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求溝通的藝術

產品經理常常須要與RD進行需求溝通,有個頗有名的幽默漫畫是這樣畫的。ide

產品的需求,經由產品經理定義成產品規格後,開始找RD討論。而一切的錯,也就從客戶(或Product Manager)口中的需求開始。工具

PM:「咱們要發展一種在無重力狀態下也可使用的多功能原子筆,也就是說墨水不會因處在無重力下就沒法送達筆尖。」idea

RD:「這個想法作不到。由於OOXX,因此XXOO」設計

PM:「但是以前看日本技術展的時候,他們有展現不受重力影響的液體封裝技術。大家要不要研究研究,這麼快就說作不到,會不會太草率?」code

RD心理在幹:「你到底有沒有聽懂我講話啊?就不可行啊!講不聽。就說產品經理每次都在外面看到什麼新玩意,就本身High了起來。明明是外行又要裝內行,專門想出一些怪東西來整咱們!」blog

PM又說:「客戶說他們對這種產品有很大的需求,這個訂單對咱們公司很重要。」PM開始拿客戶需求這個神主牌來壓。開發

PM內心也幹:「這些RD超沒幹勁,每次開需求給他們,他們東閃西躲,就是不想作事情,總是說作不到,明明就有人作的到。RD都欺負PM在開發知識上不如RD。可惡!」get

上面的需求溝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產品

曾經有人教過Mr PM,跟RD溝通,要「態度柔軟,但立場堅決」,或是「要懷疑RD說的每個作不到,要經常找出別人作獲得的證據,逼RD就範」 。 PM和RD的關係,就在這些經驗傳承之下,愈來愈緊張,不是你壓倒我,就是我每次都反駁你。im

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裏?在於產品經理沒有好好敘述產品的故事。

什麼叫作產品的故事?就是把產品的從頭至尾的使用過程,如同小說般的敘述出來,至少要包含下面幾個範疇。

  • 產品在哪種情境之下被使用?
  • 在什麼場合被使用?
  • 被哪個人使用?
  • 爲了達到什麼目的?
  • 使用方式?
  • 達成什麼效用?
  • 使用頻率多高?
  • 其餘背景因素,諸如:個性、天氣、月份…等。

最好的話,還能夠畫出使用情境圖來(工業設計上常常這樣使用),筆者建議每一個產品經理甚至可畫出「真人照片連環漫畫」來看成需求溝通的工具。

產品經理若沒有先敘述產品故事,而直接開產品規格請RD評估,就會鬧出「要RD作出可在無重力狀態下使用的原子筆」的笑話。如果產品經理能夠事先說明「太空人由於有時候要作實驗抄數據,來不及輸入到電腦,因此須要暫時寫在紙上」的產品故事,那RD面對所謂的奇怪產品規格時,就很容易跳脫「無重力狀態下用的原子筆」的解決方案陷阱,進而能根據真正的需求,進行方案的構思。而想出不須要用原子筆,只須要用鉛筆的聰明解決方案。

而面對喜歡直接開規格的產品經理,RD在面對一些難以實做的規格時,應該也要學會問「這個規格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個問題能夠去刺激那些不愛說明產品故事的PM,把難以實做的規格背後的真正需求說清楚。有時候是由於PM本身的知識有限,而後又趕着要將產品kick off,因此就直接開了規格(越有經驗的PM越常作這種事)。卻不知,如果PM能把真正的需求講清楚,其實RD手頭上還有更棒的解決方案或能達到相同目標的替代方案可用。

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對方很機車不配合,而在於你思考模式出了問題。

千萬記住,別把別人的答案看成真正的問題。就「作出可在無重力狀態下使用的原子筆」的例子來講,就是PM把「外太空書寫」這個問題,先行找出解答是「無重力下可輸寫的原子筆」,而後再把解答看成問題來問RD。通常人很是容易犯這個毛病,請你們多多注意。

把產品故事敘述清楚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回到最上頭關於鞦韆的幽默漫畫,團隊成員由於都瞭解最源頭的產品故事是什麼,因此在訊息層層傳遞與轉譯的過程中(需求規格->技術規格->系統分析->實際寫code ),每一個人都有了基本依據,而減小認知上的錯誤,下降產生誤解的機率。

產品故事甚至能夠激勵團隊成員,由於他們知道,本身作出來的是個什麼樣的產品,甚至能夠你們均可以貢獻一些idea,把這個產品弄得更好,畢竟你們都但願本身作的產品可以大賣,這樣本身的考績也會打得好一些。並且在你們都貢獻了本身idea之後,就會更以爲這個產品與本身緊密相關,進而更願意付出心力在開發產品上。

最後要提醒的一點是,其實對PM來講,要跟每一個相關的人都講一次產品故事,其實還挺累人的。筆者也常想偷懶直接跟某些比較不核心的成員,直接從最後的結論切入,而不去鋪陳告訴他們產品原始的故事。其實後來證實,跟每一個成員都不厭其煩的講產品故事是有必要的,因此,PM們,別偷懶嚕。

Mr PM在經歷過許多產品開發經驗後,終於明瞭到前輩說的「態度柔軟,但立場堅決」…等的「對立」思考邏輯,仍是不如「站在同一邊」的思考邏輯。小當心得與你們共享之,但願你們也能夠多花點時間在「產品故事」的敘述上。

原文:需求溝通的藝術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