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失控》全稱《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成書於1994年,做者是凱文·凱利,這是一本激發思考和暢想的書,全書一共24個章節,50多萬字,探討了人類學習大天然的過程和方法和並預言人類終將失去控制。涉獵生物、計算機、化學、社會學、經濟等多個領域。這本20年前所說起的物聯網,虛擬現實,網絡社區等等都是當下大熱的概念和現實。html
天然界充滿神奇,一顆小小的橡樹種子,落地生根,十幾年後能長成參天大樹,人體的卵細胞分裂50次就能產生千億的細胞,併發育成嬰兒。世界最複雜的事物莫過於咱們人類自己,最複雜的技術就是生命。咱們的思惟,咱們的性格,咱們從哪裏來,咱們終將到哪裏去?算法
人類是如何進化到如今模樣,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龐大,我回答不了,進化的尺度都是百萬年爲單位,外形和生理上的差異能夠忽略不計,取而代之的是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最典型的就是三次工業革命,以及如今倡導的工業4.0。而文明的誕生離不開文字的發明。如司馬遷所講:我寫史記是藏之名山,傳以後世。文字是傳播信息的工具,若是沒有文字,每一代人都要從新摸索,文明難以傳承;進而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方式影響這人類社會的發展,結繩記事,印刷術,電報到今天的互聯網,咱們隨時隨地能夠獲取到信息,發佈信息。那這和人工智能又有什麼關係呢?編程
若是把整我的類社會比喻成一臺電腦,如今的這臺電腦,它的運行速度是否比之前要快了不少(這個概念我難以量化),並且這是一臺分佈式的電腦。信息交流的速度和效率愈來愈高(隨時隨地併發進行),比方說開源社區的推動。若是沒有互聯網,開源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更不會涌現這麼多技術社區供你們交流學習,技術的進步和傳播速度就會很慢了。因此互聯網是給社會發展(人工智能)的誕生提供了一個好的「硬件」環境。固然這些還遠遠不夠。小程序
基於現有的大衆智慧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能夠爲人類解決不少問題了,好比工廠裏不眠不休,任勞任怨幹活的手臂式的機器人。或者如今能和咱們愉快聊天的小冰。但這些都還不具備思惟性,人類仍是太懶了,但願給機器人拋出一個問題,它就能想出解決辦法。好比說,樓下幫我拿個快遞?或者複雜一點的,如何治癒癌症。只要人工智能學會思考了,將來要麼很是美好,要麼很是可怕。關於這個結果先不討論,後面能夠看擴展閱讀。但關鍵是人工智能的智慧如何誕生?安全
人的大腦大概有14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神經網絡,彼此關聯影響,要模擬是很困難的;地球的生態圈是今天的模樣,她的祕密武器就是生物的進化,就像是一個淘汰賽,開始的時候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很龐大,但最終只有具備適應性的生存了下來,而且優良的基因能遺傳。但地球走到今天花了幾十億年,人類存在才幾百萬年,簡直是地球一個眨眼,人類是等不起的。若是可以掌握進化的方法,讓咱們的代碼或者機器人自我完善,也許到某一代機器人,它就能具備幾歲小孩的智能水平,隨着它不斷的」學習,成長」就有可能成爲很是強大的人工智能。固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書中會有更多關於進化的探討。(惋惜《三體》到太陽系變成二維,也沒有亮眼的人工智能出現。)網絡
將來終究是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也許在咱們的有生之年,會見到強大的人工智能出現。那會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好比人類在高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好比迎面走來一位女郎,你都不知道她是機器人(機械姬)。架構
分割線併發
閱讀筆記:
分佈式
第一章- 人造與天生模塊化
1.生物工程的源動因,就是但願充分控制有機體,以便對齊進行改進。人類在創造複雜機械的進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迴歸天然去尋求指引。所以天然不單是一個儲量豐富的基因庫,仍是一個「文化基因庫」--創意工廠。
2.最終人造世界就會像自然世界同樣,很快就會具備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咱們的控制。但在我看來,這倒是一個美妙的結局。
第二章- 蜂羣思惟
4.數量能帶來本質性的差別,科學界認爲少許個體和大量個體的行爲存在重大差別。隨着成員數量的增長,兩個或者多個成員之間可能的相互做用呈指數級增加,產生了羣體行爲的動態特徵--量變引發質變。
