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3--做戰篇)

《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3--做戰篇)
國殤(王可偉做品) 
做戰篇(第二)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本篇主要從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着眼,論述速戰速決的做戰原則及其客觀依據,主張對戰爭的利弊進行通盤考慮,據以肯定製勝之法。同時還提出了「因糧於敵」、以戰養戰等著名論斷。這些觀點對於現代戰爭中的後勤補給問題仍具備重要的啓迪意義。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1),革車千乘(2),帶甲(3)十萬,千里饋糧(4),則內外之費,賓客(5)之用,膠漆之材(6)民車甲之奉(7),日費千金,而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8),屈力殫貨(9),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10)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11)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12)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再也不籍(13),糧不三載(14),取用於國,因糧於敵(15),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16)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17),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18)。力屈、財殫,中原(19)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20),甲冑矢弩,戟盾蔽櫓(21),丘牛大車(22),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23),食敵一鍾(24),當吾二十鍾;萁稈(25)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26)。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27)而乘之,卒春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28)。
故兵貴勝,不貴久(29)。
故知兵之將(30),生民之司命(31),國家安危之主(32)也
 
【註釋】
1)馳車千駟:馳,奔、驅。駟,《詩經·清人》:「駟介旁旁」。鄭玄箋雲:「駟,四馬也。」曹操注:「馳車,輕車也,駕駟馬。」此句話謂套四匹馬的輕型戰車一千輛。
2)革車千乘:革車,《札記·明堂位》:「革車千乘。」鄭玄注:「革車,兵車也。」曹操注:「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杜牧注:「革車輜車,重車也,載器械、財貨、衣裝也。」此句話意爲裝載軍械物資的兵車千乘。
3)帶甲:春秋戰國時期稱武裝士卒爲帶甲。
4)饋糧:《周禮·玉府》鄭玄注:「古者致物於人,尊之則曰獻,通行曰饋。」饋糧,運送糧草。
5)賓客:各國諸侯的使節及遊士。
6)膠漆之材:張預注曰:「膠漆者,修飾器械之物也。」此言製造與維修弓矢等做戰器械的物資。
7)車甲之奉:張預注:「車甲者,膏轄金革之類也。」此句意爲千里行軍車甲修繕的花費。
8)鈍兵挫銳:兵器鈍壞,銳氣受挫。梅堯臣注:「兵杖鈍弊而軍氣挫銳。」
9)殫貨:殫,《說文》:「盡也。」殫貨言物資耗盡。
10)不能善其後:何氏注:「謂兵不勝而敵乘其危殆,雖智者不能盡其善計而保全。」其說是。
11)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說文》:「拙,不巧也。」速,速勝。巧,工巧。久,拖延。李贄《孫子參同》卷二注:「寧違毋久,寧拙毋巧;但能速勝,雖拙可也。」
12)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兇器,久則生變。」
13)役再也不籍:投,兵役。籍,名冊,這裏做動詞,指徵調。此句的意思是再也不按名冊繼續徵發兵役。
14)糧不三載:三,意指極多。曹操注云:「始載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復以糧迎之。」言很少次運送軍糧。
15)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曹操注:「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因,依、就,此爲順便奪取之意。
16)貧子師:其意謂因戰爭運輸財物而誤衣時,國家與百姓不能不貧困。
17)近於師者貴賣:貴賣,言物價上漲。曹操注云:「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言軍隊駐地附近物價上漲。
18)財竭則急子丘役:財竭。財力枯竭。丘役,指軍賦。據《周禮》記載: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從西周至春秋,軍賦不斷增長,春秋時,丘出戎馬一匹,牛三頭。丘爲徵收軍賦的基層單位。此句話意思爲國家財力枯竭,急於加劇丘井之役。
19)中原:泛指國內。
20)破車罷馬:罷,同「疲」。戰車破損,馬匹疲病。
21)戟盾蔽槽:戟,合戈矛爲一體的古兵器。* ,盾。蔽櫓,一種主要用子防衛的大型盾牌,以大車輪類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稱蔽槽。王皙曰:「蔽,能夠屏蔽;櫓,大楯也。」
22)丘牛大車:曹操注:「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乃長級車也。」此言爲牛拉的輜重車輛。
23)智將務食於敵:務,追求,力爭。食,取食。明智的將領務求就食於敵國。
24)鍾:古容量單位。《左傳·昭公元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則十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曹操注:「六解四鬥爲鍾。」
25)萁稈:萁,同「箕」,即豆秸。《漢書·楊惲傳》:「種一頃豆,落而爲箕。」杜牧注曰:「萁,豆秸也;稈,禾藁也。」
26)取敵之利者,貨也:梅堯臣曰:「取敵則利吾人以貨。」對奪取敵人資財者要以實物予以獎勵。
27)車雜:雜,混雜,混編。此句謂將俘獲敵戰車混編入己車陣中。
28)是謂敵勝而益強:曹操注:「益己之強。」杜牧注:「得敵卒也,因敵之資,益己之強。」這就是所謂打敗敵人而使本身更增強大。
29)兵貴勝,不貴久:貴,重也。曹操注:「久則不利,兵猶火也,環戢將自焚也。」意謂用兵做戰貴在速戰,持久則不利。
30)知兵之將:知,識。《周禮·大司徒》:「知仁聖義忠和。」鄭玄注:「知,明於事。」此謂懂得用兵的將帥。
31)鳳之司命:司,《詩經·羔裘》:「邦之司直」,毛亨傳:「司,主也。」此謂民衆命運的掌握者。
32)國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勢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將賢則國安。」此謂國家安危的主宰
 
【譯文】
孫子說:按通常的做戰常規,出動戰車千乘,運輸車千輛,軍隊十萬,越地千里運送糧草,那麼先後方的軍需,賓客使節的招待費,膠漆器材的補充,車輛盔甲的供給等,天天都要耗資鉅萬。只有做好了準備,十萬大軍才能出動。用此軍隊做戰,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挫折銳氣,攻城就會耗盡人力,久駐在外,會使國家財政發生困難。若是軍隊疲憊、銳氣挫傷,戰鬥力降低,財力不足,那麼諸侯國就會伺機舉兵進攻,儘管有神機妙算的人,也難以收拾這種局面。因此在用兵上,雖笨拙的指揮官也要速戰速決,沒有見過講究指揮工巧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不曾據說過。所以說,不能全面瞭解戰爭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再也不次徵調,糧餉再也不三轉運,武器裝備在國內準備充足,糧草補給在敵國解決,這樣,軍隊的軍糧就能知足了。
國家因爲興兵而形成貧困的緣由是長途運輸。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臨近駐軍的地方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就會使國家的財政枯竭。國家因財政枯竭就會加劇賦役,軍力衰弱、財政枯竭。國內百姓窮困潦倒,每家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經費,亦因車輛的損耗、戰馬的疲憊,盔甲、箭弩、戟盾、矛櫓的製做補充及丘牛大車的徵用,而損失了十分之六。
因此,高明的指揮員務求在敵國內解決糧草供應問題。就地取食敵國一鐘的糧食,等於本身從本國運出二十鍾;奪取當地敵人飼草一石,至關於本身從本國運出二十石。
要使戰士敢於殺敵,就要激勵軍隊的士氣;要使軍隊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就必須用財物獎勵。所以在車戰時,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獎賞最早奪得戰車的士卒,換上我軍的旗幟,將其混合編入本身的車陣之中;對於敵人的俘虜,要給予優待、撫慰和使用他們。這樣就會打敗敵人而使本身日益強大。
因此,用兵貴在速戰速決,不宜曠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將領,是民衆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