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小過客——《激盪三十年》優秀讀後感範文4600字

大時代,小過客——《激盪三十年》優秀讀後感範文4600字:
最近看到公衆號上多位同窗關於《激盪三十年》的感覺後,更加以爲那三十年是一箇中國企業尋找自我,鬥爭解放的熱血年代。也許由於1978-2008這三十年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基本已經完成了故事結局的訴說,因此做者在《激盪三十年》的這本書寫的異常肆意和瀟灑。但在《激盪十年》這本書中並非這樣,做者本身都坦言這是一個不知道如何訴說的十年。最初選擇這本書的緣由是過去的三十年離我過於遙遠,企業家的精神固然值得尊敬而且在今天仍然適用,可是我更想感覺一下本身所處時代的呼吸。
初讀罷這本書,其實沒有很吸引我,故事衆多、繁雜、找不到主線,尤爲是在後來讀完《激盪三十年》以後,更以爲語言和敘事都遜色很多。可是後來再讀卻發現這是時代自己的緣由,咱們處在一個本身都看不清的時代,又怎麼能說得清楚,又怎能責怪做者寫得「哆哆嗦嗦、戰戰兢兢」(吳先生原話)。過去的三十年中國逐漸作大,國外的經驗也爲咱們提供了不少幫助,而這十年是一個從作大到作強的轉折深水區,中國也開始從新回到世界舞臺。咱們遇到的問題要麼發生過卻至今沒有找到答案,要麼就是史無前例,不管是企業仍是政府都是這樣。中國發展彷彿陷入一個迷茫期,波瀾壯闊卻又混沌失控,大魚和大水都沒法適從,更不用說歷來都沒法主宰本身命運的小魚。
我展開此文,講述我看完此書後的一些感慨,也許思考淺薄卻也但願表達一下本身的小小見解。html

大時代,小過客——《激盪三十年》優秀讀後感範文4600字

政府之手
書中總結道四十年改革史上全部的重大變革主要是因爲兩個因素,其一即是制度的創新與勇氣。政府之手帶給中國企業發展的影響涉及不少方面,包括最先的《激盪三十年》中談到的改革開放的政策轉向和充滿着血雨腥風的90年代國企私有化,還有本書一開篇就提到的以黃光裕爲表明的官商勾結和以日照鋼鐵被強行收購爲表明的兩種不一樣的政企關係等等。在中國治理者關於發展的探索中,咱們常常會看到稚嫩與反覆,正如做者所說,「這一切充滿了戲劇性」。政府的創新與勇氣的確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可是同時也充滿了不肯定性。
中央集權制的治理模式是最富中國特點的制度架構,無數企業成長於政策風口下,無數中國產業的最初推進力都是政府,很顯然在中國,政府的角色早已超過了「守夜人」。而我我的的觀點是中國經濟能有過去四十年的迅速發展絕對離不開中央集權制的制度保障,可是很顯然無數企業家已經用本身經驗證實依靠保護的發展註定沒法長久。2008-2012年前後涌現了「光伏之王」施正榮和「造船大王」張志熔等,他們依靠政策紅利和政府幫扶快速彙集資源,拉動經濟復甦,而後又消失在下一輪產業調整中。
BAT中百度的例子也是同樣,2010年初谷歌因監管層面的問題退出中國市場,讓百度一時間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瞬間成爲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無可比擬的行業巨頭。可是這一切也正是李彥宏備受考驗乃至煎熬的開始,過長的「溫馨區」讓這家公司逐漸失去了進取的野心。而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成長倒是血戰的結果。《騰訊傳》中談及騰訊的發展史的時候說到騰訊在起家之初就受到了各類資金短缺、盈利模式困擾、與微博的戰爭等各類問題的困擾。而2009年阿里巴巴的B2B(企業對企業)業務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陷入增加停滯,開設一年多的B2C(企業對我的)業務(即今天人們熟知的淘寶商場)處於聾啞階段,但偶然嘗試、第一年只有27家商戶參加的雙十一卻成爲了中國電商史的奇蹟,連發起者——時任淘寶CFO的張勇都沒有想到。這是偶然仍是必然呢,張勇先生後來在湖畔大學授課時曾談到,「大部分今天看來成功的所謂戰略決策,經常伴隨着偶然的被動選擇,只不過是決策者、執行者的奮勇向前罷了」。