PS 單個分子是沒有確切的溫度,但到了必定數量的分子就具備了這樣的羣體特徵,甚至是能夠預測的。一滴水不能產生漩渦,但滿滿一槽水分子在拔掉塞子以後就會涌現漩渦。
5.分佈式系統的四個突出特色,活系統的特質正是由此而來:
6. 最有利於工做的設備將是由部分鐘控裝置和部分羣系統組成的生控體系統的混血兒。咱們可以發現的通用羣處理過程的數學屬性越多,咱們對仿生複雜性與生物複雜性的理解就越好。
PS:線性系統和羣(網絡)系統各有利弊。要找到平衡點。
7.網絡是二十一世紀的圖標
PS:網絡的圖標是沒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羣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織成的網.網絡是原型——老是一樣的畫面——表明了全部的電路,全部的智慧,全部的相互依存,全部經濟的、社會的和生物的東西,全部的通訊,全部的民主制度,全部的羣體,全部的大規模系統。這個圖標很具備迷惑性,看着它,你很容易陷入其自相矛盾的困境: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沒有中心,或者反之,處處都是開始、處處都是結束、處處都是中心
8.現在,經濟學家們認爲,只有把產品當作服務來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你賣給顧客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爲顧客作了些什麼。這個東西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與什麼相關聯它作了什麼。流程重於資源。行爲最有發言權。
第三章-有心智的機器
PS 像如今的簡單原型,不斷迭代和這個想法是相通的。
2.第三章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 人的大腦並非中央集權式的管理 人的意識是由分散神經網絡涌現出來的。 而人類的多重人格綜合徵某種程度上是源於人的意識的分散化和分佈式特性
3.必須從簡單的局部控制中衍生出分佈式控制;必須從已有且運做良好的簡單系統上衍生出複雜系統。
第四章-組裝複雜性
1.人類能夠大體的拼湊一個草原的近似物,也須要用火來維持草原的生機。
PS: 火是草原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使得那些須要浴火重生的種子得以發芽,將那些入侵的樹苗一筆抹去。
2.生態圈的創建不但須要多樣的物種,還要有組合和前後順序。
PS:所以不一樣的組合和順序會獲得不一樣的生態結果,產業鏈也是如此吧。有的產品誕生的太早,也很難生存下去。
3.咱們能把失去的生態系統從新組合起來嗎?是的,只要全部的碎片都還存在,咱們就能將其還原。但問題就是是否能找到全部的碎片。
PS:在環境保護,物種和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4.生態系統和有機體一直都在成長,今天的計算機網絡和複雜的硅芯片也在成長。 即便咱們擁有現存電話系統的全部關鍵技術,但若是缺乏了從許多小型網絡向一個全球網絡成長的過程, 咱們也不可能組裝出一個與現有電話系統同樣巨大且可靠的替代品。
第五章-共同進化
1.在物質世界中,一件事對另外一件事的影響隨二者之間的時間或空間距離的增大而衰減。所以,咱們在研究木星衛星的運行軌道時不去考慮水星的影響。這是物體和做用力這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計算領域中,一個隨意的微小事件有可能、也每每會形成任意的重大影響。好比,一段小程序能夠抹去全部的內存;一條簡單的指令能夠使主機中止運行。在計算科學中沒有相似於距離這樣的概念。沒有哪一個存儲單元比別的存儲單元更不易受影響。
3.生物的社會行爲越豐富,就越有可能造成互惠互利的關係。一樣,咱們構建的經濟和物質世界越是相互影響, 共同努力,咱們越能見證到更多的共同進化的實例。
4.生命的核心價值不在於繁殖它的不變性,而在於繁殖它的不穩定性。
PS 生命改造了地球,大氣中20%的含氧量一直保持着動態平衡,且保持了億萬年之久。
5.物理環境塑造了生物,生物也塑造了其所處的環境。若是從長遠看,環境就是生物,而生物就是環境。進化的不僅是生物或物種,而是物種加環境的整個系統。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6.雙贏是共同進化模式下生命所演繹的故事。
PS 如今不多有一個公司戰勝一個公司,都是強強合併,優酷土豆,滴滴快的,58趕集。在網絡時代,頻繁的交流爲共同進化、共贏合做的涌現而準備着,在這個時代,開放者贏,中央控制者輸。
第六章-天然之流變
1.全世界全部的疾病和事故,天天24小時、每星期7天,永不止歇地向人類機體進攻, 平均要用621960小時才能殺死一我的類個體(世界人口平均壽命)。 相比之下,一輛作工精湛的轎車最多開上二十萬英里就會用壞一個氣缸閥門,行駛時間大約是五千個小時。 一臺噴氣機的渦輪發動機可運轉四萬小時。一個沒有可動部件的普通燈泡可以使用二千小時。非生命複雜體的壽命比之生命的執著,簡直不能相提並論。
PS:仍是要珍惜生命!
