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後感做文5000字:
做者:李夏蟲;於前天晚上結束了2019年第一本書的閱讀,趁熱打鐵來講說,不然就永遠擱淺了。很開心選擇了《菊與刀》,沒意料到開年第一本就打出了5顆星。
這是一本不到20萬字數的小書,做者以文化形貌論談論日本文化的特質,並從孩子教養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整體來講很是有意思,但也有美中不足。不足之處主要是翻譯,我買此書以前的確沒有作功課,事實證實盲買仍是不靈。這本由開明出版社出版的秦墨所翻譯的《菊與刀》,不少地方閱讀起來讓人感受不只原做家本尼迪克特寫的時候較爲倉促,且翻譯的時候尚未中和掉這種倉促。明明上一句已經用過的辭藻或形容,在下一句又重複使用,從而沒能獲得美化。
好比在第十二章兒童學習章節裏所寫到的:
他們儘管彬彬有禮,卻仍能保持傲慢不馴。在軍隊裏,他們能夠接受軍隊所要求的狂熱盲目的訓練,但卻又桀驁不馴。
這裏先後都用了不馴,讀起來讓人忍不住回頭檢視一下前一句本身是否是讀錯了,或者是否看串行又讀了一樣的一句。此句在表達層面意思的區分也有所欠缺。
一樣的一段話,在譯林出版社出版,由陸徵翻譯的版本中是這樣的:
儘管他們禮貌周到,卻也會心存傲慢。他們可以接收軍隊裏的超嚴紀律,同時卻又桀驁不馴。
這樣一對比,感受開明出版社出版的這段翻譯水平也就僅比網站在線翻譯的好一點……
因爲沒有看原版,我也不知道我就這樣把大部分鍋都甩給翻譯是否合適。
由於在章節和章節以前,有時候會感受出來做者寫的時候也比較倉促。
那之間一樣也存在着一些重複強調和解釋的內容,基本都是我認爲已經前面解釋的很清楚,大可沒必要費周章的再細緻闡述了。
但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因素,就是爲何做者對有些簡單易懂的地方寫的如此細緻複雜。html
我想多是由於這是美國人寫給歐洲人的日本歷史的緣由。歐亞之間的文化差別本就顯著,若是不解釋的這麼細緻,歐洲人恐怕很難理解日本文化。
且因爲做者是在美國環境成長並生活的,文中不少文化對比都是拿美國和日本作對比。而我身爲一箇中國人,並且對於做者來講仍是個「將來的中國人」(本書寫於1945年先後),不少內容我理解起來是比較容易的。由於自二戰以後,各國文化的交融發展,信息資源的互通有無,多多少少讓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趨於接近,彼此之間更容易移情理解。就連現在的日本人也不像文中那麼極端了,儘管他們仍是亞洲國家中比較極端的民族。
在當時的美國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間,我感受我如今所處的文化環境是恰好介於二者之間的。
因此本書讀起來甚是有意思的緣由就是,做者在闡述對待一樣一件事美國人和日本人不一樣的心理狀態時,我發現我兩方的情緒均可以理解,甚至有些心理活動都確確實實的在我身上發生過。這就感受像是同時在照兩面鏡子,審視着兩個同時存在卻又不一樣的極端的本身。孫子兵法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5416.html)縱使如今的日本和那時候的日本有很大的不一樣。現在的日本人沒必要聽從異常嚴格的等級制度、沒必要承受那麼大的「負恩情」的壓力、沒必要進行偏執的自我修養、不會過度在乎社會評價……
但閱讀日本文學做品時,仍是可以明顯感覺到傳統日本文化對後續民族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若是我在閱讀那些日本小說以前就讀了這本《菊與刀》的話,相信對做品的感覺會更全面。
由太宰治創做的1948年出版的《人間失格》,與《菊與刀》創做的時間很接近。我去年在讀《人間失格》的時候,本身感受就是少了點什麼東西。我其實不太明白爲何主人公有那麼大的轉折,在我看來有些不那麼嚴重的事情,就被主人公放大,而且真實影響到了他的生活,以致最後被消極沉淪來回碾過。
如今結合《菊與刀》中的內容,就比較能理解了。《人間失格》之因此成爲《人間失格》,想必也是結束二戰以後,日本人逐漸受西方的影響,開始懷疑本身的民族。這是一個動盪的時期,天皇在人民心中可能再也不是原來的形象和意義,而原來幾乎已經固化的等級制度卻難以一時轉化,所謂的「船大難掉頭」吧。
