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1--導讀)

《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1--導讀) 
《孫子兵法》十三篇註譯
(讀《孫子兵法》,悟管理、營銷之道)

按:本文基本摘編於互聯網及手頭相關書籍,文中不免有謬誤之處,特別是譯文部分不見得可以真實再現原做的實質真諦(注:非本人譯),權做拋磚引玉吧。
 
《孫子兵法》導讀
 
《孫子兵法》一書史籍記載甚早。在先秦時期,《戰國策 ·齊策》、《呂氏春秋 ·上德》、《韓非子 ·五蠹》等篇就對該書有所記錄。最先對該書進行整理是在西漢初年《漢書 ·藝文志》中說:「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漢武帝時,軍政楊僕又「捃摭遺逸,紀奏兵錄」,進一步整理該書。東漢末年,曹操得《孫子》佳本,併爲其博大精深的軍事理論所感染,雲「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因而發奮註釋,成爲今天現存的最古註釋本。唐宋時注家不少,出現多種單注本、集註本,《崇文總目》著錄的有蕭吉、賈林、何延錫等家;《郡齋讀書志》記錄的有李筌、杜牧等家。其中梅堯臣、何去非等三家註釋的爲單行本。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是《十一家注》本和《武經七書》本。明清時期,考據風興盛,註釋《孫子兵法》者更多,有劉寅、趙本學、鄧廷羅、顧福堂、孫星衍等家。其中具備表明性的是劉寅《武經七書直解》、趙本學《孫子書校解引類》和孫星衍的《孫子十家注》。據有人統計,在孫武之後的2000多年裏,研究《孫子兵法》而留下姓氏者有200餘家,著做500餘部,真可謂汗牛充棟!
 
1、推薦理由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做,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獨到,邏輯縝密嚴謹,文才典雅絢麗。問世以來,對中國古典軍事文化的造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奉爲「兵經」、「百世談兵之祖」。它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和做戰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現存中國和世界上最先造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著做,全書共十三篇,僅僅五千餘言,但內容一應俱全,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是古代兵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傳播。這部產生於2500多年前的兵學著做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具備重要的借鑑價值。《孫子兵法》中許多核心內容仍然閃耀着智慧的光澤,啓迪着人們的智慧。它不只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備重大的借鑑價值,並且在商業競爭、企業管理、體育競技、外交談判等社會活動中獲得普遍的重視和應用。《孫子兵法》不愧爲經典中的經典。
 
2、創做背景
《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以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前515~前512)。《孫子兵法》的誕生,與孫武所生活的政治局面動盪不安、諸侯之間戰爭頻繁、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春秋末年的特殊時代緊密聯繫。春秋末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已經和一個小諸侯國不相上下,不但不能再向各諸侯國正常的發號施令,並且在軍事上、經濟上甚至政治上不得不依賴一些比較有勢力的諸侯國。各諸侯國藉助周王室的地位紛紛妄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爭作諸侯的霸主,出現了羣雄爭霸的混戰局面。爭霸局面的出現形成的最直接的影響,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一方面是軍事上的。在政治上,各諸侯國爲壯大自身實力,進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在軍事上則致使了個諸侯國之間激烈的軍事衝突。因爲沒有一個強大的權威來穩定秩序和控制局面,進一步致使了各諸侯國之間戰爭的頻繁和激烈。據《中國通史》第一冊魯史《春秋》的統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裏面,列國的軍事行動,凡四百八十三次。」這些戰爭即包括諸侯國之間的相互攻伐,也包括周王室、諸侯國和各邊疆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諸侯國內部的衝突和摩擦。頻繁的軍事行動,即便軍事經驗獲得積累,也使得對軍事經驗和技術進行總結的須要更加迫切。在戰爭頻繁的同時,各類思想也空前的活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思想家,專門總結軍事經驗、研究軍事技術的兵家在這個時候也成爲一個重要的學派。經典的做者孫武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具備接受良好教育的條件。據史料記載,孫武的曾祖父,祖父等都曾領兵做戰,他從小可能受到過這方面的家庭薰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確定是少不了軍事只是的耳濡目染,再加上齊國姜太公、管仲等人那裏流傳下來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經驗的影響。孫武成爲一位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並非偶然的。《孫子兵法》的產生也並不是偶然:
(1)中國遠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是《孫子兵法》的產生根源。
(2)此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如《軍政》,《軍志》與《司馬法》令典等,是《孫子兵法》躍上兵學巔峯的理論基石。
(3)春秋時期的社會思潮,特別是關於「道」、「仁」、「陰陽」、「保民」等的理論,是《孫子兵法》造成的文化因素。
(4)崇武尚志的齊文化是培育《孫子兵法》這朵軍事奇葩的沃土。
(5)孫武我的的天賦和努力,則是《孫子兵法》產生的主觀因素。
 