2.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自己。
第七章-控制的興起
1.工程師們發現的這個控制論原理是個通常性的原理:若是全部的變量都是緊密相關的,並且若是你真正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其中的一個變量,那麼你就能夠間接地控制其它全部變量。
PS:在一個搖擺不定的經濟體中,要想對資源分配進行計算是不可能的(計劃經濟)。相反,經濟學家論證經過單一的變量--價格能夠用來對其餘全部資源分配變量進行調節(市場經濟)。
2.自動控制的出現分紅三個階段。由蒸汽機所引起的能量控制是第一階段,咱們釋放再多的能力也沒法改變咱們的生活,有足夠的動力就好了;對物質的精確控制,就是控制體制的第二階段,咱們設計很小的芯片,但有很強大的功能。「二十世紀的核心事件就是對物質的顛覆」;控制革命的第三階段就是對信息自己的控制(如今的控制系統中充滿了信號)「二十一世紀的核心事件就是對信息的顛覆」。如今咱們產生的信息已經超出了咱們的控制範圍。
PS:自動的控制系統有反饋迴路不斷自我修正;投資那些具備自我適應能力、向本身的目標進化、不受人類監管自行成長的機器,將會是下一個巨大的技術進步。要想得到有智能的控制,惟一的辦法就是給機器自由。
第八章-封閉的系統
PS:正真惟一封閉的系統是地球,人類對封閉系統的探究,更好的理解了地球系統。
第九章-"冒出"的生態圈
1.一旦一個系統達到了穩定水平,它就不會輕易的趨向倒退,彷彿這個系統被新的複雜性帶來的凝聚力所「吸引」。
ps:人類組織好比公司,新加入的合適的管理者能夠把一些勤奮而有又能力的人組織成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有機體,並取得遙遙領先的成功。
2.生物圈二號就像一個諾亞方舟,物種們無拘無束,並與其餘物種一塊兒共同進化出任何可能的結局。而終究它也是天然的一部分。而其目的就是爲了復現一個總體的、鮮活的地球。
3.生命是終極技術,機器技術只不過是生命技術的臨時替代品而已,機器會變的更有機,更生物化,更近似生命,由於生命就是生物的最高技術。
第十章-工業生態學
1.機器永遠不能徹底靠本身而發展,但它們會變得更能意識到其餘機器的存在。 要想在達爾文主義的市場裏生存,在將來的人造生態系統裏,它們必須分享本身所知道的東西。
2.工業生態必須發展爲網絡化的及時生產系統,動態地平衡物質流量,使本地多餘或短缺的物質得以穿梭配送,進而最小化應變庫存。
3.咱們創造的不是機器,而是將咱們所學所能融匯貫通於其中的機械化環境,咱們在將本身的生命延伸到周邊環境中去。
4.隨着咱們賦予機器、工廠和材料以自適應的能力,共同進化的動力以及全球性的鏈接,咱們就可以將製造環境轉向工業生態,從而扭轉工業征服天然的局面,造成工業與天然的合做。
ps:如今工廠的污水處理、可降解材料的使用能夠看人類在這方面的努力。但還遠遠不夠。目前狀況下,好像尚未什麼強大的力量會促令人類的技術朝着方面研究。政府能夠查封高污染的企業,或責令整改,但對工廠的產品產生的垃圾如何再次融入天然。那仍是有長的路要走。
5.以天然環境的模式做爲解決環境問題的模板。
ps:儘量全部的廢物都能看做是潛在的原料。
6."爲分解而設計"是製造業的有機觀念中最先孕育出來的理念之一。數十年來,易組裝性成了製造業至高無上的考量因素。 一個產品越容易裝配,它的制形成本就越低。
第十一章-網絡經濟學
1.一個純粹網絡化的公司,應該具備如下幾個特色:分佈式、去中心化、協做以及可適應性。
2.在網絡式經濟中,研發新產品的費用主要源自生產流程的設計,而非產品設計。 日本人擅長生產流程的設計和改進,而美國人擅長的是產品的設計和改進。日本人把軟件看做一個生產流程而不是產品。
3.魔鬼定律:當你發現一個錯誤的時候,也就意味着還有另一堆你沒看見的錯誤在什麼地方等着你。
