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窗有誤解:html
咱們生活中不少時候要和軟件打交道,你們上課開小差時候玩的手機遊戲,買火車票的網站,互相聯繫用的微信、QQ,等等都是軟件,都很值得分析。程序員
智慧集大平臺——集大通APP數據庫
「集大通」是我校統一通訊平臺,集消息推送、應用入口、組織機構、單點登陸等爲一體,目標是方便學校辦公、服務與通訊,方便師生學習、工做、生活與娛樂,成爲學校信息化的入口平臺,成爲「智慧集大」的窗口——「微門戶」,同時實現移動信息化。
同窗們在使用過程(電腦或者手機版)中,對其所倡導的便捷、信息化、應用集成等方面的功能進行分析。編程
下載並使用,描述最簡單直觀的我的第一次上手體驗。微信
用專業的語言描述 (每一個bug 很多於 40字),若有必要, 能夠配圖。網絡
Bug1 課程表功能
集大通的課程表功能進入緩慢,有時候須要等待很久,還會出現白屏的情況。課程表顯示的課程與本身的實際課程不同,一些本身沒有選擇的課程也出如今課程表中,並且課程表的顯示界面不可以將課程一次性顯示出來,須要左右滑動才能看到所有課程,以及課程的上課時間、老師、地點,都須要點擊以後才顯示,每次只能顯示一個,這樣想要把課程表截圖就不是很方便了。並且在課程表中像是換膚,關於咱們啊這些功能都不可以使用,點擊以後都沒有反應,僅僅是個擺設。併發
採訪對象的背景:
性別:女,專業:網絡工程,關係:舍友
需求:
使用集大通進行查詢成績,課表,在集大通的朋友圈問一些不是弄得很清楚的問題,使用集大通查詢校園卡的餘額,對校園卡充值,查宿舍電量之類的。使用集大通進行校園網繳費,報名考試之類的。
痛點:
有時候查詢的信息會滯後,不能實時更新。有些功能沒有完善不能使用。有些功能打開緩慢,卡頓,會出現白屏的情況。app
基本上用戶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性能
數據量:要有校園卡餘額、使用信息,宿舍電量,學生成績,學生課程等數據,集大通的數據量仍是很大的,數據更新通常比較迅速,但有些數據的更新也有延遲。
界面:界面比較簡潔,明瞭,可以知道怎麼找到所要使用的功能,可以很容易上手軟件,可是在應用中心的一些功能的內部排版很亂,不適應手機,使用不方便,須要一直手動滑動,才能查看所有的內容。
功能:集大通的功能仍是很完善的,用戶的基本需求都可以知足,可以查詢用戶想要的信息,可是對於一些新增的功能就不是特別好用,甚至有些功能僅僅只是擺設,並不能查詢出想要內容。
準確度:在像查詢校園卡餘額、消費明細,學生成績上的準確度仍是特別高的,可是對於學生的課程表上的數據就不可以準確地顯示學生的具體課程信息,每每使用的都是班級的課程信息,沒有因人而異。學習
用戶體驗方面:有時候明明已經登陸過了,可是仍是會須要從新登陸,不可以一直保持登陸狀態,這樣很不方便,老要進行登陸操做。並且一些常用的功能沒有放在主界面中,而是放在副界面的某一個角落,查找不是很方便。並且像是新聞這種很雞肋的功能還放在主界面的選項欄中,可是應用中心這種明顯使用率更高的功能反倒放在了副界面中,有點顛倒主次了。集大通的朋友圈常常都是各類微商的廣告,沒有一點內容,基本上都是在賣東西,讓人很不爽。
但願可以將常用的功能放置在顯眼的地方,調整應用中心中一些功能的內部排版,讓他們能夠適應手機,不要僅僅是轉到網頁版中。但願課程表的信息能夠根據每一個人的實際選課狀況來顯示,不要使用班級課表的信息,並且能夠直接導出課程表就更好了。像課堂助理但願能夠多加改進,可以讓這項功能可使用,可以跳轉到相關頁面,而不只僅是刷新當前頁面。
我會選擇好,不錯,集大通在咱們的校園生活中是不可缺乏的,咱們須要使用它進行查詢成績啊(尤爲是在沒有校園網的時候),查詢校園卡信息,校園網繳費等,使用集大通的話就會更加方便,有時候也是必須的選項。可是,集大通自身仍是存在着這樣那樣的Bug,從而影響用戶體驗,使得用戶的需求沒有辦法知足。但願可以解決集大通的Bug,讓集大通可以更完善。
[附加題] 除了定性的結論,是否能有定量的結論 (就像比較時髦的手機評測那樣, 跑個分?), 如何定量地評價一個軟件?
