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8--軍爭篇)

《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8--軍爭篇)
 
軍爭篇(第七)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本篇以「軍爭」命名,意指敵我兩軍爭勝取利,主要論述在戰爭中爭取先機之利的極端重要性及其實現手段。通篇以「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爲變」做指導,闡明軍隊在戰略展開中抓住戰機的問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衆(1),交和而舍(2),莫難於軍爭(3)。軍爭之難者,以迂爲直,以患爲利(4)。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5),後人發,先人至(6),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爲利,軍爭爲危(7)。舉軍而爭利,則不及(8);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9),日夜不處,倍道兼行(10),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11),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12);五十里而爭利,則蹶(13)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14)。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15);不知山林、險阻、沮澤(16)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17)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18),以利動,以分合爲變(19)者也。
故其疾如風(20),其徐如林(21),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22),動如雷霆(23)。
掠鄉分衆(24),廓地分利,懸權而動(25)。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26)曰:「言不相聞,故爲金鼓(27);視不相見,故爲旌旗。」夫金鼓旌旗者,因此一人之耳目也(28);人既專注,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因此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29),將軍可奪心(30)。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31)。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32),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33),此治心(34)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35),勿擊堂堂之陣(36),此治變(37)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38),背丘勿逆(39),佯北勿從(40),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41),圍師必閾(42),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註釋】
1)合軍聚衆:合,《詩·大雅·民勞》鄭玄箋曰:「合,聚也。」此句曹操注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爲軍陣。」梅堯臣曰:「聚國之衆,合覺得軍。」全句的意思是彙集民衆,組編軍隊。
2)交和而舍:交,交錯相接;和,古時軍隊的營門稱和門;舍,《左傳·莊公三年》「師行一宿爲舍。」此句意思爲在戰地,敵我對壘,各軍諸部隊的營門交錯相連。
3)莫難於軍爭:沒有比兩軍相對爭奪制勝條件更難的了。曹操注:「從始受命,至於交和,軍爭難也。」張預注:「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至難也。」
4)以迂爲直,以患爲利:梅堯臣注:「能變迂爲近,轉患爲利。」張預注:「變迂曲爲近直,轉患害爲便利。」此句意思是將迂迴道路變爲直達的道路,患害變爲有利。
5)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賈林注曰:「敵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羸兵,或以小利、以他道誘之,使不得以軍爭赴也。」此句言以迂迴繞道和小利引誘敵人,擺脫敵人。
6)後人發,先人至:梅堯臣曰:「遠其途,誘以利,款之也。後其發,先其至,爭之也。能知此者,變迂轉害之謀也。」此句言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要爭奪的要地。
7)軍爭爲利,軍爭爲危:爲,有之意。《孟子·膝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將爲君子焉,將爲野人焉。」趙歧注:「爲,有也。」此句曹操注:「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全句譯爲軍爭之事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
8)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皆。梅堯臣注:「舉軍中全部而行則遲緩。」此句譯爲攜帶所有裝備輜重的軍隊前去爭取先機之利,則不能按時到達。
9)卷甲而趨:卷,收、藏也。此句意思爲捲起鎧甲,輕裝快跑。
10)日夜不處,倍道兼行:處,止;此處指不得休息。倍道,行程加倍之意。此句言夜以繼日不停地趕路。
11)擒三將軍:杜佑注:「欲從速疾,卷甲束杖,潛軍夜行,若敵知其情,邀而擊之,則三軍之將爲敵所擒也。」此句言三軍之將被敵所擒。
12)其法十一而至:按其規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達。
13)蹶:表示被動,被牧挫敗。
14)無委積則亡:委積,指物資儲備。《周禮·地官·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鄭玄注:「少曰委,多曰積。」此句言軍隊沒有物資補充即不能生存。
15)不能豫交:預交,即結交諸侯。豫,通「與」。
16)沮澤:《禮記·王制》:「居民山川沮澤。」孔穎達疏引何胤雲:「沮澤,下溼地也。」指水草叢生之沼澤地帶。
17)鄉導:即嚮導。鄉、向古通。指熟悉該地區狀況的帶路人。
18)兵以詐立:立,成功。杜牧注:「詐敵人使不知我本情,而後能立勝也。」其說甚是。
19)以分合爲變:把分散與集中做爲變化手段。
20)其疾如風:曹操注:「擊空虛也。」張預注:「其來疾暴,所向皆靡。」全句意思爲行動迅速,有如飄風之迅疾。
21)其徐如林:指部隊行列整肅,舒緩如林木般有序。
22)難知如陰:難以窺知實情,有如陰雲蔽日。
23)動如雷霆:杜牧注:「如空中擊下,不知所避也。」賈林注:「疾雷不及掩耳。」此句言行動迅速,令人措不及防。
24)掠鄉分衆:曹操注:「因敵而致勝。」陳* 注:「夫鄉邑村落,因非一處,察其無備,分兵掠之。」全句意謂分兵數路擄掠敵國鄉巴。
25)懸權而動:權,秤錘,用以稱物輕重。此句指權衡利害得失,然後決定行動。
26)《軍政》:古兵書,已佚。梅堯臣曰:「軍之舊典。」
27)故爲金鼓:金,杜佑注:「鉸鐸也。」王皙曰:「鼓鼙鉦鐸之屬。」此句言用金鼓指揮軍隊做爲進退的號令。
28)因此一民之耳目也:用來統一士卒們的視聽,即便士兵們的行動一致。
29)三軍可奪氣:奪,失也。《荀子·富國》:「罕興力役,無奪農時。」氣,指剛勁勇銳之士氣。全句意謂三軍之剛銳旺盛之氣能夠挫傷而使之衰竭。
30)將軍可奪心:張預注:「心者,將之所主也。夫治亂勇怯,皆主於心。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能夠奪也。」全句言可動搖將帥的決心。
31)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梅堯臣注:「朝,言其始也;晝,言其中也;暮,言其終也。」又張預注:「朝喻始,晝喻中,暮喻末。」
32)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言避開敵初來時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衰懈再進行打擊。
33)以治待亂,以靜待譁:亂,陳* 注:「政令不一,賞罰不明,謂之亂。」譁,指騷動不安。全句意謂以嚴整對付混亂之敵,以鎮靜對付輕躁之敵。
34)治心:張預注曰:「善治已之心以奪人之心。」即從心理上制伏、打敗敵人。
35)無邀正正之旗:邀,遮留,、截擊。正正,曹操注:「齊也。」此句謂勿發兵截擊旗幟齊整、隊伍整治之敵。
36)堂堂之陳:堂堂,張預注:「行陣廣大。」
37)治變:以權變應付敵人。
38)高陵勿向:梅堯臣注:「敵處其高,不可仰擊。」此說甚是。
39)背丘勿逆:敵背倚丘陵險阻,我當不要正面***。
40)佯北勿從:佯,僞裝、假裝。張預注:「敵人奔北,必審真僞。」此言敵若僞裝敗退,我當不要追擊。
41)歸師勿遏:遏,阻、截擊。此句謂敵師退還其國途中不可正面阻截。
42)圍師必闕:張預注:「圍其三面,開其一面,示以生路,使不堅戰。」此句言包圍敵人,當留缺口
 
