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UE)彷佛已經成爲一種潮流,IN到任何人均可以拿用戶體驗說事
某企業認爲,咱們就應該在咱們的軟件上放置一個彈出窗口,這樣可讓咱們的用戶第一時間看到新聞(PS,主要是咱們本身的新聞),這樣帶給用戶的體驗必定很棒!……拜託,這個叫商業利益好不?
某Boss認爲,這個信息的提示就應該放在後面並且這個項目應該居中,這樣更符合個人上網習慣,我這樣的用戶都認爲好,這樣的用戶體驗必定好……拜託,這個叫我的想固然好不?
某設計師認爲,用戶沒有填寫內容的欄目就不要在頁面上展現出來了,由於用戶體驗的書上說沒有就不顯示。那麼,不顯示整個欄目和在用戶沒有填寫的欄目裏給一些推薦內容進去哪一個更好?書上有沒說?……拜託,這個叫書呆子好不?
某產品設計師認爲,從後臺到前臺欄目的排列應該保持一致,由於一致性原則是產品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有沒想過前臺和後臺須要展現給用戶的重點內容是不同的?這怎麼個一致法?拜託,這個叫生搬硬套好不?
某作SEO的人說,作好SEO就是作了最好的用戶體驗,搜索引擎收錄纔是王道……拜託,這個,這個,這個SEO和用戶體驗到底誰是誰的子集?
某客服MM說,客戶反應咱們網站的用戶體驗太糟糕了,大家這些所謂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們都是幹什麼吃的?……拜託,設計師也是人,僅僅一我的而已,再怎麼24小時不吃不喝不拉也沒辦法搞定全部的問題吧,網站就是他一我的的嗎?
某用戶體驗設計師說,您就放心吧,只要把網站的用戶體驗作到極致其餘的都不是問題,這個網站必定火……那個,大哥作一個讓別人花1K買一鉈屎的網站您UE作的再好能盈利嗎?
。。。。。。
在網站最初出現的時候成功的關鍵是第一時間把各類想法推向市場,使得後來的競爭對手爲了贏得市場份額開始強調產品特性,加入愈來愈多的功能來吸引用戶;隨 着生產力的提升增長功能和特性的成本再也不那麼高,同時用戶也認爲能幹更多事的產品會更好,因而衆多網站經過增長產品特性以保持短期的競爭優點;但隨着功 能的不斷膨脹,網站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笨重、愈來愈難用,最後失去了對初次訪問者應有的吸引力。因而,用戶體驗開始興起並造成氾濫之勢,最終被「綁 架」…….
用戶體驗應該被看成一種戰略來實施
「體驗設計關注人們與品牌的互動瞬間,以及這瞬間能產生的回憶」(
Via
)。 實際上品牌導向與體驗設計是背道而馳的:傳統的品牌戰略是一種市場手段,它將產品賦予一種相同的的價值或品質,品牌戰略始於公司,因此它更像是一種由內向 外的導向,根據企業想展現的屬性,而後盡其所能的展現給用戶;而體驗戰略則是由外而內的,是經過用戶的動機、行爲和情景來領導產品、服務的開發,最終知足 人們的指望。
遺憾的是咱們不多看到有網站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把用戶體驗看成一種戰略來考慮。一個創業公司,寧肯少請一我的也要多請一個不錯的顧問,尤爲是在產品,運營,和用戶體驗方面。
用戶體驗不是萬能藥
用 戶體驗不可能解決業務上的每個問題,用戶體驗是產品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並不表明一切,咱們仍然能看到大量的產品並無好的用戶體驗可是仍舊能過取得成 功。在商品經濟環境中需求決定了價值,一個產品提供的功能可以足夠知足個人需求,儘管不太好用,咱們同樣須要它,產品的商業策略與發展方向是應該被擺在第 一位的。
用戶體驗不只僅是設計師的事情
就像研究人員並非研究成果的惟一來源同樣,用戶體驗應該是以UE部門爲主導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事情。咱們的客服咱們的銷售咱們的技術應該都有責任參與到 對產品用戶體驗的改進中來。尤爲是在小團隊裏把全部用戶體驗的問題都壓在設計師的肩膀上,沒有哪一個設計師可以承擔的了這樣的工做。
用戶體驗並不簡單
用戶體驗設計沒有公式,只有方法。這些方法常常失敗,但失敗也是方法的組成部分。找到那些正確的,就能很快的找到正確的路。尤爲是由於用戶體驗不是公式化的,你將天然而然的得到與競爭對手不一樣的產出,這些產出可能很好地超出你的想象。
SEO與用戶體驗是兩個徹底不一樣的概念
在我訂閱的關鍵詞裏有一個是「用戶體驗」,糟糕的是我收到的feed有一大半是和SEO相關的,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你們對用戶體驗最嚴重的一種綁架行爲!SEO其實是一種品牌營銷行爲,而用戶體驗在作的事情是創建一個良好的品牌。設計師對於SEO有什麼責任?
最後一條,跟用戶體驗沒什麼關係,在我剛準備入行的時候我跟一位前輩有以下的對話:
「我想作互聯網產品設計相關的工做,須要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看網、泡網、讀網」
「有相關的書籍推薦嗎?」
「基本沒有,不少書的觀點都太陳舊和刻板,質量好的書乏善可陳。要作好互聯網的事情尤爲是產品方面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網、泡網、讀網」
後來,我把句話理解爲:看的多才知道長什麼樣子,可是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競爭力;讀的多才知道是怎麼回事,知道是什麼原則是如何運做的;泡的多才會有感受才能知道本身該如何去作,如何去改進與創新。
看網、泡網、讀網!就拿這句話看成結尾吧,與你們共勉。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