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門管理的一點總結

文章版權由做者李曉暉和博客園共有,若轉載請於明顯處標明出處: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前端

1.背景

        在一個公司除了沉澱技術,對於其組織架構和管理的學習也是格外有趣。在目前公司六年,也常常想公司是如何作到如今這個規模,如何每一年維護好700多個項目運做,因此對公司職能部門的劃分,工做模式甚至會議模式都有一些留意。面試

        職能部門的劃分我想如今多數公司都已是按照矩陣模式在管理,用職能部門明晰該部門的產品方向和責任,用橫向的項目經理來組織各職能部門中的職能人員,再由項目經理辦公室(PMO)來進行各項目的統籌管理:後端

 

        而個人總結並非想描述公司大層面上的管理架構和職能劃分,我想聊的是一個剛任職部門經理,組織部門工做這一年來的一些心得和體會,以期在新的一年可讓團隊走的更穩。如下我將從預算、彙報、管理、團建四個方面來總結我這一年的感觸。固然今年也參與了很多招聘工做,既有各高校的校招宣講,也有社招面試等,甚至本身還註冊了一個boss直聘,感觸頗深,這裏不作細談。微信

2.預算

           春節後的第一項工做就是部門預算,因爲我是研發部門的,須要預算的內容比各營銷部門簡單不少不少。研發體系目前尚沒有業績承諾書,雖然公司在進行研發體系的「供給側」改革,可是研發體系又是最難量化的。作底層產品的研發,如何和市場項目份額掛鉤?作項目支持的研發,每天吭哧吭哧填項目,若是今年產品業績不行,難道就所有打折扣?研發的收入只有工資,其餘收入太少,IT市場又對研發人員青睞有加,扣了工資人走了呢?而且,項目型公司的業績決定性因素,市場和營銷的影響可能更大。如此種種,研發體系的預算基本是比較好劃分,也相對符合最後年終花銷的。總結爲如下幾塊:架構

        a.由公司統籌,肯定今年部門的人員編制狀況,如下全部花費以該編制人數爲基礎預算。前後端分離

        b.本年工資花費(調薪前、調薪後合併),包含公司部分所花費的五險一金總量。學習

        c.本年年終獎計劃(以最大額度算)。spa

        d.本年封閉開發補助費用。設計

        e.本年午飯補助和計劃加班晚餐補助、交通補助費用。日誌

        f.本年部門辦公耗費,包括電話費用、計劃差旅費用等。

        g.本年部門團建費用。

3.彙報

        每一次彙報,都是一次傳播本身想法的機會,無論是對內,仍是對外,不管是對同事,仍是對領導。

        公司大的彙報有兩場,一場是年中彙報,另外一場是整年彙報,另外每月基本都有大大小小的專題彙報。有的是面向技術總監,有的則是直接面向公司董事長。做爲部門經理,讓領導理解你的工做,支持你的工做,彙報真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因此每次的彙報準備都需花費必定精力,從文字到圖片等等。有不少人可能以爲彙報是浪費時間、形式主義,但我以爲,彙報便可以讓本身對工做內容有全新的感觸,也能夠經過與領導的交流提高本身的格局。彙報自己不是錯誤,而是看如何參與如何使用,咱們是私企,不是國企。

        對於部門內部,則只組織一場年終的全員正式參與的彙報,要求是必須用PPT,必須有彩排。生活須要儀式感,工做也是。就業務支持的角度,咱們欣賞肯幹的,更欣賞幹了還能表達好的。對於研發產品角度,技術水平依然仍是第一決定因素,可是又何妨不錦上添花,分享本身的做品?

4.管理

        目前部門的管理分爲了兩個維度,項目管理和產品管理,一樣,部門內部人員也基本以此來有側重點劃分。

4.1項目管理

        項目因爲其常常是階段性和零碎性的,並且涉及到多研發部門合做、多職能部門合做。公司採用項目管理平臺來進行項目從發起、時間節點、指派流轉、各階段描述、反饋、完成、評價這樣的閉合流程。這套流程運做了十年以上(我來公司以前既有,變化的只是系統,管理流程基本沒變),可見這套流程是十分符合多項目同時管理的。管理人員既能夠直觀瞭解到各項目的進展,又能夠經過指派人員直接將責任歸結到具體人上,同時經過反饋機制和評價機制來進行研發的水平考覈。