4.網絡式經濟的將來在於設計出可靠的流程,而不是可靠的產品。 與此同時,這種經濟的本質意味着這種流程是不可能最優化的。
第十二章-電子貨幣
1. 大行其道的加密技術會使對經濟活動進行中央控制的任何冀望都化爲烏有——而經濟活動是驅動社會前進的一種力量。 加密技術加重了失控狀態。
PS:加密是一種隔離技術,會讓政府沒法控制大部分的隱私交易。
2.互聯網絕對會是第一個電子貨幣深刻滲透的地方。貨幣是另外一類信息,一種小型的控制方式。貨幣也會隨着互聯網延伸而擴展。信息流動到哪裏,貨幣確定也會跟隨其後。加密的電子貨幣確定能改變經濟結構,就像我的電腦顛覆了管理和通信結構同樣。最重要的是,在信息社會中,電子貨幣所需的私密性/安全性創新對於發展出更高層級的可適應的複雜性相當重要。我還要說:真正的數字現金,或者更準確地說,真正的數字現金所須要的經濟機制,將會從新構造咱們的經濟、通信以及知識。
4.加密勝出,由於它是必要的副作用力,防止互聯網不加節制地聯結。互聯網說「鏈接」,密碼說「斷開」,若是沒有一些隔斷的力量,整個世界就會凍結成一團超載的、由沒有私密性的聯結和沒有過濾的信息組成的亂麻。
第十三章-上帝的遊戲
1.軍方用虛擬技術訓練士兵,模擬伊拉克戰場。軍方也很青睞遠程操做無人機。不過底價智能的芯片迅猛發展,軍方的仿真和戰爭遊戲比老百姓玩的商業遊戲強不了多少。1992年。
2.分佈式智能是將來的趨勢。
ps:隨着足夠的部件(這裏一輛坦克,那邊一座建築)接入到虛擬空間中,並以一種神奇的去中心化的羣集方式組裝起來,一個完整的場景就浮現出來。隨着相互關係的不斷加深,隨着個體們改變並塑造着他們的世界,這個仿真世界也會越發生機盎然。
第十四章-在形式的圖書館中
1.我隱約地以爲,天然之美就存在於物種進化的歷程裏,存在於形式必須完徹底全地合乎生物之道這樣一個重要事實中
PS:也許,任何高度進化的生命形式都是美麗的,帝王蝶和其宿主奶草豆莢誰也不比誰更顯眼或更平庸
2.歸根結底,繁育一個有用的東西幾乎就和創造一個東西同樣神奇。
PS:例如書籍的數量將持續增長。能夠預見,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就如同直接研究整個宇宙同樣困難,而尋覓藏身於天然的某個真理也並不比在恆河沙數般的書冊裏搜求它更麻煩些。
第十五章-人工進化
1."咱們知道,只有兩種方法能製造出結構極其複雜的東西,"希利斯說,"一個是依靠工程學,另外一個是經過進化。而在二者中,進化可以製造出更加複雜的東西。"若是靠設計不能制造出令咱們驕傲的計算機,那咱們就不得不依靠進化。
2.早期人們認爲進化與學習緊密相關,但發現鏈接更重要。一切事物均來自低等鏈接
ps:不過如今的神經網絡在產生「智能」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還頗有限。
3.人工進化不只限於硅片,在生物工程已經採用了合成進化技術。由於有機分子很是複雜,排列方式可能高達十億種。疾病機理就像是一把鎖,製藥商們在過去就是試遍天然界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或者生物化學家破譯基因代碼和蛋白質摺疊之間的路徑,但仍是不夠用。如今經過進化系統生產出十億隨機分子,並試着解鎖。遇到「親和」的再保留下來繼續培育直到解開。
4.核糖核酸能同時兼任機體和信息兩個角色——既是表現形式,又是內在成因;既充當信使,又是信息。一個核糖核酸分子既要擔當起與世界互動的職責,又要完成延續世界的重任,至少要把信息傳遞給下一代。
5.死亡是進化中惟一的老師。
PS:優勝劣汰的天然法則。
6.多細胞生物的本質上就是在宇宙尺度上運行大規模的並行代碼。而進化就是天然的編程方式。
7.進化的代價就是失控,本書標題所點名的。進化系統的一個問題就是,咱們放棄了某些控制。
PS:做者點題了。能進化的都是「活的」,真的放手控制,估計不少事情會超出想象。
