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王可偉做品)
形篇(第四)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形」,就是形體之意,指有形的物質,引伸爲力量的大小和形勢的優劣。本篇主要論述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客觀的物質條件以及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條件,中心是說明不打無把握之仗,指出善戰者必須首先使本身「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1),以待敵之可勝(2)。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3)。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4),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5)。
不可勝者,守(6)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7)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8),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9)也;打敗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10)也。故舉秋毫(11)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12)。故其打敗不忒(13),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14)也。是故勝兵先勝然後求戰,敗兵先戰然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15),故能爲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16),二曰量(17),三曰數(18),四曰稱(19),五曰勝(20);地生度(21),度生量(22),量生數(23),數生稱(24),稱生勝(25)。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26),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民(27)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
【註釋】
1)先爲不可勝:王皙曰:「不可勝者,修道保法也。」此句意思是先作到本身不被別人打敗。
2)以待敵之可勝:待,等待。可勝,指敵方可能被打敗的機會或條件。
3)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楊炳安《孫子會箋》:「言創造不可被敵打敗之條件,乃屬於我方主觀努力之事;然敵方是否具備可能被我打敗之條件,則非我主觀意願所決定。」
4)能爲不可勝:能創造本身不可被敵打敗的條件。
5)勝可知,而不可爲:言勝利能夠預見,但卻不能強求。張預注:「己有備則勝可知,敵有備則不可爲。」
6)不可勝者,守:張預注云:「知己未能夠勝,則守其氣而待之。」此句言有了不可打敗的條件,就能夠守了。
7)九地:九,在此乃言數之極。汪中《述學·釋三九篇》雲:「古人措辭,凡一二所不能盡者,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不能盡者,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九地,梅堯臣注:「言深不可知也。」藏於九地之下,即言深祕隱藏其形而不露也。
8)動於九天之上:九天,梅堯臣注謂指「高不可測」。此句言善***者進攻時迅捷異常。
9)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言預見勝負不高出衆人的水平,不算是高明者。
10)打敗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力戰而勝之,天下人都說好,不算好中最好的。曹操注:「交爭勝也。太公曰,爭勝於白刃之口,非良將也。」王皙曰:「以謀屈人則善矣。」
11)秋毫:獸類子秋天新長出的極纖細的毛稱秋毫,用以比喻輕細之物。
12)無智名,無勇功:杜牧注:「勝於未蔭,天下不知,故無智名;曾不血刃,敵國已服,故無勇功也。」張預注:「陰謀潛運,取勝於無形,天下不聞有料敵制勝之智,不見摹旗斬將之功。」二家註釋皆有道理。
13)忒:差。不忒,不差之意。
14)不失敵之敗:言不效過任何一個可打擊敵人的時機。杜牧注:「窺伺敵人可敗之形,不失毫髮也。」王皙曰:「常爲不可勝,待敵可勝,不失時機。」其說甚是。
15)修道而保法:杜牧注云:「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按:「道」與《計篇》「道者,令民與上贊成」中「道」同義,指政治。「修道」即修明政治。「法」,亦指《計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之「法」,指法令制度。「保法」即確保法制。此句的意思爲修明政治,確保法令制度的貫徹實行。
16)度:《禮記·明堂位》:「度爲丈尺、高卑、廣狹也。」賈林曰:「度,土地也。」此言土地幅員。
17)量:《禮記·明堂位》鄭玄箋:「量爲豆區、鬥斛、筐* 所容受。」《漢書·律曆志》:「量者,禽、合、升、鬥、斛也,因此量多少也。」此言物資多少。
18)數:賈林注曰:「算數也。以數推之,則衆寡可知,虛實可見。」王皙曰:「百千也。」此言部隊實力的強弱,兵員的多寡。
19)稱:《楚辭·惜誓》「苦稱量之不審兮」,王逸注:「稱因此知輕重.」杜牧注:「稱,校也。」此言衡量雙方實力之對比的情況。
20)勝:指勝負仇劣的情實。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21)地土度:曹操注:「因地形勢而度之。」地,指國土幅員。此句言敵我交戰,必先以雙方所擁有的土地幅員爲基礎。
22)度生量:趙本學注:「既度之,則其地之所容者何陣,或當用廣、用長、用圓、用方,奇正當居何處,當分爲幾陣,皆可知矣,此‘度生量’也。」此言基於雙方擁有「地利」情況,可知其物質資源之儲備及國力之強弱也。
23)量生數:梅堯臣注:「因量以得衆寡之數。」此言物質資源情況之計量,可知所擁兵員之衆寡。
24)數生稱:王皙注:「喻強弱之形勢也。」此言由兵員之衆寡可知雙方兵力強弱之對比。
25)稱生勝:曹操注:「稱量之數,知其勝負所在。」此言由雙方強弱形勢之衡量對比,可知其優劣勝負之情狀。
26)以鎰稱銖:銖,古代計量單位,二十四銖爲一兩。鎰,二十四兩爲一鎰,合五百七十六銖。以鎰稱銖,比喻兵力輕重衆寡之懸殊。
27)戰民:《尉繚子·戰威》:「夫將之因此戰者,民也。」此言統帥指揮部衆參加做戰
。
【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老是先創造條件使本身立於不敗之地,而後捕捉戰機打敗敵人。作到不可打敗,就會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敵人出現空隙,就伺機擊破它。於是,善於做戰的人,可以創造不被敵人打敗的條件,不必定使敵人被我打敗。因此說:勝利能夠預測,但不可強求。
若要不被敵人打敗,就先要做好防守工做;能打敗敵人,就要進攻。採起防守,是由於條件不充分;進攻敵人,是由於時機成熟。因此善於防護的人,隱蔽本身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善於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敵措手不及。這樣,既保全了本身,又能得到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通常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戰勝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絕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同樣。古代善於做戰的人,老是打敗容易打敗的敵人。所以,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的智慧,也沒有勇武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因此不會出現差錯,是由於他們做戰的措施創建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打敗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善於做戰的人,老是使本身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之師是先具有必勝的條件而後再交戰,失敗之軍老是先同敵人交戰,而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可以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產生於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
因此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弱小的敵人;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銖對鎰,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
高明的指揮員領兵做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同樣,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