3、做者概況
孫武,又被尊稱爲孫子或孫武子,字長卿。他是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生卒年月已沒法詳細考證,大約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而略晚,主要活動在吳王闔閭時期和吳王夫差前期。孫武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齊國度過的,據有關史書記載,孫武的祖父叫田書,後有功於齊景公,被賜姓孫氏,並將樂安之地封于田書。生活在這樣一個具備兵學傳統的家族之中,孫武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影響是理所固然的事情。這就爲他往後創建不世之功,著述兵學著做奠基了良好的基礎。大約前520年,爲逃避「田、鮑四族謀爲亂」的重大風波,孫武便南下吳國。展轉來到吳國以後定居於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附近,前516年,公子光發動政變——專諸刺吳王僚,自立爲王,是爲吳王闔閭。後經好友伍子胥推薦孫武攜帶兵法十三篇晉見闔閭,並最終得其賞識,被任命爲將軍。隨後便參加指揮了吳國征伐徐國和鍾吾國的做戰,並很快滅掉兩國,斷了楚國的羽翼,後採用「疲楚」戰術立下大功。前506年冬,吳軍遵循孫武「出其不意,趁火打劫」和「以迂爲直,以患爲利」的做戰指導思想,於當年十一月底攻克郢都,柏舉之戰以吳軍的輝煌勝利而了結。「北威齊晉,顯明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是孫武后來的寫照。孫武晚年史載不詳,《越絕書》曾記載,「吳縣東門外有孫子冢」,這說明孫武后來極可能是客死吳地了。
 
4、思想內容
《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戰略思想。
所謂戰略就是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書中的戰略思想主要包括慎戰的基本態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原則。重視戰前的「廟算」以及提倡速戰速決等幾方面。「慎戰思想」並不對戰爭作出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分,「慎戰思想」的基本依據是戰爭自身的殘暴性以及戰爭對國家和民衆的重要影響。整個《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都是在確定開篇所提出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基本認識前提的條件下展開的。這種戰爭觀與當時複雜的戰略環境相關。在當時,任何一方戰略競爭行爲的失敗均可能致使整個戰略格局的失衡。所以,孫武選擇「慎戰」做爲戰爭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具備高超的判斷能力和過人的戰略眼光的。即便尖銳鬥爭不可避免的狀況下,孫武也認爲應首先考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策略,即追求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這纔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孫子兵法》中的戰術思想,在戰爭中必須善於運用計謀,即「詭道」和「詐」,還要奇正結合,因地制宜,藉助地勢,講究陣法。此外,書中還包含了火攻和用間的戰法。戰術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兵以詐立」。運用「詭」和「詐」和敵人做鬥爭。
第二,「我專敵分」。善於運用或創造有利條件,集中優點兵力消滅敵人。
第三,「以正合,以奇勝」。以正兵×××,以奇兵制勝,奇正結合。
第四,「避實擊虛」。避開實力強大的敵人,打擊虛弱的敵人。
第五,「因地制宜」。根據不一樣的地形,採起不一樣的做戰原則。
第六,「求之於勢」。「勢」就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
第七,「陣法不亂」。做戰中強調組織、列制,以及相互間的團結和協同做戰。
第八,「火攻」。要注意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和最佳時間。
第九,「用間」。用間諜偵察敵人的情報,有效打擊敵人。
《孫子兵法》中的治軍思想。
強調將帥相當重要的做用,將帥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基本素質,竭力避免「五危」,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此五項均有過度之意)。在治軍中,法令和賞罰必不可少,孫武提出將領素質的「信」和「嚴」,都與此有關。他還強調要增強軍事訓練提升士兵的做戰能力。
《孫子兵法》中的政治思想(修道保法)
在第一篇《計篇》中將「道」列爲「五事」、「七計」之首,強調要有好的政治局面和整治措施,這樣才能使上下同心。「修道」贏取民心,「保法」使國家各項事業和軍隊建設有強硬的制度保障。《孫子兵法》中的保國安民思想。書中雖沒有對戰爭作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分,但在做者看來,國家在作重要決策時,要考慮與保國安民的思想有沒有衝突。孫武保國安民思想的造成與他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是春秋末年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的產物,這種條件下做爲軍事思想家的孫武思考問題的出發點雖然與孔子、老子不一樣,但它的軍事思想的背後,也是保國安民的政治價值取向。
《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思想。
《孫子兵法》中含有樸素的惟物主義思想。它主張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各類主客觀條件,而這些條件都是能夠認識和應當認識的。在認識的方法上,孫武特別強調經過現象看本質,並在指揮行軍打仗中對此進行堅定的貫徹和充分的發揮;主張實事求是的對事物進行分析,孫武不相信鬼神做用,強調認識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先知者,不可取與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篇》)孫子強調人的因素,認爲任何失敗和錯誤只能從人的因素找緣由;以科學的認識做爲指揮軍事實踐的依據,《孫子兵法》中到處體現着他的「知」爲「勝」服務的思想,《計篇》、《軍事篇》、《地形篇》中均有體現;充分利用客觀物質條件,在樸素惟物主義的認識和實踐論指導的基礎上,孫武充分認識到充分利用客觀物質條件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天」、「地」以及物資儲備等條件,都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孫子兵法》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中的矛盾思想和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的思想很是出色,書中提出了幾十條相互對立的範疇,經過對這些對立範疇的分析,孫武對事物進行了一分爲二的考察始終貫穿着對立統一的思想。矛盾雙方每每是相互轉化的,能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機動取勝的就能夠成爲用兵如神。《孫子兵法》中的惟心史觀。書中過於強調賢君良將的做用,貶低人民羣衆的做用和創造力。
 
