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範文3380字:
做者:周思妍;最初拿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時,難免感到疑惑,明朝萬曆皇帝統治明王朝長達48年之久,爲明王朝統治時間最久的皇帝,爲何恰恰要選擇萬曆十五年這一極其普通的年份。讀罷,終於明白做者的意圖,萬曆十五年雖然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可是它倒是之前發生的大事的癥結,且是未來掀起波瀾難以逾越的機緣。它是先後的連結,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
公元1587年,乃丁亥次年,表面上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內部已經隱藏着巨大的危機,如同一平靜的海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內部早已波濤洶涌,時機成熟,必將翻江倒海,引發巨大的浪潮。而咱們的帝國早有這翻江倒海之勢,江河日下必不可避免,日落西山定難以挽回,帝國已走上了路的盡頭。
萬曆時代是一個矛盾的時代,皇帝是勵精圖治、兢兢業業或是耽於享樂、恣意放縱;首輔是努力調和、敬業爲公或是獨裁專制、控制王權;文官是清正廉潔、天下爲公或是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將領或是追求現實、腳踏實地或是主張先進、富裕創造;經過道德才得以支撐的法律還在苟延殘喘而儒家傳統思想與先進思想正在作着你死我活的鬥爭。不論孰是孰非,終究無一得以好的結果。這是同時也是一個悲劇性的時代,萬曆逐漸走向墮落崇尚「無爲」,不理朝政;張居正生前光榮無限,死後卻被鞭屍抄家;申時行努力充當着「和事佬」不料最終卻成了「受氣包」;海瑞廉潔一世卻淒涼的過完了本身的後半生;戚繼光做爲抗倭的大英雄,雖諳政治亙古不變的道理,卻不能逃脫政治的宿命;李贄一輩子窮困潦倒仕途不順,老年遁入空門,但難以擺脫世俗的困擾。這些都是萬曆時代的悲劇性的人物,而他們也表明了整個朝代的各個方面,他們的悲劇也是這個帝國的悲劇,這些都兆示着咱們的帝國正在向毀滅一步步地走進。html
一、萬曆——悲情的天子,無爲的帝王
1573年,一個未經世事的九歲的孩子在衆臣伏地長跪與山呼萬歲下登上了那把龍椅,成爲皇帝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將永遠被所在這無情的紫禁城中,不得自由。他的言行,他的舉止,都在衆臣的監督下,他沒法作他想作的事情,也不能作他想作的事情。或許歷代帝王都會有這一苦惱,但或許這也只是苦惱,畢竟他們還不至於受到如此多的限制。洪武大帝立國,爲要限制相權增強王權,設立了內閣這一政治機構,但是隨着朝代的發展,相權利用王權不斷擴張本身的權利,中樞機構早已畸形,王權在萬曆時期處於低谷,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大臣的指指點點,而他又無力反駁,這或許基於萬曆自己性格懦弱,不肯反抗,但也是時代的使然,即便萬曆進行反抗,大臣們也會羣起而攻之。因此我同情萬曆,他是一個悲情的天子,擁有着至高無上的榮耀,卻不得自由,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鎖無情地壓在他的身上,不管如何都擺脫不掉這一桎梏,實在使人扼腕,令人嘆息。其實萬曆也曾想勵精圖治,努力成爲一個好皇帝好君主,然而在大臣們的一次次逼迫下,他感到了迷茫,連大權都難握於手中,怎能創造宏偉鉅業。因而他消極怠工,不理朝政,放棄本身的職責,採起無爲的政策,既然只是一個權威性的象徵,那又何須去爭奪權利,不如無爲而治,來的灑脫自在。
二、張居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張居正,明代歷史中後期重中之重的人物。納蘭性德曾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實際上是因班婕妤被成帝所棄而感慨,以秋扇抒發對背棄的幽怨,寥寥幾字,綿綿悱惻。張居正又未嘗不是呢?做爲弘治的託孤衆臣,曾隻手遮天,大權在握,而死後卻慘遭萬曆嫌棄,衆臣彈劾,以致於被鞭屍抄家。爲何會獲得這樣的結果。有人說他自信過分,行事不恭,不能謙虛謹慎,有人說他過於嚴厲,不通人情,以至抗拒恆生,而本身卻不能以身做則。這或許都是他被人唾棄的緣由,但這都不是癥結所在。張居正能得以如此淒涼的下場,關鍵在於他權利過大,已威脅到了王權,萬曆年少無知,只能任人宰割,毫無反抗之力,可是當萬曆成年以後,他已經意識到這個潛藏的威脅,雖然張居正已死去多年,可是朝廷中老是充斥着他靈魂,他的鞭法仍在大力推行,而朝中以他爲核心的小集團仍然在控制着本身至今還未把持過的權利。因此想要大權在握,就必需要擺脫張居正的影響,張居正的悲劇由此開始,而他的宏偉大業又由此結束。曾經的榮耀化爲一培黃土,只待後人慨嘆可惜。