能夠有定量的評價。
軟件需求:6分,通常是隻有須要在查詢成績和課程的時候,對於集大通的使用率最高,並且通常只有在開學初和學期末纔會用到這些功能,其餘時候不多會去使用集大通或者是其餘功能,就算是校園卡充值功能也基本上一個月最多一次。不像qq,微博這些軟件那樣有事沒事點開來逛一逛,看看消息之類的。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同窗都是用完就卸載集大通了。
軟件功能:7分,大部分功能均可以使用,可是有一些功能僅僅是把它們顯示出來了,這些功能都不可以使用。
界面設計:7分,主界面看起來仍是比較簡潔明瞭的,可是一旦須要跳轉到像是易班啊,集大教務處啊這些頁面時,界面的排版就不美觀了,也不可以很好的顯示內容,會出現頁面的字覆蓋、疊加的情況,也沒有手機頁面版。
軟件兼容性:9分,集大通能夠兼容iOS系統和Android系統,基本上如今市面上的機型均可以安裝和使用集大通,基本上不會出現不兼容的狀況。
軟件性能:6分,集大通的響應速度慢,加載時間長,並且併發性能低,一旦使用人數增長,加載時間就不斷延長,像是集大通的朋友圈就出現過幾回崩潰,刷新不出來的狀況,教務處選課的話,使用的人一多,就不可以進入界面了。
軟件推廣度:10分,集大通從咱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就已經讓咱們知道使用它了,整個學校對於集大通都是知道,使用過的。推廣度仍是很大的。
用戶體驗:7分,通常來講,集大通能夠知足用戶的大部分需求,可是同時也會有令用戶不滿意的時候,例如強制關注一些公衆號,朋友圈太多廣告,加載慢等問題,都影響着用戶的體驗感覺。
使用此軟件的全部功能 , 估計這個項目作到這個程度大約須要多少時間 (團隊人數6 人左右, 計算機大學畢業生, 並有專業UI 支持)。
想要實現集大通的全部功能的話,估計須要6個月的時間
用戶需求調研:2周,經過問卷調查,採訪等方式,調查出對於這樣的軟件,用戶但願哪些功能。
需求分析:1周,整合調查結果,分析出要作的功能,區分功能的主次。
設計分析:1周,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設計功能結構、軟件主體,劃分模塊。
代碼編程:3個月,根據每人分配的模塊進行編程,實現所需的功能,整合代碼,UI進行頁面設計等。
軟件測試與修改:2個月,對作出的軟件進行測試,測試軟件的功能完善度,界面美觀簡潔度,測試軟件兼容性等方面,同時將測試出的錯誤處進行修改、完善。
不要寫成一個羅列功能的流水單子! 而是要集中火力在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中典型用戶有什麼需求,軟件如何解決了需求(或者沒解決),UX 有什麼細節是好的,差的,請結合書上UX的內容來分析。
場景:用戶使用圈存機對校園卡充錢,可是圈存機壞了,不可以充值。這時候就能夠經過集大通上的校園卡充值功能對校園卡進行充值,而後使用領款機領款就好了,就不會想原來只要圈存機壞了就沒辦法電子帳戶充錢,只能使用現金充錢了。
典型用戶需求:對校園卡進行充錢。而集大通解決了用戶的需求。
UX:
好的:使用集大通進行校園卡的充值,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不須要到特定的地點,就是在教室中也能夠進行,並且不須要排隊,等待別人充錢完畢。而且學校圈存機加載速度慢,很浪費時間,還常常有損壞不能充值的狀況。而使用集大通的校園卡充值的功能就能夠避免這些狀況。
壞的:可是使用集大通的校園卡充值功能對校園卡進行充錢後,還須要到領款機進行領款,纔算充值成功,否則校園卡里仍是沒有錢。若是可以實現真正的手機充值,不用去領款機領款就更好了。
(1)課程表功能中的Bug不能提早修復的緣由在與開發人員粗枝大葉,開發者可能會認爲班級的課程表就是每一個人的課程表了,忘記了公選課、選修課這些課程了,也是爲了本身方便獲取信息,就直接將班級課程的內容也應用到了我的課程表中。
(2)校園卡查詢功能、應用中內心的功能內部排版中的Bug問題不能提早修復的緣由在於其餘,這些Bug只是尚未完善好而已,自己運行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會有一些小瑕疵。
(3)課程播報功能、簽到功能、應用中心功能中的Bug問題不能提早修復的緣由在於測試把關不嚴,敷衍了事、對用戶需求掌握很差,像是簽到的問題明明就只是在測試就能夠檢查出並修改好的,硬是到如今也沒有進行修改,只是大概由於開發者以爲這些Bug不是很重要,修復不修復都沒有問題,不影響使用,因此就一直沒有進行修復,致使了用戶體驗很很差。
(4)課堂助理中的Bug問題不能提早修復的緣由在於具體的設計質量不高,在課程助理中的Bug就不是零零碎碎的小瑕疵了,而是整個功能都不可以很好的執行,不少功能都只能算是擺設,對比起像課堂派這些軟件的功能實現方面就差不少了。
團隊在哪個層次還有問題? 能夠把本身想問軟件團隊的問題都列出來, 也許就能獲得團隊的親自解答了!
