,就會遵照紀律。消除士兵的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退避。我軍士兵沒有多餘的錢財,不是他們厭惡財物;士卒們不顧生命危險,不是他們不想活命。做戰命令發佈的時候,士卒們坐着淚溼衣襟,躺着淚流滿面。把他們放到無路可走的絕境,就會像專諸和曹劌同樣的勇敢。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如同率然同樣。率然是恆山地方的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巴頭就過來救應,打它的腹部頭尾都來救應。或問:「軍隊可指揮得像率然同樣嗎?」回答說:「能夠。」吳國人與越國人是互相仇恨的,當他們同船過渡同遇大風時,他們相互救助如同左右手。所以。縛馬埋輪,是不早以倚恃穩定軍陣的辦法;三軍勇敢,如同一人,就是要靠平時的軍政修明;要使強弱不一樣的士卒都能發揮做用,在於地形利用的適宜。因此,善於用兵的人,能使部隊攜手如同一我的同樣服從指揮,是將部隊置於不得已的狀況下造成的。
統帥軍隊這種事,要沉着鎮靜而幽密深遂,管理部隊嚴正而有方,要矇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改變做戰計劃,變動做戰部署,令人們沒法認識;常常改換駐地,故意迂迴行進,令人們推測不出意圖。將帥給部隊下達戰鬥命令,像登高而抽去×××同樣,使士卒有進無退;將帥與士卒深刻諸侯重地,捕捉戰機,發起攻勢,像射出的箭矢同樣勇往無前。對士卒如同驅趕羊羣,趕過來,趕過去,使他們不知要到哪裏去。彙集全軍,置於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任務。各類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係,都不可不反覆詳究,留意考察。
大凡進入敵國做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心就愈是穩固;進入敵國腹地越淺,軍心就容易懈怠渙散。離開本上穿越邊境去敵國做戰的地方,稱爲絕地;四通八達的戰地爲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方叫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地方就是輕地;背靠險固前有阻隘的地方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所以,在散地上,要統一全軍意志;在輕地上,要使營陣緊密相聯;在爭地上,就要使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在交地上,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鞏固與鄰國的聯盟;入重地,就要補充軍糧;在汜地,就要迅速經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殊死戰鬥。
因此,做戰的狀況是:被包圍就協力抵禦,不得己時就會殊死奮戰,深陷危境就會遵從指揮。
不清楚各諸侯國意圖的人,不能參與外交;不熟悉不會運用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的人,就不能領軍做戰;不使用嚮導,就不能獲得地利。這幾個方面,有一方面不瞭解,都不能算是王霸。的軍隊。所謂王霸的軍隊,攻伐大國,進攻大國就能使敵方的軍隊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指向敵人,敵人的外交就沒法成功。因此沒必要爭着與任何國家結交,也不隨意在各諸侯國培植本身的勢力,多多施恩於本身的民衆、士卒,把兵威指向敵國,敵國城池可拔,國都就能被攻下。實行破格的獎賞,頒發很是的政令,驅使三軍部隊像使喚一我的同樣。授以任務,沒必要說明做戰意圖。賦予危險的任務,但不指明有利條件。
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轉危爲安;把士卒陷於死地,才能轉死爲生。軍隊陷於危境,而後才能取得勝利。
因此,領兵做戰這種事,就在於僞裝順着敵人的意圖,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處,即便千里奔襲,也可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說的巧妙用兵能成就大事。
因此,決定戰爭行動的時候,就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中止與敵國的使節往來,在廟堂再三謀劃,做出戰略決策。敵人一旦有隙可乘,就立刻攻入。首先要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不要與敵人約期決戰。破除成規,因故變化,靈活決定本身的做戰行動。於是,戰爭開始要像×××通常沉靜,使敵人放鬆戒備;而後忽然發動***,要像脫逃的野兔同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