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經理的「勢能」培養運維
我很早以前就據說過,作爲一個項目經理,至少要在公司工做兩年以上,且年齡不小於三十歲。我當時還年輕,對這兩點很不屑。而如今,我卻很理解。在公司工做時間短,對人員不熟悉,將很難橫向協調資源;年紀太輕則不夠沉穩、練達,難以實現快速溝通。ide
做爲IT企業,不少項目經理都是由基層作起的,技術好、經驗豐富、熟悉行業知識。做爲項目經理本人,也以爲本身對團隊的領導能力勿庸置疑。並不會認爲本身溝通上會有問題。在這裏,我也不想講什麼大道理,只舉例子、講故事。測試
去財務報賬,出納說票貼的不對,公司財務制度上要求餐費與交通費分開貼,退回來重貼。貼完讓出納整好單子,找老總簽字,老總出去了,沒辦法,只好到明天。而到明天,老總回來,本身卻要出差了。spa
好不容易等老總簽了字,拿到財務室,出納說,財務上沒有錢,票先放這裏,等兩天吧。一拖好幾天,票壓一堆報不了,項目中各項開銷還得支出,嚴重影響工做情緒。這裏要說明一下,財務上沒有現金是很正常的,固然也不是徹底沒有,仍是要留一些費用應對平常開銷的,至於給不給你,就看財務的心情了。對象
若是換一個場景。項目管理
發票拿到財務室,出納一看不合格,直接開涮:「你怎麼搞的呀,剛公佈的財務制度都沒看嗎,成天忙啥哩?算了,算了,放這吧,反正老總不在,等會兒仍是我整一下吧,期望你幹這活也沒期望。你該幹啥幹啥去吧,下一回再這樣我就給你扔出去。」資源
過兩天,財務電話過來:「你的錢還要不要呀?公司有回款了,要拿錢的趕忙啦。」而後項目經理直接到財務簽字拿錢,發票老總已經簽過字,整個流程出納都幫作了。開發
一個空降的項目經理與一個老員工項目經理,在協調資源時,差異是很明顯的。it
爲何空降的項目經理不能很好的協調資源。由於他跟同事不熟悉,他的團隊會很支持他,其它人員則不必定。人家只給你照章辦事,或許不會影響你工做,但一樣不會推進你的工做。class
而老員工項目經理,與各部門人員都很熟悉,老總也很信任他。這樣處理工做就比較順利,例如前面說的,出納幫助你貼票,而後替你拿到老總那裏,老總出於對項目經理與出納的信任,就直接把字簽了。項目經理出差回來簽字就能領錢,效率高多了。
項目臨近結束,各個功能都差很少要作完了,項目完成進度也被標到90%。而項目經理內心很清楚,後面的修修補補,測試、調整會佔用大量時間。公司項目管理不夠完善,不少隱性的東西都沒法顯現出來。而客戶此時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急切要完成。
若是告訴老總說,如今還需增長三個月的工做時間,老總確定不一樣意,由於既然都完成90%了,剩下的工做還不加把勁在兩星期內搞定,居然還要增長三個月,挨批是不免的。若是給客戶說,實在沒有精力作新功能,客戶要挾說,不作就不驗收。
項目經理誰也不敢得罪,內心明白問題關鍵,殊不知道該如何說服別人。只有硬着頭皮往下作。結果項目延期,質量降低,勉強驗收了,還有一大堆問題。最主要是由於工做強度加大,加班加點,透支團隊成員工做激情,項目最終結束後,大批成員離職。
而若是項目經理換種思路。首先向團隊成員灌輸「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後面,繁雜雜事越多,越不能放鬆衝刺。要儘量保持成員的工做積極性。一方面,向公司說明狀況,經過項目管理的知識來說解問題的具體緣由,尤爲是項目收尾管理,並非代碼寫完就是項目結束,還有不少事情要作。總之,擺事實講道理,積極向公司申請資源,尤爲是寬限項目時間(此時單獨強調增長開發人手並不明智)。
