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CH社區關於Bitcoin SV和CSW的討論中,有一個很明顯的觀點分歧,那就是BCH的發展路線是引領市場仍是要迎合市場。引領市場是指替用戶作選擇,觀點來源於csw認爲當BCH能夠容納的交易量變多時,大企業就會放心的開始使用;迎合市場指及時根據市場動向作出調整,一切迎合用戶,觀點來源於現有的BCH發展路線,好比Bitcoin ABC爲優化交易提出的「預共識」概念、BCH社區提出的縮短出塊時間以及在智能合約大火的狀況下推出的蟲洞協議等。安全
兩種觀點並不是針鋒相對,只是雙方各執一詞難以說服對方,就像是一場辯論賽,觀點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各自都能舉出無數的例子,真正的勝負是取決於辯方的論據是否真正能站得住腳。除了這一點,還要看觀點是否適合當下的時間段,好比「你支持同性戀嗎」這個辯題,若是放在封建時期的中國,想必即便反方辯手舌燦蓮花也難以取勝,但放到如今,正方可能就是一種政治正確了。框架
在Bitcoin SV和CSW支持者眼中,即贊同引領市場纔是BCH當前正確的發展路線這種觀點中,經常使用到的一個例子是蘋果手機的發展史,蘋果推出了第一個全屏手機引領了手機市場,在這以前,市面上還不存在相似的設計,就像喬布斯說的:「 別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去創造那些他們想象不出來的東西。」對於這個觀點,我不認爲它是錯的,但我以爲引領市場的發展思路不適用於當前的BCH,與之相反,我更加傾向於迎合市場作出調整這一方向,至少從如今來說是這樣的。區塊鏈
現階段的BCH之因此更適合於迎合市場,而非引領市場,緣由大體有如下幾點:優化
第一, 區塊鏈市場羣雄逐鹿,BCH目前佔有率不足,不具備引領市場的能力。設計
雖然很不肯意認可,但BCH的活躍地址數與市場總市值與比特幣相比還有必定的差距,不止是比特幣,以太坊的交易量也在BCH以前。在尚未正式確立霸主地位以前,空談引領市場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BCH如今要作的毫不應該是以一種驕傲的姿態面對用戶,幫助企業和商家們作選擇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至少在目前來說是這樣。舉個例子來說,蘋果公司之因此敢推出「劉海屏」,並且受到其它手機設計商的模仿,是創建在蘋果公司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手機制造商,若是「劉海屏」不是由蘋果公司手法,而是由小米首發,其它的手機制造商還會這麼一擁而上嗎?排序
鎖住頂層協議單純經過擴容來吸引用戶,這種作法不能說它很差,但效果有限而且存在必定的不足。在剛開始的時候,支持BCH等同於支持大區塊,BCH經過擴容解決了比特幣擁堵的問題,但Bitcoin SV擴容至128MB的作法讓「大區塊支持者」的身份有了爭議,大區塊在當時代指的是不擁堵,而不是毫無限制的擴容。在解決了現有的擁堵以後,BCH當然吸引了一部分人,但也僅是一部分人,這個時候再進行的擴容的吸引力就極爲有限了,因此,BCH須要經過其它手段來吸引人,須要迎合市場作出改變。token
第二, 迎合市場雖有些不光彩但真的有用。支付寶
不論是Bitcoin ABC提出的「預共識」,仍是社區提出的縮短出塊時間等想法,都會被一些人認爲是爲了迎合市場而偏離了比特幣,尤爲是在Bitcoin SV節點提出的這段時間,這些事情被頻繁的說起。在我看來,開發組和社區提出的這些概念都但願可以給用戶一個更爲良好的體驗,畢竟誰也不但願在結帳的時候還要等待10分鐘才能確認,何況中本聰白皮書中也沒有提到說要將出塊時間固定爲10分鐘,只說了N分鐘一塊。開發
蟲洞協議是BCH開發者們爲迎合市場作出的一個很是重要的舉措,但由於是借鑑了ommi協議,並且市場上已經存在以太坊能夠完成token的發行,因此有人藉此批評BCH的作法有點像早期的騰訊公司,不斷的將它人優秀的部分納爲己有,有些不光彩,創新成分不足。這是事實,但我並不以爲這種作法有何不妥,由於當你沒有足夠的實力時,必定的借鑑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在區塊鏈領域,開源和去中心化的開發本就是爲了共同進步。it
第三,用戶始終是上帝。
這是一句很老的話,但很實用。真正的用戶是不會在乎你又將BCH上限擴容了多少,底層協議有沒有更改,排序仍是不是原來的TTOR排序?他們在乎的是交易是否流暢,資產安不安全,可否真正達到匿名等。若是BCH的改動是在這些方面進行的優化,那麼具體是怎麼改動的,沒有人會關心,就像支付寶的用戶不會在乎你的程序是用什麼語言寫的同樣。舉例來說,在蘋果手機第一次推出「劉海屏」時,爲何其它的商家會快速的模仿,由於在其它的手機制造商眼中,好很差看、有沒有用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用戶願意爲這個設計買單。因此,若是將眼光和評斷標準執着於一個固定的框架的話,對於BCH的採用是沒有任何實際幫助的。
BCH的發展方向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不是由某一個組織或者是開發者來決定,若是由CSW來替用戶作決定,以此來引領市場,用戶未必會買單,不尊重用戶的終究會被拋棄,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大品牌的由盛轉衰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