第十六章-控制的將來
1.可以被編程的遠不僅是動做。性格也一樣能夠被封裝到數字裏。沮喪、興奮還有憤怒均可以做爲模塊添加到造物的操做系統中。
PS:銀幕上的動畫角色就能夠按照和真正動物同樣的通常組織規則來行動。儘管是合成的,它們的行爲倒是真實的(或者至少是超真實的)。於是能夠說,動畫人物就是沒有實體的機器人。
2.怎樣在不剝奪人工生命角色自由的狀況下,給它設定某種結局?若是一我的類虛擬角色不能學習,那麼它們就不能稱爲真正的角色。
PS:1997年以後,就沒有人再去用手畫米老鼠了。有時候動畫師們仍是會某個關鍵面部表情作一下潤色——製片方把這些動畫師稱爲化妝師。基本上米奇拿到一個劇本,它就照演。通過5年的學習,米奇開始有主見,生氣的時候很執拗;導演讓它去懸崖邊,它會遲疑不決。07年,米老鼠已是個不錯的演員了。最棒的是他永遠不會死,也不會老。
3.控制的將來是:夥伴關係,協同控制,人機混合控制。全部這些都意味着,創造者必須和他的創造物一塊兒共享控制權,並且要同呼吸共命運。
PS:工程師在飛機上加裝了自動導航系統,事實證實這套系統很是好用:大型噴氣式客機不管飛行仍是降落都很完美。最初的想法是人類飛行員監視計算機,但人很容易走神,忽視一些細節。而如今的想法是讓計算機盯着飛行員。空中客車就會監督飛行員的操做。例如不容許飛機傾斜度超過六十七度。飛行員成了系統管理員。
第十七章-開放的宇宙
1.人類之因此追求相似牛頓的f=ma那樣簡單的公式,是由於咱們深信:宇宙是創建在簡約秩序的基礎之上。更重要的是,簡約對人類來講是很方便的,複雜的公式既累人又不可靠。不過,在必定範疇內,不管是大天然仍是並行計算機,都不會爲繁複的邏輯發愁。那些咱們以爲既難看又讓人頭暈的額外步驟, 它們能以使人乏味的精確度運行無誤。
PS:不要以人的角度看待大天然和計算機。
2.儘管大腦像並行機器通常運做,人類意識卻沒法並行思考。這一諷刺性的事實讓認知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最先的計算機使用馮.諾依曼串行設計的緣由:由於人類就是這樣進行思考的。
PS:我認爲是由於人類------只有一個腦殼。 哈哈~
3.在沒有任何提示和限定答案方向的前提下,能想出一個解決方案——人們稱之爲橫向思惟——這幾乎就等同於人類的智能了
4.咱們所知惟一一臺能重塑本身內部鏈接的機器就是咱們稱爲大腦的灰色活體組織(大腦灰質)。 咱們目前惟一能夠設想付諸生產的重塑自身結構的機器,多是一種可以自我改編的軟件程序。
PS:在沒有任何提示和限定答案方向的前提下,能想出一個解決方案——人們稱之爲橫向思惟——這幾乎就等同於人類的智能了。
5.物理學家多恩·法默提出了界定生命的一個特徵列表。他說,生命具備: 時間和空間上的模式 ;自我複製的能力 ;自我表徵(基因)的信息庫 ;使特徵持久的新陳代謝功能 ;功能交互——它並不是無所事事 ;彼此相互依賴,或可以死亡 ;在擾動中保持穩定的能力 ;進化的能力 。這個清單引發了爭議。由於,儘管咱們不認爲計算機病毒是活的,它卻符合上述大多數條件。它們是一種可以複製的模式; 它們包含一份自我表徵的副本;它們截獲計算機新陳代謝(CPU)的週期;它們能死亡;並且它們也能進化。 咱們能夠說計算機病毒是首例涌現出來的人工生命。
2.朗頓說,人工生命是「從不一樣的材料形式中提取生命邏輯的嘗試」。 他的論點是,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不受特殊材料表現形式限制的行爲。對生命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組成材料,而是它作了什麼。
3.目前,普通的計算機程序可能有一千行長,能運行幾分鐘。而製造人工生命的目的是要找到一種計算機代碼,它只有幾行長,卻能運行一千年。
PS:這番話彷佛是對的。咱們在製造機器人時也懷着一樣的想法:用幾年的時間設計,以後能讓它們運行幾個世紀,甚至還能製造出它們的替代品。正如橡子通常,幾行的編碼卻能長出一顆180年的大樹。