戰後美國對天皇和一些相關制度的保留,短時間看應該是好的。日本有着現成的「忠」性,只要由天皇爲中心傳達指示,同時讓人民各得其所,比起推翻重建的方案來講,如此接管這個國家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但長遠一點來看,當時對天皇的文化保留加上對經濟建設追求的急切,可能就錯過了些讓日本民族檢討自身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這就很難說究竟是美國統治了日本仍是日本「說服」了美國。在《人間失格》中能夠感覺到這種掙扎,這種以爲周遭的生活不太對勁可是本身卻無能爲力的焦慮,這種格格不入找不到本身位置的尷尬,這種強顏歡笑以極力迎合社會卻最終失敗的絕望……
《菊與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這裏摘抄陸徵翻譯版本):
日本庭院裏每一塊半嵌在地上的巨石都通過精心挑選,從別處運來,置放在由小石頭鋪成的隱形平臺上。它的位置通過仔細計算,要考慮到和溪流、房屋、灌木和樹木的相對距離。同理,菊花也是養在盆中,每一年在日本各地的花展中展出時,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通過培育人的精心擺放,花中常常插有細不可見的鐵絲架,固定住每片花瓣的位置。
杉本夫人有機會撇開鐵絲架時感到的激動是幸福的,也是天然的。種在小盆裏的菊花,之前每片花瓣都要通過細緻的擺放,終於在天然狀態下發現了純粹的快樂。可是,如今的日本人中,「出乎意料」的自由和質疑「恥」的制約力的自由均可能打破他們生活方式的微妙平衡。在新規定頒佈之後,他們必須學習新的約束力。改變老是代價不菲的。創建新的觀念和新的道德並不容易。西方世界既不能認定日本會馬上採用這些新思想並融會貫通,也不能假想日本最終沒法創建一套更加自由、不那麼嚴格的道德體系。美國的日裔「二世」們早已不瞭解日本的道德體系和實踐,祖上的出身並不能讓他們固守父母之邦的舊俗。因此在日本的日本人一樣能夠作到,在新時代創建起生活的新方式,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嚴格自我約束。即便沒有鐵絲架和嚴格的修剪,菊花仍是同樣能夠美麗動人。
在這種轉向更多精神自由的過程當中,日本人有些舊的傳統美德能夠幫助他們保持平穩。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負責的精神,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對本身的「體鏽」負責。這一比喻把身體比作刀,正如配刀人要負責保持刀的閃亮,每一個人也必須爲本身的行爲負責。他必須認可並接受因自身緣由而形成的天然後果,不管是由於自身的弱點、缺少韌性仍是徒勞無功。日本對自我負責的詮釋比自由的美國更爲嚴厲。在日本的意義上,刀再也不是攻擊性的象徵,而是理想中自我負責的人的比喻。在尊重我的自由的新規定下,這一美德是最好的平衡輪,日本的兒童教育和行爲哲學都一直把它看成日本精神的一部分進行灌輸。今天日本人提出西方意義上的「放下刀」,可是在日本的意義上,他們有毅力保持心裏之刀不染鐵鏽,儘管鏽蝕的威脅一直存在。做爲德行的另外一種表述方式,刀是一種象徵,在一個更加自由和平的世界裏能夠繼續保留。
日本經過固定「細不可見的鐵絲架」精心擺放出完美的菊花花瓣,經過不斷「認可並接受因自身緣由而形成的天然後果」來打磨自身,從而實現一種民族性格。
他們性格中蘊含菊的美,卻又顯露出刀的鋒芒。
這種不斷地認可錯誤和自我承擔致使了整個民族對待事情的柔和型,他們傾向於用「和」的心態來做表面處理,因此《人間失格》的主人公才一步步接受命運的安排,表現上毫無反抗。這就形成了心裏的痛苦,由於事實上他的心裏又不夠強大,遠不夠強大到以致勇於去拿自身作實驗來研究社會的殘酷及人性的卑劣。
去年讀的印象較深的日本小說還有兩本,都是村上春樹的,一本是著於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另外一本是著於2017年的《刺殺騎士團長》。如今回想,兩本中也依然有着明顯以「和」爲主的處事態度,書中人物面對事情時老是不自覺地把本身置於被動的位置。這也許即是流淌在幾代日本人血液中不變的東西。
但日本人達成「和」的犧牲是很大的,要養成這種處事態度首先就要認可並接受命運的不公,我認爲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書中在關於日本兒童教育的章節給出了比較詳細的分析。日本兒童的生活是比較無憂無慮的,母方傾向寵溺,父方創建威嚴。但教育中老是習慣灌輸以他人的評價來定義本身。好比母親會在孩子哭鬧時直言你看你都這麼大了還在哭鬧,鄰居看了會瞧不起你等等。這致使日本人認爲他人的確定是重要的,他人的輕視和嘲笑是很是可恥的,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是活不下去的。