政策導向永遠不是爲企業家量身定作的保護罩,正如企業追逐着利益,每一項政策也是追逐着政府目標而已。歷來沒有一家偉大的公司是依賴於「保護」而誕生的,紛繁複雜的外界變化經常讓人們不知道是餡餅仍是陷阱,惟有自身企業實力的強大才是王道。喬布斯傳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425.html)不少企業沒落於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可是優秀的企業卻能夠在風口來臨前即便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騰訊擁有QQ微信,阿里也同時擁有淘寶和天貓。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做者在書中如是說到。自我奮鬥與自我革新也許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可是卻必定是必要的。
技術破壁
在《激盪三十年》中至少2000年之前,仍是工業製造業的血雨腥風。在邁入2000年左右的時候咱們看到了第一批技術的創新者,可是若是從2008年日後看,這已是一個互聯網統治的時代,甚至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了。四十年改革史上另外一個引起重大變革的因素即是技術的破壁效應。做者曾說,模式創新、資本驅動和法治規範在這十年成爲商業運營的主軸。而技術破壁一下實現了法治規範和模式創新兩個。在互聯網領域,發展永遠走在了規範以前。騰訊和360大戰時,接到報案的公安局和工信部對於騰訊的投訴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現行法律對超速進化的互聯網競爭行爲徹底失配。
而談到模式創新,電子商務重造了對製造、流通和金融業,最先受益於使用互聯網模式大約就是凡客誠品。陳年對於凡客的定義是「凡客首先是一家品牌公司,其次是一家資源組織公司,再次是一家服務公司,最後是一家技術公司。」能夠看到,以襯衫銷售起家的凡客歷來沒有將本身定義爲一家傳統的服裝製造業企業,服裝依靠網上直銷,產品依靠OEM代工,銷售依靠呼叫中心。能夠說除了「凡客」這個品牌,幾乎沒有什麼是屬於凡客了。難怪後來一家服裝企業老闆感慨道:「咱們作生意,算的是銷售額、毛利率,凡客算的是獲客成本、復購率。咱們賣的都是T恤,但玩的是兩個遊戲。」是的,製造業和互聯網的兩個不一樣遊戲。
模式創新倒逼產業創新的還有兩個著名的案例——支付寶和小米。支付寶和改變了咱們的支付方式,使中國人從現金時代跳過信用卡直接進入電子支付。支付寶使銀行放棄跨行轉帳收取手續費,餘額寶的存在也基本上讓銀行的活期存款業務陷入絕境,互聯網的存在讓普通百姓的平常繳費業務經過APP就可以完成,銀行不得不去尋找新的業務增加點。小米也是如此,我我的以爲小米的創新之處有二,一是技術創新和網上營銷。小米的存在讓山寨機基本消失,傳統的手機制造業開始追求質量與技術創新,同時網上銷售模式省去了傳統制造業分銷環節,使低價取勝成爲可能。現在,國產手機已經佔據了國內市場份額80%以上,小米等一些國內手機巨頭功不可沒。二是品牌效應開啓生態鏈。小米將製造業從供給產品轉向用戶需求,一切以用戶爲中心,其餘一切天然紛至沓來。以手機爲入口,帶動各種其餘消費,延伸製造業的產品線和拓展新的發展方向。
技術破壁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主場,這個主場是一片藍海,最早的進入者制定了規則,原來的同行喪失話語權被逼改變。周鴻禕在著做《個人互聯網方法論》中說,創新有兩種一種是顛覆式創新一種是破壞式創新。其實這兩種創新是相輔相成,破壞了行業的原有規則,新的主宰者創造新的規則和制度從而完成對行業的顛覆。更讓咱們感到可喜的是在技術破壁的過程當中,一直是民營經濟走在了前面,互聯網企業是中國經濟破壁發展最大推進者。三大巨頭成功打破了傳統電信運營商的巨頭壟斷,甚至彙集了國家資本由鄧亞萍領導的對抗百度的即刻搜索也很快就消失了。
資本驅動
圍繞着這十年的發展都是互聯網,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與服務的關係,咱們稱之爲O2O(onlinetooffline),線上到線下的融合。而目前互聯網的爭鬥已經進入下半場,互聯網下半場企業的成長與原來徹底不一樣。