4.若是藉助咱們的努力,超生命能找到某種合適的途徑,進化出使咱們愉悅或對咱們有益的生物,那咱們會感到驕傲。可是,若是咱們的努力將締造出超越咱們、高高在上的接班人,那咱們則會心存恐懼。
PS:人類也許是第一個創造出本身接班人的物種。
第十八章-有組織的變化之架構
1.天然選擇是影響進化的最基本的因素,但肉體和行爲的適應性卻能搞好的肯定方向和最佳特性,換句話說,生物體能夠沿着它在共同進化的環境中尋找更好的辦法重塑本身,並能被遺傳。
PS:長頸鹿要吃到葉子就必須伸長脖子。但動物們也會不斷的走出已經適應了的環境到新的地方安家,例如遷徙。
2.經過學習和行爲將信息傳遞給基因,是遺傳同化;反之,由基因將信息傳遞給學習和行爲,就是文化同化。
PS:人類歷史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學習與傳授技能與生物學意義上繼承的記憶與能力是遙相呼應的。
3.科學家發現文化進化能帶動基因的中達變化。使之在一千年內就能迎頭遇上。文化隨咱們的軀體而進化,反之亦然。沒有了文化,人類就失去了獨有的天賦。
PS:一個不那麼恰當的證據是,咱們沒法把由動物養大的「狼孩」培養成有創造力的成年人。
4.文化重塑了生物(確切地說,是讓生物重塑了本身),使之適於更進一步的文化發展。所以上,文化趨於一個自提速的過程。如同生命會繁衍出更多數量和種類的生命同樣,文化也會孕育出更多數量和種類的文化。
第十九章-後達爾文主義
1.達爾文主義認爲進化是輕微,累進的隨機改進制度。例如島上的鳴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乾旱引發的食物供給變化而形成它們的喙變粗變厚。 但沒法解釋高度複雜的人眼,設計精巧並且相互做用的晶狀體,虹膜,視網膜等結構,他們缺了誰都沒有什麼用處。顯然生物不會囤積它的發明。
2.大規模的常規共生行爲能促成天然界中不少複雜現象——那些看起來須要多種創新同時出現纔可以達成的現象。
ps:負責運送氧氣的細胞和另一個細胞體系中負責交換氣體的結合在一塊兒,就可能造成一個呼吸系統。
3.基因與基因之間存在着十分普遍的相互做用和相互調節的關係,大都是相互依賴的。全部生命,從果蠅到鯨魚,都受權同一個基因管理局實行管理。好比說,在每一種脊椎動物體內,都能發現幾乎徹底相同的同源異形盒自控序列(這是一段主開關基因,能夠打開大段的其它基因)。
4.卵細胞裏充滿了各類蛋白因子和類激素介質,當染色體基因開始分化的時候,卵細胞就會指導它們、控制它們、爲它們肯定方向,並精心策劃寶寶的構造。絕不誇張地說,最終誕生的生物體在必定程度上受卵細胞的控制,並不是由基因來徹底掌控大局。而卵細胞的狀態,會受到壓力、年齡、養分情況等等因素的影響。
PS:有一種觀點認爲高齡產婦的嬰兒之因此更容易罹患唐氏綜合症,就是由於兩條控制生育缺陷的染色體在母體的卵細胞中相處了太多年
5.我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天然選擇也許就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複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 不只僅須要加法,還須要一門豐富的數學,由各類互爲基礎的複雜函數所組成。 它須要更爲深刻的進化。單憑天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大有做爲,就必須融入更富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過程。
6.基因組和軀體的多重穩定性維持這物種的向心狀態,其做用超過了天然選擇。也就是基因內部的自強化特性使得它難以離開其穩定狀態。