5、藝術特點
《孫子兵法》全書共約五千九百多字,雖然言語很少,但倒是一部論述軍事鬥爭領域內在聯繫和廣泛規律的兵書傑做。全書顯現出高屋建瓴的氣勢及博大精深的內容,書中充滿了對偉大智慧的弘揚,飽含着對統治者昏聵的鞭撻,顯示出對君主窮兵黷武的警告,貫穿着以孫武爲表明的偉大軍事思想家對軍事哲理的探索,以及他們對用兵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這是一部從戰略的高度論述軍事問題的經典之做,它具備超越時空的不朽的魅力。它所承載着的人類偉大智慧未曾伴隨着時光的流失而退去它迷人的光彩,它所提出的多種核心理論,至今還被咱們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競技等方面,它的風采依然爲咱們所目擊。
《孫子兵法》不只在軍事思想領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並且又經過嚴謹的邏輯結構,簡潔的語言表達藝術,以及透徹的說理技巧,剛柔相濟,奇正相生,將文學形式同武學內容有機的結合在一塊兒,有力地承載和表達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孫子兵法》開創了說理散文啓用標題的先河,文章內容中心突出,論述結構十分嚴密,並且系統完整。做者用簡潔凝練和悅耳上口的語言形式將豐富的軍事思想和深入的哲理表達的淋漓盡致。大量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修辭格的運用,再加上文學想象和情感的映託,更使《孫子兵法》在中外軍事思想史上魅力獨具。
 
6、研讀方法
首先,讀者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讀《孫子兵法》這本軍事著做,至少應該把握大的時代特徵,即春秋末期,社會發生大的動盪,各諸侯國爲了爭作霸主而相互征戰,就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才產生了這部不朽的軍事著做。爲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書中的內容和理論,我建議讀者對當屬各國的歷史略加研究,最好是結合當時的著名戰例,從而爲吃透書中的精神作好準備。
其次,讀者應對做者的人生歷程有必定的瞭解,最好可以將做者的人生經歷用一條簡潔的連串連在一塊兒。在把握做者生命歷程的基礎上,對做者的思想進行理解和掌握,並和書中所體現的思想做對照。對思想產生的歷史根源進行反思,以求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第三,讀者讀書時,應該將本身設身處地的想象成爲一個軍事將領,而不能單單停留在一個學生的角色上。我認爲這個樣更能使讀者認真地對書中的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等進行思考和研究。這樣更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不至於讀書時半途而廢。
第四,爲了使讀者可以加深對戰略戰術的理解和記憶,我建議讀者去搜索一些與之有關的著名戰例,並仔細揣度當時做戰雙方將領的心理特徵,結合當時的具體的環境因素和人爲因素對戰爭有如此結果的深入緣由作出解析,並換位思考,若是本身是敗方將領本身將怎樣挽回敗局,我想這樣更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加深讀者對書中內容的印象。
第五,在讀這部兵學著做時,應該重點把握做者在書中所闡發的主要戰略思想和戰爭觀,兵書的成書是與這些戰略思想和戰爭觀密不可分的,並牢牢的和當時的社會因素和天然因素結合在一塊兒。把握了這些內容以便將這些戰略戰術加以靈活應用。
第六,應該作到學以至用,咱們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爲了爲咱們增長和別人談天說地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爲了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現實社會,使社會有所受益。
《孫子兵法》全文目錄
計  篇(第一)
做戰篇(第二)
謀攻篇(第三)
形  篇(第四)
勢  篇(第五)
虛實篇(第六)
軍爭篇(第七)
九變篇(第八)
行軍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間篇(第十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