        說缺點,也有,最明顯的就是項目發起得有控制,其放大了發起人的權利,而最前端的項目發起人每每都是沒太多經驗的項目實施工程人員,進而弱化了研發的話語權,而且容易出現研發資源爭搶問題。目前公司採用接口人制,以及工程人員量化考覈制,即是對這個權利的制衡。

4.2產品管理

        產品維度上,目前我採用的是tower來進行管理。以月爲單位,每個月將各產品計劃登記上去,以周例會爲單位進行產品進度的追蹤。不過目前tower對普通用戶限制了多個功能,尤爲是團隊人數限制,考慮更換其餘方案。

        產品管理,我以爲是一個比項目管理更難量化的東西,由於產品的KPI如何劃分更難。不少產品並不必定有很明確的上線時間,甚至當他發起時和最後完成後的做用可能都在中途不斷髮生變動。我想說的是,產品管理,更多的須要是產品經理的遠見,更考驗的是產品經理的水平,而不是研發人員。項目管理能夠跟着項目進度進行,跟着合同需求實現,產品呢?只能靠咱們產品經理的嗅覺,和其自己應該對技術和細節的執着。

       今年雖然我我的學習了axure,也在關注一些產品設計的專欄,仍是以爲本身更像一個研發經理,爲人不夠「挑剔」。

4.3周例會

        特意提一下週例會制度。不少公司或團隊不止有周例會,還有每日頭腦風暴。在我看來,周例會是最管用的,頻度適中不耽誤時間,可是又能很好的把握好各種事情的進展。你們每週將本身作的事情先以文檔提供給對應負責人,再彙總給我,例會中,各負責人直接詢問其工做日誌裏沒說清楚或本身關心的事情,最後由我來針對上週,和本週我關心的事情進行討論。這樣既能夠節約你們的時間,又能夠把火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每日的頭腦風暴,我我的並無太多儀式感來進行,而是天天早上抽一點時間逐個問一下各負責人其手上任務的進展,有必要時再作簡單的聚合討論。

        總結,周例會是個好東西,要文檔化、重點化、持久化。

5.團建

        每每你們說這個公司好很差,除了說公司薪酬、工做內容、福利外,同時,團建也是一個很大話題。就我本身部門來說,以經費計劃來算,能夠保證一些正常聚餐等,我想這也是不少不少公司能夠作到的。

        可是我最想建設的,並非吃吃喝喝,而是技術氛圍。因此我按期指定人,要求他必須作一次培訓;我在每週例會,儘可能和你們分享技術或產品計劃的話題;按期給你們安排做業;甚至要求你們寫wiki或博客等等。

        我想建設咱們部門內部的文化,雖然咱們是項目型公司,可是咱們作的是產品,咱們能夠作不少新的東西,學不少新的知識。

6.不足和規劃

        2018年,在部門管理上,我最大缺憾是沒有把管理精細化。

        之前咱們是一個小團隊,如今人多了,覆蓋的技術線和產品線都多了,不能如當初各種事情均是我參與、我統籌、我安排。而應該造成一個內部的機制,這個事情,它就是你的,它天然會分派到你那裏,而我不要擔憂你搞不定。

        雖然我並不同意目前就進行先後端分離的人員架構,畢竟GIS不只僅是寫代碼,數據處理、桌面端維護、方案的總體性須要你們都有涉獵,而且先後端分離帶來的快速迭代優點在一個百分之60爲維護工做的部門沒有太多優點,反而會帶來人員的編制的擴編,致使任務不飽和。可是我也知道,想讓全部人全棧是不現實的,因此,每一個人須要有工做的側重點。我計劃將工做劃分爲:方案制定專家(接口人)、前端對接專家、空間分析專家、軌跡專家、三維核心產品專家、二維核心產品專家、空間存儲專家、數據處理專家等這些類別,以這些類別再細分工做。在如此運做一段時間,當你們對各自負責的事情十分了解和勝任後,再內部進行輪崗制度,讓你們走向全棧,起碼是全面瞭解產品(視我的意願)。

        我我的沒有太多管理技巧,研發出生,如今是,之後也是。可是又必須管理,我不想套路,只想讓團隊走的更穩。2019,繼續努力。

                                                                     

                       -----歡迎轉載,但保留版權,請於明顯處標明出處: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

                                                                       若是您以爲本文確實幫助了您,能夠微信掃一掃,進行小額的打賞和鼓勵,謝謝 ^_^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