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2--計篇)

《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2--計篇)
國殤(王可偉做品) 
計  篇(第一)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計」,就是計算、估計,指戰前的戰略謀劃。本篇主要論述孫子的戰爭觀,經過戰前敵我雙×××治、經濟、軍事、天時、地利和將帥才能等客觀條件的估計和對比,做出誰勝誰敗的基本判斷,進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其中有很多內容直到今天仍有其生命力。
 
孫子曰:兵(1)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3)也。
故經(4)之以五事(5),校(6)之以計(7)而索其情(8):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贊成(9)也,故能夠與之死,能夠與之生,而不畏危(10)。天者,陰陽(11)、寒暑、時制(12)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13)、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14)也。法者,曲制(15)、官道(16)、主用(17)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8),將孰有能?天地孰得(19)?法令孰行?兵衆孰強(20)?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21),乃爲之勢(22),以佐其外(23)。勢者,因利而制權(24)也。
兵者,詭道(25)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26),實而備之(27),強而避之,怒而撓之(28),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29)。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30)也。
夫未戰而廟算(31)勝者,得算多(32)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33)矣。
 
【註釋】
1)兵:兵含義很廣,指兵器、軍械、兵卒、軍隊等。《說文》:「兵, 械也。從* ,持斤,併力貌」。《周禮·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鄭司農雲:「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伸爲戰爭等義。此處指戰爭。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皆兵之由也。」杜牧注:「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因爲兵。」而賈林注:「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陳之地。」所釋義狹。戚繼光《大學經解)謂此句「正以釋國之大事也。地字虛看,乃兵之死生所繫;存亡,以國亡。」其釋較公允。
3)不可不察:《爾雅·釋估》:「察,審也。」此句言深刻考察、研究。
4)經:織機上的縱線,引伸有「綱」、「綱領」之義。此爲動詞,意爲「以……爲綱進行研究」。
5)五事:五個方面的狀況,即下文「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的情實。
6)校:比較。
7)計:《說文》:「計,筭 也。」計上古指籌碼。
8)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廣雅·釋詁三》:「索,求也。」情,指敵我雙方的實情。
9)民與上贊成:上,指國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謂民衆與國君統一意志。
10)不畏危: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諸子平議·補錄》雲:「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釋畏字,其所據本無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11)陰陽:指晝夜、睛晦等天然天象。
12)時制:指季節更替。
13)險易:《說文》:「險,阻難也」,泛指險阻難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
14)智、信、仁、勇、嚴:孫武認爲這是將領必須具有的五個方面的素質。此句《潛夫論》引做「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嚴也。」
15)曲制:軍隊的組織、編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
16)官道:各級將吏的職責區分、統轄管理等制度。
17)主用:軍備物資、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
18)主孰有道:孰,誰。道,曹操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國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19)天地孰得:曹操注:「天時、地利。」李筌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時、地利。
20)兵衆孰強:指哪一方的軍隊武器裝備、物資保障更好。
21)計利以聽:以,通「已」。聽,從,採納。此句謂籌謀有利的做戰方略已被採納,即戰爭決策已定。
22)勢:適勢。《考工記·弓人》:「射遠者用勢。」鄭司農雲:「勢爲形勢。」
23)以佐其外:佐,輔助,輔佐。外,曹操注:「常法以外也」,未準。梅堯臣曰:「定計於內,爲勢於外,以助成勝。」此句謂造勢以佐助人君有效地達到戰爭目的。
24)權:權變之舉。制權,即採起應變行動。《荀子·議兵》:「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隨物變化。」
25)詭道:欺詐、多變的方式。《孫臏兵法·威王問》:「詐者,因此困敵也。」此句言用兵打仗,應以機變爲原則。
26)亂而取之:杜牧注:「敵有昏亂,能夠乘而取之。」此句言敵人處於混亂狀態,要伺機進攻。
27)實而備之:曹操注:「敵治實,須備之也。」梅堯臣注:「彼實則不可不備。」敵具實力,則需嚴加戒各。
28)怒而撓之:怒,士氣旺盛。梅堯臣注:「彼福急易怒,則撓之,使憤急輕戰」,註釋頗偏。撓,擾之意,又訓爲屈。此句意謂敵人士氣旺盛,我當謹慎屈避其鋒銳,待其氣衰,再***。
29)親而離之:離,離間《廣雅·釋詁一》:「離,分也。」此句意爲敵人內部團結,則設計使它們分裂。
30)不可先傳:曹操注:「傳,猶泄也。」杜牧注曰:「傳,言也。」此全句謂軍事家克敵致勝的奧祕,不能夠事先講明。
31)廟算:《新注》曰:「古時候興兵做戰,要在廟堂舉行會議,謀劃做戰大計,預計戰爭勝負,這就叫廟算。」
32)得算多:謂指具有取勝的條件多。
33)見:同「現」,呈現,顯現。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考察和研究。
所以,要經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狀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讓民衆和君主的意願一致,戰時他們纔會爲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地勢,就是指高陵窪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有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制度,就是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矚這五個方面的狀況,將領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這些狀況的就能取勝,相反就會做戰失敗。此外,還要經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經過這些分析比較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若遵從個人意見,用兵做戰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如果不從,打仗就會失敗,我將會離開這裏。
個人軍事思想您認爲可以接受,再從外交上形成大好形勢做爲輔助條件,就掌握了主動權。所謂態勢,便是憑藉有利的狀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戰爭,原本是一種詭詐之術。因此,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做退卻;要攻近處,裝做***遠處;要想遠襲,又裝做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氣,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採起行動。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祕訣,不可預先講明。
未戰以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由於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有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況且一點條件也不具有的呢!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