第二十章-沉睡的蝴蝶
1.人體的卵細胞僅僅須要分裂50次,就能產生出上千億的細胞,併發育成嬰兒。基因指引它們從同一個卵細胞分化成數百種專門的細胞。既然每一個細胞受到相同基因的驅策,那麼它們是如何分化的。基因又是由什麼控制?答案仍是基因。也就是說某些基因控制着其餘基因,而其餘基因又控制着另外的一些基因。
2.生命是做爲一個完整的總體而忽然冒出來的,就像晶體忽然從過飽和溶液中顯露出其最終(儘管微小)的形式同樣:沒有從渾濁的半晶體開始,也沒有呈現爲半物化的幽靈,而是忽然地、一會兒就成爲了總體。換句話說,在現有化學環境中,生命是必然的。
3.咱們可否證實有限的函數集合能夠產生無限的可能性集合?一個精心挑選的不大的函數集合,鏈接成一個自生成環,併產生出無限更復雜的函數。天然界中充滿了考夫曼機。卵細胞發育成巨鯨就是其中一例。進化機器通過十億年時間由細菌生成火烈鳥又是一例。
PS:種子真是神奇的東西。
4.一個只有少數個體能夠影響其餘個體的系統不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鏈接太少不能傳播創新,系統也就不會進化。增長節點間的平均鏈接數量,系統彈性也隨之增長。但超出某個鏈接度時,持續增長鏈接度會下降總體的適應性。最佳鏈接度在中間的某個位置,它將賦予網絡最大的靈活性。而這個值即便在上萬成員的大型網絡中,每一個成員的最佳鏈接度小於10.
第二十一章--水往高處流
1.在進化的時間進程中,原地踏步的物種可要比那些激進變革的物種多得多,而他們在回報上卻沒有什麼差異。 無論是現代人類仍是大腸桿菌,都是進化的倖存者,是經歷了億萬年淘汰後獲勝的佼佼者。 並且,沒有誰會在下一個百萬年的進化中比其餘倖存的物種更具優點。 事實上,許多悲觀主義者認爲,人類比大腸桿菌倖存更久的概率是一百分之一,儘管這種微不足道的生物目前還只能生存在咱們人類的腸道里。
2.進化的七個趨勢 不可逆性;遞增的複雜性;遞增的多樣性;遞增的個體數量;遞增的專業性;遞增的相互依存關係;遞增的進化力;
3.進化系統的本質,是一種產生永恆變化的機制。永恆的變化並不是重複出現的週期變化,意味着持續的不平衡,永遠處在即將跌落的狀態。它意味着變化經歷着自身的變化。結果將造成一個系統,老是處在爲了生存而改變本身的邊緣。 或者說,進入生存狀態。進化的能力必須自我進化。
第二十二章-- 預言機
1.幾乎能夠明確地說,"活系統"——獅羣、股票市場、進化中的種羣、智能——都是不可預測的。它們所具備的那種混亂的、遞歸式的因果關係,各個部分之間互爲因果的關係,使得系統中的任何一個部分都難以用常規的線性外推法推斷將來。不過,整個系統卻可以充當分佈式裝置,對將來作近似的推測
PS:人的大腦可以根據運動的物體軌跡建模,即便不知道牛頓的f=ma公式,也可以預判飛行的小球會落在哪兒。但像股票市場,影響價格走勢的因素有不少個,並且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響。根本沒法把握全部的參數。
2.咱們會盡可能忍着不去想得太遠,又確實會關注眼前立刻要發生的事情。而緣由就是當極小的偏差(由有限的信息引發的)持續到很是遙遠的將來。將匯聚成極爲嚴重的偏差。咱們歷來都得不到充足的信息來作出徹底有見地的決策,每每只能憑藉經驗和一些指導原則作決策。
3.即華爾街上像喬治·索羅斯這樣的人,經過貨幣交易或者其餘別的的交易,年復一年地賺取數百萬的金錢。會被那些學院派呸呸連聲瞧不起,覺得他們只是超級有運氣而已——但是證據卻顯示說事情徹底不是這樣的,人類的交易者會在無心識中學會如何在隨機數據的海洋裏識別出那些屬於局部可預測性的模式。是由於爲他們爲了作出預測,先發掘出了模式(雖然他們說不清道不明),他們對本身的模型或理論的瞭解並不比他們對本身如何抓住飛球的瞭解更多。他們就這麼作了而已。
4.再過五十年,計算機化的概括法、基於算法的圖表分析、以及可預測性範圍,將會成爲值得尊敬的人類事業。