拉手網創始人吳波有這樣一套硅谷理論,即「互聯網創業原本就是一場資本遊戲。在它不是資本遊戲的時候就須要你把他作成一個資本遊戲。當一個趨勢或新模式出現的時候,就應該快速切入,並充分藉助資本的力量把規模作大,而後待價而沽。「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增加了2.5倍,大水之下中國擁有了衆多的資本。進入2011年之後,中國的私募資本市場急速擴容,互聯網變成了一個創業者和資本攜手搶佔市場的遊戲。2011年8月,中國出現了5000多家團購公司,引起了千團大戰;2014年快的和滴滴的補貼大戰;再到2016年ofo和摩拜的共享經濟爭奪。2015年市場出現一波戰後重組,滴滴和快的合併,美團和大衆點評合併,ofo和摩拜雖沒有合併,可是摩拜創始人已經賣出公司,ofo則陷入困境。
互聯網經濟的下半場創業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模式,那就是對於優秀企業的選擇權不是市場而是資本,經過資本燒盡全部的競爭對手以獲取壟斷的利潤,殺龍青年變成長出龍鱗的巨龍統治市場。這是一種與1978-2000年傳統的製造業以深耕技術產品、拓寬銷售渠道的發展徹底不一樣的模式,也是與互聯網上半場三大巨頭BAT的發家徹底不一樣的模式。BAT三家在上市以前其實融資規模不大,創始人擁有着較大的控制權。騰訊在上市以前,整個創業過程只拿到過620萬美圓的外部資金;阿里巴巴馬雲說得最多,就是在廁所用三分鐘時間說服孫正義;百度在上市以前,也只作了兩輪融資。
以前談到技術破壁,上課曾經說起過共享單車是很好的商業模式可是由於壁壘較低致使亂象叢生。面對目前這樣一種資本驅動的下的商業模式,我我的的一種理解是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互聯網+」已經再也不是一個很是新鮮的事情,在這種狀況下,商業創新變得簡單而蓬勃,模式的論證也是很是快速而激烈的,一樣市場進入壁壘和複製成本也是極低的。創始人的做用在於說服投資人去相信這個市場的潛力,最終的檢驗者首先是資本而後再是消費者,由於資本可以帶來幾乎全部一切的東西,人才、資源、渠道等等。互聯網削弱了行業的壁壘而資本取而代之成爲新的壁壘。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我以爲創始人有了一種新的定義,那就是一個銷售創意idea的人。藉助資本的幫助下,今天企業達到行業龍頭的地位再也不須要漫長的時間檢驗,資本加速了這一切,也使得創始人的時間被解放。資本快速的快速進入,必然可以迅速清洗市場,可是同時也看到無數創始人沒有被市場拋棄而是被資本拋棄,由於投資人大可能是沒有耐心參與太久的市場爭鬥。在這種狀況下,咱們能夠看到愈來愈多的不斷創業的人們。好比趕集網和58同城合併後,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再次創業創建瓜子二手網。也許吳波的話是正確的,在這樣一個資本驅動的時代,咱們能看到創始人的魅力,也能看到他們的無助,也許成爲一個「職業創始人」也是一種能力與努力的體現,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書中引用艾瑞克·霍布斯鮑姆的話,「任何一個當代人欲寫做20世紀曆史,都與他處理歷史上奇特任什麼時候期不一樣,不爲別的,單單就由於咱們身處其中……」。歷史沒法重演,人們能夠肆意評述過去;來日尚可期待,人們也能夠隨心預測將來,可是歷史已逝,明天未至,處於當下的咱們終是「當局者迷」。借用做者引用「小時代」的定義,「咱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裏小小地努力着。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咱們都是小小的星。」
激盪四十年,每個小小的故事串聯起今天宏偉的時代,每個故事的主人公其實只是時代洪流的一個過客。1978-2008也許是一個巨人林立的時代,咱們看到無數社會變遷、唏噓巨人的命運沉浮,可是那是對於十年後的人們而言,當時的人們也必是掙扎苦鬥的。而2008-2018更加激盪的訴說咱們只能交給後人,由於這十年的一切大多尚未結果。每個處於當下的人,即便是將來的偉人,如今也必是一顆小小的星。也許來日今天的咱們會被別人感嘆,但當下惟一能作的即是不斷地努力,活出本身的精彩,活出本身的這一份小小的不平凡。做者:徐芳。微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