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ma階段原計劃的密碼找回功能,排名功能,移動端的適配功能等均作到了,按照時間交付了,原計劃的目標用戶200已經達到,目前Django後臺記錄的數目爲243個用戶。html
整個團隊的軟件工程質量提升了,咱們有WIKI來保存全部的完整文檔,全部的文件均有完整的註釋,而且經過Code Review,測試保證等方式確保了代碼質量。前端
這個階段咱們肯定了任務的優先級,改進了燃燼圖,加了任務總量這條曲線,PM能更好地把控任務進度。由於家庭的緣由,PM有段時間未在學校,若是重來一遍的話,PM應該會更加註重進度的把控,隨時push團隊成員。git
咱們在每一個階段的末尾都會提早討論下一階段的任務,在階段的開始又會再次肯定好階段任務,所以是有充足的時間來肯定計劃的。github
咱們都是當面討論,討論任務的可行性和複雜性,針對你們提出的考慮來判斷是否要作這個任務。編程
都作完了,只是部分任務的完成度沒有過高,由於時間仍是有必定的不足。後端
前端的分頁功能,實現起來太過於複雜,老是出問題,其實如今以爲讓後端分頁更簡單。安全
有。每一個任務都肯定了優先級以及相關人員。微信
基本按照計劃進行。安全性問題在Alpha初期沒有考慮到,準備添加在Beta階段任務中,可是在Alpha階段末尾網站忽然被攻擊,於是採起了必定的緊急措施,恢復了網站的正常功能,避免了再次被攻擊。前後端分離
留下了必定的緩衝區。任務執行時出現突發狀況時,緩衝區就可以避免任務整體進度出問題。工具
完成全部基本功能的資源足夠,可是在完成一些比較麻煩的功能例如移動端適配的時候,時間不太足夠於是不太完美。
主要是由開發和測試人員依據Alpha,beta的經驗來估計,精度比較準確。
資源足夠,對移動端的適配低估了難度。
咱們組變動管理部分作的比較好,咱們主要經過微信羣進行交流,所以項目任務有變動時團隊成員很快就能獲知。
咱們使用了本身設計的燃盡圖,其中有一項是當前任務總數,PM能抓住重點,及時判斷任務可否完成,進而將下一階段的任務提早或者砍掉某個任務。當某階段任務穩定而且所有完成後,就達到了該階段的出口條件。
咱們有必定的應急計劃,好比咱們在網站受到攻擊時,應急修復,在1.5小時就讓網站成功從新上線,儘量減小了用戶的損失。團隊對於這類意料以外的任務處理起來也比較順利,隊員能主動認領,有效處理。
後端的設計工做是在後端的線上會議的時候敲定的。設計由後端的兩位同窗,結合項目具體狀況,共同擬定。前端的設計工做是由UI和前端開發成員你一塊兒決定的。
在設計中,咱們遇到了這樣的狀況。好比,原項目中,並無採起先後端分離的設計方式,而是由後端所有完成,返回html給前端。咱們在發現了這個設計以後,通過討論,以爲不符合咱們的項目設計。決定更改總體的設計。
後端的代碼複審,一般是一位後端的開發在完成了本身的任務後,經過issue或者即便通信軟件的形式,聯繫另外一位後端開發同窗,通知他開發已經完成。再交付測試同窗以前,另外一開發同窗須要閱讀實現了的代碼,結合已經擬定好的後端接口文檔,以及代碼的規範要求,對於代碼的功能已經標準性進行復查。若是遇到不合規範的狀況,會在issue以及即時通信工具中提醒,要求開發人員進行更改。
團隊有完整的測試計劃。也有測試工具,而且進行了驗收
沒有考慮到測試樣例執行速度的問題,雖然是放着跑一下就完事了,但會佔着那麼久電腦,並且每次跑都要跑那麼久確實是個問題。
測試樣例的管理問題,雖然我當初的理想是使用tag進行管理。但事實上對上百個樣例使用tag來進行管理真的是個折磨。一套更方便的管理系統可能更好,這有助於在測試樣例執行速度沒法提高的狀況下選擇性地進行測試。
對需求變動的即時響應問題,雖然我使用了page object方便了同類測試樣例的批發式編寫,但問題是當page自己發生變動時,個人即時響應方面,雖然工做量不大,但存在較高的抽象複雜度。由於我和前端那邊對頁面的抽象方式不一樣,因此每次他們修改我都要想一想怎麼適配成我這邊的邏輯。手工工做量是減小了,但思惟工做量增長了。
團隊目前的磨合很是不錯,處於「創造」階段。整個Gamma階段,在PM因特別緣由的缺席下,也能不延期地完成全部任務。同時團隊成員也注重了軟件工程的質量等,對安全性測試,兼容性測試,以及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等都很是熟練,相比起Alpha階段和Beta階段來講,咱們組已經成爲一個相對「成熟」的軟件工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