(1)既然均可以在集大通上對校園卡充錢了,那麼能不能作到不須要去領款機領款,直接網上充值就能夠了呢?
(2)是否是能夠實現直接在集大通上充電費、水費呢?有時候在洗澡的時候忽然沒電了,又很差下去充錢就只能摸黑洗澡,要是能夠在集大通上繳費是否是就方便多了?
(3)有些不能執行的功能是否是也應該儘快完善好,否則寫出來有什麼用,只是擺設嗎?
從各方面的問題,推理出這個軟件團隊在軟件工程方面能夠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 (具體建議)。
仍是應該要多收集用戶的需求和反饋,不管是在軟件開發前期仍是軟件發佈後,軟件團隊都應該注重好這方面。看是否軟件的一些功能達到了咱們最初的預計,經過用戶的反饋意見,合理地對軟件進行修改、完善、升級,如此纔可以提升用戶體驗的感覺。並且在軟件發佈出來以前是否是應該進行更細緻,更全面的測試,保證軟件運行的流暢程度和功能的完善程度,而不是讓用戶在使用過程當中不斷髮現軟件的Bug。
(參考《構建之法》第8章功能的定位和優先級;第9章項目經理)
這個軟件/網站/服務有不少能夠提升的部分, 若是你是項目經理,如何提升從而在競爭中勝出?
(1)去除一些雞肋的根本不會用到的功能,提高界面的簡潔度,規劃好界面中各個功能的分佈,注意好功能的主次之分,對於用戶常常用的功能要放在顯眼的地方,而不是須要進行好多步驟纔可以找到。並且對於像是教務系統的頁面,將它修改成適應手機版的,這樣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的滿意度。
(2)將校園卡充值部分和水電費充值部分實現網上充值,減免去領款機和繳費機充值的麻煩,並且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充值,這樣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使用集大通進行充值服務,而不是特意到領款機或繳費機那進行充值。如此就必定能夠提升集大通的使用率、下載率,畢竟,每一個人都會願意選擇更方便的方式。
目前市場上有什麼樣的產品了?
像集大通這樣的校園app的話,其實如今上面已經有不少了,大部分學校都會有一個本身學校的app。例如廈門大學就有本身的app——i廈大。一樣也是進行成績查詢,查詢課程表,朋友圈之類的,並且i廈大已經實現直接在網上充電費的功能了。
做爲新的項目經理,這個產品的核心用戶羣是什麼樣的人, 典型用戶長什麼樣?學歷,年齡,專業,愛好,收入,表面需求,潛在需求都是什麼?
這個產品的核心用戶羣是在校大學生
典型用戶:
學生
學歷:集美大學在校生
年齡:18歲-22歲
專業:網絡工程等各類專業
愛好:無限制
收入:基本無收入
表面需求:知足基本的校園生活需求,例如使用集大通查成績、查課表、充值校園卡等需求。
潛在需求:利用集大通,作到一軟件在手,足不出戶,即可萬事搞定。例如交電費,交水費等等均可以使用集大通來完成。
功能:你要設計什麼樣的功能? 爲什麼要作這個功能,而不是其餘功能? 爲何用戶會用你的產品/功能? 你的創新在哪裏? 能夠用 NABCD 分析(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0/12/01/1893323.html).
