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不少大牛,基本都是很出色公司的創始人/CEO之類的,有Uber/積木盒子/藍港互動/100offer/努比亞等。大牛的故事聽起來都是各類味道,激情滿滿,我已經有點免疫了。不過有兩我的說的我想記錄一下,他們的話讓我有了新的角度。是兩個不一樣年齡段人爲夢想的努力架構
哪裏有什麼模式可複製,惟有試錯,反思再前進app
他說的這句話沒什麼特別的,卻吸引了我。最近老是以爲本身畏手畏腳,很想要找到那種不顧一切的闖勁,因此這話很對個人口。 他開始談自我否認,他認爲不是全部行業都存在單品爆款,不該該試圖用一個app改變一個行業。我聽到的意思是:工具
跨行業創業,應該站在你要發展的行業看待問題
不少人,包括我以前對互聯網+或者互聯網與其餘行業的合做都是用站在「互聯網」這邊角度思考,對傳統行業每每用的就是「改造」,甚至是「顛覆」之類的字眼。而一個小產品就想改變一個行業,張向東認爲那過小瞧那個行業了。因此他如今給本身的定位是**「城市自行車」的創新,而不是智能硬件的創新。** 這在我看來就是.net
一我的實現了財務自由,而後帶着他在以往工做領域積累的經驗去逐夢,在愛好的領域開始新的創業。他將本身定位在新的行業中,用以往領域的知識讓如今的行業變得更好。
關注到他,是由於最近想提高團隊的工做效率,試用了幾款協同工具。齊俊元說的是他作這個工具的理想,他但願作點真正對社會有用的東西,無論怎樣的動機,這也是個有情懷說法,也是個逐夢的故事。而他,還只是個90後。 我但願工具能提高團隊的效率,而齊俊元在說這個產品造成過程當中的故事時,提到了一句:code
扁平化決策比扁平化機構更重要圖片
這個讓我以爲很重要。如今公司說要作**扁平化組織結構**,貌似也確實是這樣子的,你們都能很快和領導溝通到,領導也會讓你們看到很多信息。但是效率依然不高。緣由或許就在於決策還不是扁平化的。這種狀況下,你們不能真正參與到決策中來,你扁平化的機構給員工再多信息也白搭,人家根本不care,他以爲反正本身也沒有發言權。
隨着蘋果調整組織架構,正式涉足VR/AR領域,VR/AR看上去都快要到爆發的時候了。我此次過來想重點看看這方面的行業發展,畢竟這是老本行,之前就是研究這個的。 get
試玩了幾個頭戴式設備,體驗沒有特別的,後來據說還有個能夠用三星手機屏當頭戴設備的,沒來得及體驗。諾亦騰發佈alice項目,說是能夠對動做進行毫米級捕捉,這個很不錯,不過不知道傳感器可否隱藏起來,放在外面老是影響使用的。 至於他們的加強現實,我只能說渲染的場景仍是不夠逼真,我在設備中看到的場景就模模糊糊的,人確定無法長時間戴着那個在場景中。產品
中午的時候我進了體驗區,逛着逛着被一個擺着好些個漂亮自行車的展區吸引住了。首先就以爲這是個智能硬件的廠商,而後上去就問人家「和普通自行車有啥不同」「都有哪些智能功能」之類的,當據說這自行車就是「裝載GPS,擁有顯示屏」「能夠防盜,能夠顯示騎行速度...」時難免有些失望。如今看來那會真是隻站着"互聯網"角度去想「顛覆」之類的了。 it
我被色彩鮮豔的車子吸引了,加上原本也對這個有興趣,就試騎了一下,體驗仍是不錯的,還有自動變速。可我對這個公司的見解仍是在聽了張向東演講後改變的。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