三、申時行——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在萬曆大刀闊斧的清理下,張居正在這個帝國的影響被消滅殆盡。然而斯人已逝,世間再無張居正,咱們的帝國失去了中心,像一個垂垂老者,一步一踉蹌,蹣跚着向無盡的深淵走去。申時行做爲首輔的接替者,雖有治國之心,但是對於每況以下的帝國即便妙手回春也再無反轉之力。小王子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269.html)文官間的陰與陽相結合的雙重人格,已讓他喘息不得,他還要處理好大臣與皇帝之間的關係,致力於成爲「和事佬」不料仍是成爲了「受氣包」,吃力不討好。然而他仍是採起了忍耐的態度,堅持「蘊籍」的行事做風,盡力去挽回,即便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我佩服他的堅持,但我又不得不一樣情他的際遇,這只是時代使然,這不能怪他。
四、海瑞——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
萬曆時代有一我的流芳千古,他一輩子廉潔爲公,深得民心,甚至在離任之時百姓千里相送,他就是海瑞,一個出了名的清官,他直言不諱,正義敢言,勇於上諫痛斥嘉靖昏庸無道,而早已爲本身備好了棺材。他一輩子信奉四書五經,恪守孔孟之道,是儒學踐行者中的佼佼者。他有如此多高貴的品質,卻不受你們的待見。當時的官員大都是以本身的利益爲重,組成了各自的小集體,互相鬥爭,而海瑞獨樹一幟,從不和他們同流合污,而這就使他們的矛頭轉向了本身,道不一樣者不相爲謀,不相爲謀者必除之,文官們彈劾他的奏摺像雪花般紛至沓來,而他卻巋然不動安如山,結局只能是被迫罷官回鄉,最終淒涼地走完本身一輩子。他雖集萬千高貴品質於一身,但不得不認可他的古怪,極端的廉潔極端的誠實,或許就是極端的吹毛求疵,在別人看來就是極端的虛僞。這是他我的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
五、戚繼光——迫不得已花落去,似曾類似燕歸來
戚繼光,一個英勇的將領,一個獨特的靈魂。浴血沙場,金戈鐵馬,大漠孤煙展壯志豪情,他從未有一絲膽怯。改革兵法,治軍嚴格,指揮若定決勝於千里之巔,他從未有一毫遲疑。面對中國見習士兵與日本職業化軍隊對決的現狀,他當機立斷採起的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前散漫無度的軍風在一套軍法的頒佈下變得嚴明有序。戚繼光的成功在於他的現實感,他不求先進的技術,不圖表面上的風光,他更注重的是整個軍隊的做戰素養,因此他培育除了不亞於岳家軍的戚家軍。做爲一名武將,他十分清楚本身的地位,自他從軍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明白他要安於本分,莫要踏入政治這個漩渦中,進入其中,必將越陷越深,無力翻身。他同時也是他現實的體現,他比通常的武將都清楚,多少武將參與政治者,即便掌握大權,最終仍是身敗名裂,悲悽離世。諸如安祿山,一介武夫,終日作着皇帝的好夢,雖終於好夢成真,但是卻慘死於親生兒子的屠刀之下。而戚繼光從未有過如此的想法,戚繼光的遠見着實,超乎常人,但是他算得了開頭卻算不告終尾,只怪政治這個漩渦的威力實在太大,避之再遠也終將被其吞噬。戚繼光的一輩子可歌可泣,可悲可嘆,一聲讚美,一聲無奈。
五、李贄——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
明朝衆多思想家中,李贄,是一個自由人。並非他活的有多麼瀟灑自在,而在於他思想上的解放,他曾說:「爾爲本身,我爲他人;爾爲私慾,我欲利他。」不難看出他崇尚的是我的的自由,人人都有私慾,人人均可覺得本身着想。他雖也是孔孟之道的信奉者,但他歷來不以其做爲本身的形式原則,旁人看來他是一個怪人,但他本身看來這實際上是他的快意人生。年輕時作官單純的也只是爲名爲利,並不像其餘官員滿口的仁義道德,重情重義,背地裏卻貪贓枉法,睚眥必報。同時儒門弟子但他從不墨守成規,只求瀟灑一輩子。因而老年他選擇了遁入空門,這更能讓他擺脫世俗的困擾,追求自由。惋惜即便用佛家做爲本身的庇護也無濟於事,他的光芒太強烈,以致於招致怨恨,世俗跟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古稀之年身陷囹吾,獄中自裁對他來講或許是最大的解脫,正如他所說:「七十老翁何所求。」快意一輩子足矣。
這是一個悲壯的時代,這是一個絕望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沒有錯,錯在這個時代,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一經吹彈即破碎不堪。毋庸置疑,公元1587年,是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