【譯文】
孫子說:根據通常的戰爭規律,統帥受命於國君,彙集民衆,組編軍隊,到前線與敵人對壘,在這過程當中沒有比爭取先機之利更困難的。爭取先機之利最爲難辦的是,把遙遠的彎路變成直道,化不利條件爲有利條件。採起迂迴的途徑,以小利引誘敵人,出發在敵人以後,卻能夠先敵人到達,這即是懂得變迂爲直謀略的人。
因此軍爭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危險的一面。假如盡帶全副裝備和輜重去爭利,那麼就會行軍遲緩;若是放下笨重的裝備去爭利,輜重就會損失。所以,假如捲起盔甲,輕裝急進,晝夜不停,加倍行程趕路,走行百里去爭利,那麼三軍的將帥均可能被俘,強壯的戰士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隊,其結果只會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趕到;走五十里去爭利,上軍的將領會受挫折,只有半數兵力趕到;走三十里去爭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趕到。所以,軍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就不能取勝。
凡是不瞭解列國政治動向的,就不能預約外交方針;不熟悉山嶺、森林、險要、阻塞、水網、湖沼等兵要地理的,不能率軍行進;不重用嚮導的,就不懂得地形的利益。
用兵靠詭詐立威,依利益行動,把分散與集中做爲變化手段。
部隊快速行動起來猶如疾風;舒緩行動時猶如森林,***敵人時猶如烈火,防護時像山嶽,廕庇時像陰天,發起進攻有如迅雷猛擊。
掠奪敵鄉,應分兵進行;開拓疆土,取得敵國豐富的資源,衡量利害得失,而後相機行動。
事先懂得以迂爲直方法的就勝利,這是爭取先制之利的原則。
《軍政》上說:「做戰中用語言指揮聽不到,因此設置金鼓;用動做指揮看不見,因此設置旌旗。」因此夜戰多用金鼓,晝戰多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統一全軍行動的標誌。戰士的視聽既然齊一,那麼,勇猛的戰士不得單獨前進,怯懦的戰士也不得單獨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做戰的方法。
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使其士氣衰竭;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使其決心動搖。初戰時氣銳,繼戰時氣衰,戰至後期,士氣就消亡了。於是,善於用兵的人,老是避開敵人的銳氣,***懈怠欲歸敵人,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用嚴整的部隊,用沉着冷靜的軍旅對付浮躁喧亂的部隊,這就是從心理上制伏、打敗敵人的辦法。用靠近戰場的部隊等待遠途來奔的敵軍,用休整良好的部隊等待疲勞困頓的敵軍,用飽食的部隊對付飢餓的部隊,這就是從體力上制伏、打敗敵人的辦法。不要去攔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要去***陣容堂皇、實力強大的敵人,這是以權變對付敵人的辦法。
因此,用兵的原則是:不要去仰攻佔據高地的敵人,不要去迎擊背靠山丘的敵人,不可跟蹤追趕僞裝敗退的敵人、不要去進攻精銳的敵軍,不要去吃掉充當誘餌的小部隊,不要去遏止回撤的敵人,包圍敵人要虛留缺口,敵軍已陷入絕境,不可逼迫太甚。這些都是用兵的法則。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