我要設計的功能是集大通校園卡服務,經過集大通的校園卡功能,能夠實現校園卡的全部用處,食堂刷卡、門禁刷卡等服務。
由於若是能夠作到這個功能的話,出門、去食堂吃飯、交水電費等均可以在集大通上搞定了,就不會出現門口忘帶卡,不能出門之類的狀況了。
由於若是實現了這樣的功能,用戶就可使用集大通來代替校園卡了,就能夠不用怕校園卡丟了補辦的問題、出門忘帶卡、去食堂吃飯忘帶卡的問題等等,並且這樣的話,只要有手機,有集大通就能夠完成校園中的全部生活、學習需求,還很方便,能夠在網上進行水電費的充值。
個人創新在於:目前的高校同類型的app中,還沒出現能夠代替校園卡的app出現,有的功能也僅僅是網上繳費,而不可以真正的代替校園卡。
(1)N (Need 需求)
校園卡體積小,容易丟,也容易忘記帶,而丟了和忘記帶的話,又會形成不少不便,不可以出門,不可以吃飯等等。而若是在集大通上開發出校園卡功能的話,作這些事情就能夠用集大通代替了,而且如今的人們是離開了手機就心慌,基本上不存在忘記帶手機的可能性,以及手機較校園卡來講更不容易丟失。
(2)A (Approach 作法)
首先,將校園卡的數據和這項功能相關聯起來,能夠經過數據庫來實現。而後,例如須要買單的時候,就像支付寶那樣出示二維碼,掃描二維碼付款,再從校園卡里扣除相應的金額,即對相應的數據庫內的數據進行操做,而交水電費之類的應該就是直接在數據庫中的對應數據操做。最後,像是門禁這樣的功能,則能夠經過掃描一個固定不變的已經編輯好的帶有我的信息或者是校園卡信息的二維碼,若是在這棟樓的數據儲存的數據庫中有相應的信息,就開門,反之,則不開門。
(3)B (Benefit 好處)
能夠不須要帶卡出門了,能夠避免出門找卡的尷尬及浪費時間。能夠不用特意下樓充電費、交水費了,只須要有集大通在,就能夠很便利地解決不少生活上、學習上的事情了,就能夠作到便利生活,節省時間,方便你們。
(4)C (Competitors 競爭)
集大通的校園卡功能對比起真正的校園卡來講,更加便利,又沒有丟失和忘帶的風險。集大通校園卡功能會比校園卡更有競爭力,畢竟,每一個人都但願能夠活得更方便,更便利些。誰也不但願就爲了交個水電費處處找繳費機,也不想丟失校園卡,費錢又費事費時。而使用集大通校園卡服務就沒有這樣的顧慮,方便又不易丟失。
(5)D (Delivery 交付)
在集大通首頁推送,置頂該功能的簡介,使用方式。在學校各個班級羣中發公告、推送,來宣傳新功能。
若是你有錢能夠招聘 6 我的, 有 4 個月的時間, 你做爲項目經理, 應該如何配置角色 (開發, 測試,美工等等)?
在需求分析、分析設計階段,6我的都投入在這項工做中,由於要想在4個月的時間內完成軟件的開發,那麼前期的準備就須要很充足,因此前期的2周時間內須要6我的一塊兒投入到這項工做中。
然後在代碼編程階段,在這2個月時間內,由1我的做爲美工設計軟件的界面,由剩下5人根據需求分析和設計好的功能模塊進行具體的編程。由於對比起軟件界面方面,軟件的功能編程的工做量會更大,要想按時完成軟件的開發,就須要較多的開發程序員進行軟件的開發、編程。
在軟件進入測試階段,也就是在最後的1個月零2個星期內,由2我的作測試的工做,2我的根據測試結果進行軟件的代碼修改,2我的做爲美工進行界面的完善和修改。由於在這時候,代碼已經完成了,測試階段的代碼量會少些,這時候就能夠再多一人作美工的工做,將軟件的界面再美化些,並且此時的重點在於軟件的測試,其他的代碼修改都要根據測試的結果來進行。
描述你的團隊在16 週期間每週都要作什麼,才能在第16周如期發佈軟件的改進版本,並取得預想中的成績
第一週:肯定項目、需求分析 第二週:設計分析、人員分配,5人開發,一人美工 第三週到第十週:根據分配,各司其職進行編程和美工設計,界面編碼。在這期間,也能夠指定每週的小目標,規劃好軟件開發的進度。 第十一週到第十六週:將寫好的軟件程序進行測試,再根據測試的結果進行修改,完善。在這期間由2我的作測試的工做測試軟件,2我的修改代碼,2我的做爲美工修改界面設計,完善界面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