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科研人員成長道路的思惟定勢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信》2020年第10期卷首語,做者:包雲崗原型

2019年10月,李國傑院士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新時期呼喚新的科研模式——中國70年信息技術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一文,指出70年來我國已造成一些較爲固定的科研模式,對我國科技發展起到了關鍵做用,但在新時期反而成爲了思惟定勢。所以,新時期須要打破一些思惟定勢,呼喚新的科研模式。開源軟件

科研人員的成長道路便受到思惟定勢的束縛。不少人每每會陷入這樣一種職業發展定勢:多發表論文—爭取「四青」—爭取基金重點—爭取省部級獎項—發表更多論文—爭取「傑青長江」—爭取國家級重點項目首席—爭取國家級獎項……在這種思惟定勢下,科研彷佛就只剩下「華山一條道」了,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國內各種評審出現非良性競爭。class

打破思惟定勢,就是要解放思想。科研人員成長道路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以發表論文爲主的成長模式也許是中國科技發展過程的一個必經階段,但不能顧此失彼,忽視甚至摒棄其餘成功的模式。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兩彈一星」爲表明的國防軍工事業一直是科研的重心,最近十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19位老一輩科學家中有9位與國防科技相關,人們記住的是他們解決了國防事業中的技術難題,而不是他們發表過什麼論文。軟件

現在,中國科技發展進入新時期,賦予科研人員更多新機會,由於中國有更多問題的解決亟須科技創新。「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當今中國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這也須要多種科研模式的組合,須要多元化的科研人才。具體到一我的、一個團隊時,又該如何選擇?職業發展

評價與評估機制是科研指揮棒。一方面,如今的評價機制確實還不是那麼多元化,甚至有些「一刀切」。另外一方面,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支持多元化,如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但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仍會面臨國有資產流失、經費公私不分等各類顧慮與掣肘。技術

要改變這種局面,政府在評價機制上能起到重要的引導做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34位獲獎人中,面向經濟主戰場類科研工做的獲獎人僅有王選、閔恩澤與徐光憲三位。事實上,解決中國產業需求的科研工做和國防軍工類科研有類似之處,有時不必定能被國際學術界承認,不必定能發表國際論文,所以更須要獲得國內評價體系的確定,才能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選擇這類科研。創業

科研人員也需改變「惟論文」評判科研工做的思惟定勢,更重視原型系統、開源軟件等不一樣形式的科研輸出。科研人員就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的評審主體,只有本身先改變理念,才能欣賞和支持選擇不一樣道路的科研人員。項目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