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體會(0007)零零散散之二

Ø 四十多篇了,有些人問過是怎麼堅持下來的,我後來想一想,多是由於《體會》最先是爲了寫給本身看的吧,做爲一種記錄,沒有任何被動。但作產品應該是作給本身仍是作給用戶呢?這不 2008 3 月份又有兩位大師級的人物吵起來了,論題就是「產品設計,首先知足本身」,正方是 37Signals 表明着的是產品經理(或管理人員),著有著名的《 Getting Real 》,還沒拜讀過;而反方 Don Norman 表明着的是設計師,著有《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有興趣的能夠去搜搜看。
Ø 互聯網產品有一點幸福,由於能夠比較簡單的作AB-Test,其實就是對照試驗。好比我有100萬用戶,不知道某個功能作成什麼樣子好,那就能夠把兩套方案都作出來,給A1萬我的先用方案AB1萬我的先用方案B,拿到數據結果之後,再決定剩下的98%用戶該怎麼辦。這樣的低成本不少傳統行業的同窗羨慕不已。
Ø 2008 年阿里巴巴集團策略是打造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培育「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對比《維基經濟學》的四個基礎法則:開放、對等、共享以及全球運做。實在是太像了,還有篇文章能夠看看:《馬雲的頓悟:阿里巴巴在維基經濟學中成長》。
Ø 敏捷要求測試很強勢,敏捷裏面的單元測試還有個重要的做用是經過TC的編寫來細化需求和設計(相似的,會經過設計過程來細化需求)。
Ø 不一樣部門/公司的合做,最使人抓狂而無奈的是,對你而言高優先級需求,在他那邊根本排不上(目標不一樣)。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有項目KPI機制與職能部門KPI相輔相成,讓項目經理有權考覈其餘部門的協做人員。
Ø 用戶使用產品裏的功能,進而推及生活中作事的原則,有一條是:偶爾爲之的事情只要滿意解,常常作的事情必須最優解(其實也是儘可能優而已)。
Ø 在特種部隊式的組織裏,能夠作一個特種兵;但若是你進入了基地組織,那就抓緊時間進入管理層!
Ø 對於產業來講,微笑曲線意味着公司要去作價值高的部分;那麼推及我的,每一個公司裏的職務也是有微笑曲線的,本身想清楚了,也要去作價值高的部分。前段瀏覽了《全新思惟》,裏面說的也有這個意思,咱們要作機器、別人替代不了的工做,就必須是融入我的情感、軟技能的工做。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