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4日 09: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網絡
在北京中關村國際數字設計中心9層有這麼一羣人,他們不是在鋪滿了電路板、電線、工具的桌子上埋頭搗鼓,就是對着電腦一行一行敲打代碼;這羣人中有些是在校學生,有些在企業供職,儘管你們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但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頭銜———「創客」。而這個匯聚創客的地方,就是北京創客空間。 併發
所謂「創客」,就是指那些將創意靈感轉化爲實物的行動者 。創 客 空 間 緣 起 於 國 外 的H ackerspace,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實驗室平臺。各行各業的人彙集在一塊兒,經過交流分享,確立一個點子,而後把設想的東西作成實物。 工具
「創客是一種生活方式。」北京創客空間聯合創始人王盛林說。在他眼裏,中國人有不少有意思的想法,卻不多有人把它經過實踐展現出來。 性能
「咱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想想,但不去作,由於以爲動手的過程十分陌生。而人一旦產生了陌生感,就會以爲實踐起來特別困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王盛林說。創客空間就是一個能實現你全部想法的場所。它經過促進跨領域的協做,讓有意思的想法相互碰撞,產生新的創意。它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培養人們創造的自信和創新的習慣,讓你們再也不認爲把想法實踐出來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學習
從20平方米的工做坊起步 網站
北京創客空間的前身是Flam ingoED A開放空間,成立於2011年1月。當時的空間位於宣武門附近的一個小屋內,只有20平方米左右的大小。空間每週舉辦工做坊,經過豆瓣等社交網站發出活動邀請。3D打印機、多點觸摸桌這些在外人眼裏看着特別「神祕」的新新技術產品,都能被這些D IY愛好者拆解並製做出樣品。王盛林就是在那裏結識了創客空間的另外一位創始人肖文鵬,併發掘到本身的興趣所在。 spa
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他在大四時迷戀上「加強現實技術」,畢業後他並無從事與本科專業相關的工做,由於以爲缺少創造性。「我在高中時就一直但願有一個開放的平臺能讓你們實現本身的想法。」王盛林說接觸到「創客」這個概念後,便以爲這是他一直想要作的,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創客運動中去了。 設計
爲了能讓更多人蔘與到創造者的行列,王盛林和肖文鵬一塊兒出資成立了具有商業化運做能力的「創客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在他們的定義中,這是一個足夠開放與包容的平臺,可以容納來自各個領域、不一樣背景的人,讓他們的想法在這裏交匯,迸發出新的創意,並經過實踐把這些創意變成現實。 事務
然而,空間在剛成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而他們的做品自己也可能是出於製做者自身興趣,並不是以盈利爲目的。和許多剛剛起步的創業者同樣,資金成了創客空間維持運營的最大難題。「從2011年3月到2013年年初,團隊成員都沒有拿過工資。」王盛林坦言。創始團隊的一些成員也由於我的緣由陸陸續續退出了空間的運營管理,只有他一我的堅持了下來。 資源
「創客嘉年華」帶來契機
資金短缺的情況並無影響王盛林對空間的設想和大膽規劃。2011年下半年,他在與全國創客運動相關人士的交流中,萌發了舉辦一場大型創客活動的想法。在得知北京國際設計周的策展人願意爲創客活動免費提供場地後,王盛林馬上投入到「創客嘉年華」的籌備中去。
「一樣規模的展覽,成本要7、八百萬人民幣。」王盛林介紹。因爲場地免費,且全部展品都是自制,這場創客盛宴的最終花費控制在了60萬元人民幣以內。可是,創客空間當時的知名度並不足以吸引贊助商爲他們出資,王盛林只能借出家裏留給本身買房的積蓄,獨自承擔了所有費用。
2012年4月,通過兩個多月緊張籌備的「創客嘉年華」在北京世紀壇數字藝術館拉開序幕。來自十多個國家的數十位創客親臨現場,和前來參觀的人一塊兒互動體驗本身的產品———3D打印機、繪圖機器人、奔跑馬里奧、能吃的鋼琴、觸摸牆,各類新奇好玩的做品讓你們目不暇接。這場嘉年華不只讓許多D IY愛好者們有了相互結識的機會,也讓「創客」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大衆所認知。而令王盛林沒有想到的是,活動主辦方創客空間竟被中關村相中,列入中關村創新型孵化項目,在給予辦公場地支持的同時,還會陸續投入資金、設備供空間使用。「你們激動得好幾天都沒睡好。」王盛林笑稱。
探尋盈利模式:小批量生產定製化產品
2012年9月,北京創客空間正式入駐中關村國際數字中心,從20平方米的小屋搬入200平方米的辦公樓。此時的空間已兼備了社區與孵化的雙重功能。一方面,空間每週舉辦工做坊和技術分享會,並開放會員申請,爲有想法的人提供分享和實踐的平臺;另外一方面,空間與項目團隊合做,以團隊的分紅或股份做爲交換,在爲期半年左右的孵化期內免費爲他們提供辦公場地和設備資源。「3D打印機」、「創客音響」、「數音堂」、「防盜保險箱」等6個在開放實驗室中成長起來的團隊在創客空間的助力下正逐漸發展爲具有商業運做能力的創業公司。