PS:大數據分析已是一種職業了
第二十三章-- 總體、空洞、以及空間。
1.科學知識是一種平行的分佈式體系。沒有中心,沒人處於控制地位。其中容納着無數智慧的頭腦和分散的書籍。它也是一個網絡,一個事實和理論互相做用互相影響共同進化的體系。 但咱們共同瞭解的不少科學知識都發源於一些小的領域,而在這些領域之間倒是大片無知的荒漠。一點點知識就能夠闡釋周圍的許多現象,而新的闡釋又啓發了知識自身,因而知識的角落迅速擴大。反之亦然,無知生無知。結果就出現這樣一幅凹凸不平的圖景:大片無知的荒漠中橫亙着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知識山峯。
2.一開始異常事物都只是人們觀察到的事實,徹底不須要解釋。這些事實不是引發麻煩的事實,它們只是事實。異常事物不是典範更替的緣由,而是更替的結果。
PS:南美洲和非洲的地形很吻合,但歷來沒有困擾過地質學家過。直到後來有人發現了地殼漂移。牛頓定律兩百年內無人質疑,但愛因斯坦驚訝於「牛頓定律在宇宙中的大廈基石裏找不到任何位置。「,他對此窮追不捨,最終成功地以創新的廣義相對論闡釋了這個現象。
3.咱們組織寫做空間的方式,也就是咱們組織思想的方式,最終成爲咱們考慮世界必須組織自身的方式
4.網絡無人控制,也無人主管。美國政府有一天忽然意識到,無需多少管理和監督,因特網已在技術精英的終端裏自行運轉起來。因特網已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有效運轉的無政府組織。天天有無數條信息在網絡用戶間傳遞,而無需考慮中央權威的利益。
第二十四章-- 九律
1.從一顆堅硬的岩石星球到許許多多的生命;從一顆橡子,到一片橡樹林;從一些古老的基因到一隻恐龍。大天然深諳無中生有的把戲。做者總結出了天然無中生有的造物九律:1.分佈式狀態 ;2自下而上的控制 ;3培養遞增收益 ;4 模塊化生長 ;5邊緣最大化 ;6禮待錯誤 ;7不求目標最優,但求目標衆多 ;8謀求持久的不均衡 ;9變自生變
3.對此咱們不該大驚小怪,生命已征服了地球上大多數非活性物質,接下來它就會去征服技術,並使之接受它那不斷進化、常變常新,並且進程不受咱們掌控的統治。即便咱們不交出控制,新生物技術的所得也遠比時鐘,齒輪和可預見的簡單性世界的所得多的多。
一萬多字的摘要您也看累了吧.....
小結:其實這本書已經讀完半個月了,遲遲沒有完成這篇總結,由於書中有不少點讓你思考。又因爲跨界較多,讀的時候容易會有」雲深不知處「的迷失,不過讀書仍是頗有樂趣的一件事。另外《失控》是咱們讀書羣第二期書山有路活動的讀本。我堅持了31天才讀完。目前進行的是第四期《數學之美》。有興趣的朋友能夠一塊兒加入。
失控:連接: http://pan.baidu.com/s/1gd36acF 密碼: yre3
擴展閱讀:
虎嗅筆記: http://www.huxiu.com/article/19612/1.html
人工智能可能致使人類永生或滅絕:連接: http://pan.baidu.com/s/1p3e5S 密碼: 7feh
若是你對起源感興趣,能夠讀一讀《女人的起源》,這本書從女性的角度分析人類的進化,也頗有意思。連接: http://pan.baidu.com/s/1kT71D7h 密碼: 317y
寫新聞稿的 機器人 http://news.cnblogs.com/n/528827/
喜歡看書,也喜歡分享書籍(不限技術書籍)的朋友加入書山有路羣q:452450927
過多的信息攝入或者過分的信息依賴讓個人人生不自由。…十五年來,我把一輩子中最寶貴的光陰都花在互聯網上,花在了許多與個人人生並沒有關係的奇聞軼事上。…我熱愛生活,而且喜歡安靜,我更想坐在陽臺上讀幾本書,懶洋洋地過一上午,而不是坐在電腦前,與世界抱成一團。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