日本人認爲身體和精神是兩碼事。前一天的睡眠時長曆來不被計入次日精力有多少的計算範圍內。意識能夠控制慾望,精神能夠控制肉體。因此隨着日本孩子年齡的長大,他們要被迫承受的鍛鍊就愈來愈多,愈來愈嚴格。直到今天不是還有日本兒童光腿在大冬天鍛鍊身體的事情存在嗎,那在舊時都是經過直接站在寒冬清晨的瀑布底下衝涼來完成的。
即使在民事環境中,日本當局也是切實地把精神打敗物質當真理。例如,老百姓不是由於工廠裏十二小時制的工做和整夜的轟炸而疲倦嗎?「身體越沉重,鬥志更昂揚!」「訓練越勞累,結果越精彩!」冬天老百姓在防空洞裏不是捱了凍嗎?大日本體育協會在廣播裏教你們作禦寒體操,不但可以代替取暖設備和被褥,甚至還能代替老百姓正常所需卻又供給不足的糧食。「確定有人要說吃的都不夠了誰還有心思作體操?這話不對!越是沒吃的,越要經過其餘方式提升體力。」這就是說,必須經過花費更多的力氣來提升體力。這種不遵循能量守恆的想法對美國人來講很難以想象。由於美國人總認爲一我的有多少體力取決於前一晚是否睡夠了,飯是否是吃飽了,有沒有受凍了。而日本人以爲這種觀點太物質化了,他們根本不相信貯存能量的計算法則。
因此文中也總結,日本人的一輩子基本是一個U型的曲線,即兒童時無憂無慮享受寵溺,青年時被嚴格教育、經歷人性的磨礪,直到老年時他們才能夠再次放鬆,獲得周圍人的尊重和照顧。
這種教育讓他們生來就有一種壓力,且生活中的各類小事均可以輕易加劇這種壓力。首先日本人以爲父母的養育之恩須要絕對順從式的回報,這是即便同在亞洲的中國人也不太能理解的。我理解中國的盡孝是義務式的,咱們在聽取老一輩的建議以前會進行是非分辨,若是以爲有衝突能夠反駁甚至對抗。但日本的文化是父母作什麼都是對的,若是產生了問題也是因爲本身沒有處理中和好,進而產生強烈的自責情緒。朋友之間忽然的饋贈也是一種壓力,由於滴水之恩必當涌泉回報。每次的節日贈禮,必定要記錄在冊,下次過節仔細斟酌送回禮,且價值必定要更大。甚至陌生人請客了一瓶飲料,也會形成受贈者的壓力,恐怕本身沒有機會償還。往大了說,對於整個社會,天皇的恩是不可計量的,因此要用一輩子來盡忠來回報天皇,不管天皇作什麼都是對的,說什麼都要服從。這就能夠理解,爲何戰時日本軍隊的口號是「以咱們訓練的質量抵抗敵人的數量;以咱們的血肉抵擋敵人的鋼刀」,而又爲何這麼拼命的敢死戰鬥民族,在天皇宣佈投降以後,就瞬間接受,甚至歡迎美國人的到來以示友好。由於他們可能不認爲本身失敗了,由於他們自始至終認爲的成功都是服從天皇而已……
他們從無憂無慮的童年進入到青年時期,逐漸進入社會,忽然就發現童年的天堂成爲了避免可及的美好回憶。忽然之間他們就不能隨心所欲了,忽然之間人們視野的中心就不是本身了,忽然之間別人對本身寵溺的日子就變成本身對社會低頭了。
可能這就形成了他們樂於欺軟怕硬的性格,致使每所學校中霸凌的現象都很是嚴重,他們彷彿只有從這件事中才能找到成就感和被再次關注及確定的感受。再極端一點也就有了大屠殺的行爲,加之日本媒體當時公開表揚殺人最多的人,這種被社會認同及確定的感受幾乎是他們畢生追求的了。
若是硬是要評價日本人的這種文化,我還真的不知道該以什麼心情。由於他們在這種「負恩式」的文化中,本身並不以爲委屈。他們各得其所,發自心裏地認爲這是再天然不過的事。爲父母的一句話拋棄妻兒、爲家族榮譽放棄本身的興趣愛好、爲天皇進行自殺式的襲擊……再作這些事的時候,他們沒有絲毫的不滿,一切都是積極的心態,過後甚至還會爲了這種決定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以爲本身盡了爲人的本分。
這在旁人看來,是很難以想象、很值得憐憫的,但既然當事人樂在其中,又怎麼好再去評價啊。若是不是真的樂在其中,又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在明治維新的時候要求復興舊時社會。這也是一種「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吧。
我想象,如今的日本人進行文化上的反思以後,應該也會感嘆,文化的滲透有多麼完全、歷史的進程有多麼奇妙,可謂造化弄人;他們應該也會躊躇,如何在傳統文化的美和對經濟發達的追求中取得平衡。也許這也是今天還不夠強大的中國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吧。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