通過一年多的摸索,創客空間也在今年年初逐漸明確了自身的盈利模式———即「產品2.0管理公司」。所謂「產品2.0」就是指小批量生產定製化產品的團隊。
王盛林介紹說,目前國內大公司的運營思惟不少還停留在產品1.0的階段。他們可能是以市場爲導向,主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產品賣出去」,而忽略了產品自己的性能,這致使了產品生產與設計的脫離,兩者徹底沒有結合起來。
「咱們如今的思路是如何把產品自己作好,這就須要真正懂產品的人。」王盛林說國內有許多小團隊,東西作得很不錯,可是因爲缺乏資源,沒有途經接觸好的供應商,不知道哪些人能幫他們製版、拼接或作工業設計,也沒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因此他們的產品最終很難讓你們看到,也沒法在生活中被普遍使用。
「這是小團隊面臨的統一問題,而咱們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創客空間在社區、孵化器以外須要作的第三件事情———爲他們提供一整套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管理服務。」王盛林解釋說,曾經若實現一個實體項目,不只須要合適的場地、加起來近150萬元的設備和工具,還須要匯聚各個領域的人才。而現在,創客空間就能夠爲創客們提供原型製做、孵化支持、生產銷售投資的產業鏈資源和渠道,下降他們實現想法的成本。
在王盛林眼中,沒有比中國更適合作小批量生產的地方了。中國是創造者的天堂,從芯片、傳感器等經常使用的電子元器件到製做電路板、手板等服務,國內的價格一般只有國外的1/5,並能保證產品的質量性能。這不但讓本土創客選擇留在國內,還能吸引許多國外創客千里迢迢來到中國。
「中國有全球最好的原件,有各個領域優秀的人才,惟一缺乏的是一個共享的平臺。」他的期待是,「作一個產品的創業像作一個互聯網創業同樣簡單」,這也就是創客空間正在作的。
開源精神:打造技術人員的無國界
「分享和開源」是創客空間的理念,經過創建線上線下社區,幫助人們學習、分享、共同進行交互設計研發,從而打造一個開源的硬件生態系統。
何謂開源?王盛林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就像一位五星級廚師把一道深受大衆喜好的菜餚的菜譜公佈在網上,家庭主婦根據菜譜所述的原料和作法,在家中就能烹飪出如出一轍的菜餚。固然,若是你喜歡吃辣,而菜譜中沒有說起辣椒,你能夠根據本身的喜愛對菜餚進行加工。
開源硬件也是同樣的道理,好比有人作了一個手機,他把製做所需的材料、電路圖紙、作法都公佈到網絡上,其餘的D IY愛好者也能夠作,而且還能在他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開源的好處在於,信息的共享能讓全世界對其感興趣的人一塊兒研究。如此一來,研究進度就會加快,創新也會大大提速。「我認爲全世界最大的無效率就是重複研究。」王盛林說,「當你發現最聰明的人都在研究一樣的東西,這絕對是對人類智商的最大浪費。」
開源硬件在教育領域和新新技術研發領域尤其適用。儘管做爲一種新的研發和生產模式,它的商業價值還有待探討,但做爲一種社會創新,開源系統將打造一個開放自由的理想國,讓研發人員徜徉在技術的無國界中。
基於「分享和開源」的理念,北京創客空間創造了自有品牌K itize。這是一種能夠動手製做的小套件,採用小批量生產模式,每批定製100套,每月更新產品,針對全球全部創客發售。現 在 已 經 有 包括「紙鋼琴」、「轉向燈」、「L E D燈繪」等5種樣式。在這個小套件種,80%的產品已經作好,剩下的20%須要本身完成,每一個人均可以根據本身的喜愛加入不一樣的創意。
王盛林說,自從創客空間成立以來,誕生了很多好玩的東西。可是這些做品由於設計、包裝或是市場的緣由,並無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去。K itize的出現就是爲了讓更多沒有來過創客空間的人體驗這些小發明的樂趣。
規模、影響不斷擴大
隨着空間各項事務不斷增多,創客運營團隊也逐漸成形。從曾經的創始人單打獨鬥到現在的7人團隊,這些年輕人看重的不是薪酬待遇,而是一種自由開放的氛圍和投入創新革命的機會。
「 在 這 裏能作本身想作的事情,特別開心。」運營團隊的漫畫師陳思說。偶然的機會,她參與到創客的活動中,一下就被這裏活躍的氛圍吸引住了,學習平面設計的她便決定留在這裏。儘管他們目前拿到的工資都不足以負擔北京一間像樣的房子的月租,但這絲絕不影響這羣年輕人的熱情。
運營團隊的另外一名成員郭衝也是從活動的參與者慢慢變爲一名全職員工。他於今年2月加入團隊,主要負責會員維護和平常事務處理。在空間工做的三個多月中,他明顯感受到「社區愈來愈龐大」、「有更多新的想法須要去實踐」。
郭衝介紹說,空間目前有註冊會員一百餘人,網絡郵件組成員250餘人。空間的活動也由原來每週一次的分享會變爲每週六次活動。從週二到週日,每天都有不同的內容輪番登場———技術講座、交流會、手工時間、3D打印體驗。每月的第三個週末,創客空間還會在位於798藝術區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工做坊,讓更多人體驗動手製做的魅力。
王盛林說空間如今最缺的就是團隊管理人才。他們如今正在進行招聘,但願把團隊人數擴充至20人。
今年6月初,在中關村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創客空間即將從200平方米擴展成1000平方米。屆時,實驗室可容納更多創客過來實踐他們的想法,也能爲更多項目團隊提供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