再一方面,與客戶方負責人溝通,甚至私人宴請以促進感情。儘量把一些新功能放到項目運營維護中來實現,或是項目二期中實現。若是客戶仍然堅持,則最好說服他下降質量要求,在驗收時放本身一馬。向其承諾,在運維中提高質量。
整個狀況要向團隊成員說明,爭取成員的理解與支持。也要向公司說明狀況,儘量多申請些額外福利。
從這個例子中能夠看出,項目經理所作的工做,都不是「高科技」的,非技術的卻又是重要的。針對不一樣對象,例如團隊成員、公司高層、客戶方負責人等,分析利害與關注點,權衡利益,各個擊破。
一個年輕的項目經理與一個老成的項目經理,在處理這些事情時,風格會大不相同。就像上個例子,客戶方負責人通常也不會太年輕,三十來歲纔會擔當個負責人,若是項目經理太年輕,閱歷淺薄,則不太容易與對方平等交流。即使他明白道理,也很難影響他人支持本身工做。
不少年前,我還年少的時候,喜歡下象棋,在學校裏基本上我能下贏的,我總能下贏,我下不贏的,總也下不贏。不得其解,也慢慢懶得操練了。
後來有次學校搞業餘活動,有個老師是省象棋協會的,組織了一節棋課。我去晚了,只聽了半節。大體意思是講,下棋要講全局觀,要有戰略,例如中局五種策略,中局成殺、不成殺則優、不佔優佔先、不佔先則多子、很少子則求和。還有什麼炮破士、馬破相、殘局炮歸家等等。卻沒有講如何下棋,課堂上也沒有擺個象棋,或是什麼棋譜。
我並無把這些當回事兒,以後也不多下棋。
又過多年,畢業後同窗聚一塊兒,閒來無事,與一個同窗下了兩盤。剛開始,他問我這兩年有沒有下棋,我說沒有。他調侃我,「那你之前下不贏我,今天你也難贏了」。我也笑着認同,反正只是玩玩,何須認真。
但是一開局,他就傻眼了,一直處在下風,且每局必輸。他很吃驚,我也很吃驚。以後我認真思考了這件事,以爲是那節棋課影響了我,人的思考能力、計算能力都差很少,而思惟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會有很大不一樣。他看到的是「棋」,我看到的是「局」。決定勝敗的不是棋藝。
又過了幾年,我已經再也不年少,但還算年輕吧。有一次找一個朋友玩,正好他的一個朋友也在,吃完飯沒事兒作,恰巧有副象棋,就與他的朋友下了幾局。他們都比我年齡大,已經三十多歲了。不過我也沒有放在眼裏,自覺得水平至關能夠,三局我兩勝,頗爲自得。
等他走後,我朋友問我:「他水平怎麼樣呀?」我帶着些「謙虛」,洋洋自得:「他水平挺能夠的,我差點就輸了,還好我三局兩勝,略勝那麼一點點。」
我朋友聽完哈哈大笑:「你知道他是幹嘛的嗎?他是賣保險的。賣保險的嗎,任何人均可能是他的潛在客戶,他天然不會去贏你,不光讓你贏,還要讓你贏得有面子,這纔是高手。他原來是在象棋協會的,論象棋,那叫牛×死了。」
我聽完以後,慚愧至極。我關注的是「棋局」,人家所關注的,則超脫棋局以外。眼界不同,看到的也不同,操控點也不同,輸贏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輸與贏,哪一個更有利於本身,而後纔是「如何去輸」與「如何去贏」。棋局只是一個棋子。決定成敗的不是棋藝。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一個項目經理,對本身操做的項目要有全局觀;並且,視角不能僅限於項目自己。明確自身定位,瞭解外部環境,才能最大成度影響到整個「局」中的各個元素,而這個影響力,就叫「勢」。能夠這麼說,你明確的勢力範圍,能夠只是你的團隊,但你的影響力卻不能僅限於團隊自己。
作到這些,容易嗎?固然不容易。如文章開頭所說,「作爲一個項目經理,至少要在公司工做兩年以上,且年齡不小於三十歲。」這樣,纔有可能會作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