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讀書筆記範文3300字

道德經的讀書筆記範文3300字:
浩峯按:由於閱讀塔勒布的《反脆弱》,感受到其思想和我國古代老子的「無爲而無不爲」思想相通,因此,再次閱讀古今對照的《道德經》,但願從中能發現一些源遠相承或英雄所見略同的東西。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任何名稱,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萬物的神母。)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恆也。(有與無相併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託,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前與後互相追隨。這是永恆廣泛之理。)
萬物做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讓萬物自行發生而並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爲而毫不把持,任其成熟而並不割劌,正是因爲從不佔有,因此才永遠不丟失。)
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無不治。(即便聰明人也不敢有所做爲。--有爲者都不敢做爲,則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講話太多就會窘困,不如將一切深藏於心裏。)
天長地久。天地因此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永恆而地無垠。天地之因此永恆無垠;由於它們並不是存在於自身,所以才能獲得永恆。html

道德經的讀書筆記範文3300字

因此:聖人藏於後反而彰顯,置身於外反而存在。正因爲他無私,因此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之善彷彿水,水容納於一切容器而沒有固定之形。)夫惟不爭,故無尤。(他老是不與人爭,因此永遠不招怨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與其把持而經營,還不如放棄。以鍛打而使之尖銳,也不能永保其鋒利。滿堂金玉,沒有人能長久保守。富貴而驕傲,會爲身家招來災禍。功成而身退,這才合於天道。)
故有之覺得利,無之覺得用。(總之,事物之因此有用而有利,就是因爲善於利用空無。)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者只求飽腹不求悅目。有所放棄從而纔有所獲取。)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人們只能從它的過去,而把握它的現有。必須瞭解古初的歷史,這也就是道的紀錄。)  
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正因爲不自滿,因此總能不斷地從陳舊中創新!) 
萬物並做,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讓萬物自由動做,我只觀察它們的歸復。萬物品類芸芸總總,但都要落葉歸根。)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不自覺得是才能明見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獲得成功,不自我封閉纔能有所進取。正因爲不與人爭,因此天下無人能與他爭。朝花夕拾讀後感(http://m.simayi.net/duhougan/10235.html)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天然。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凡事物發展強大就會衰老,由於這違背了道,違背道則接近於滅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滿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本身是聖明。打敗別人是有力量,打敗本身才是強大。滿足的人就是富有。堅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佔有而不喪失纔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萬物依賴它生存而它並不講什麼。事情做成功它也並不顯名,養育萬物卻不作主人,能夠稱做"極小"。萬物歸依於它而它不作主人,又可名爲"極大"。正因爲它不自居爲大,因此它纔是真正的至大。)
故貴以賤爲本,高如下爲基。(因此貴者要以賤者爲根本,高者要如下者爲基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向反面發展就是道的運動,弱小的東西正是爲道所利用,天下萬物的生存形態是"存有",可是存有的生存形態倒是虛無。)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大器必晚成,宏亮之聲反而聽不清。至大之象反而無形。道就隱藏在無名之中。只有道,善於等待也善於成功。)
道生一,一輩子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覺得和。(道生化爲一(太一),一輩子化爲二(陰陽),二生化爲"參"(混合),"參"生化出萬物。萬物揹負於陰,而擁抱着陽,充滿元氣而互相調合。)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因此事物的規律,有的被損害反而得益,有的受益反而被損害。)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只有世上最柔軟的,才能出入於世上最堅硬的。只有空無,才能出入於無限。我由此而知道無爲之有益。
不出言而行教化,無做爲而有成果--世上不多有人理解此中的道理。)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滿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夠長久。(因此,過於愛吝必會致使大破費,多儲藏反而會多損失。知道知足則不會遭受屈辱。知道安止則少失敗,這纔是能夠長治久安之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大器做成後總似有缺陷,但它用起來並不殘破。
充盈看起來反而似空虛,但它用起來卻不窮盡。直線的極端似曲線,巧妙的極致似笨拙,最善辯者卻似笨嘴。安靜能夠克勝急躁,寒冷能夠打敗炎熱。清靜無爲才能夠做爲治天下的準則。)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學習得愈多,離大道愈遠。遠而又遠,最後達到無全部。無全部則無所不有。治理天下必須無所事事。如常常有事,就不能治理天下。)
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因此有道的人說:"我要'無爲',讓人民自我化育。我要持靜,讓人民天然走上軌道。我不攪擾他們,讓人民富足。我沒有貪慾,讓民風樸實。")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災禍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邊。幸福呵,災難就藏伏在它之下。誰知道它們的究竟?並無一個定準!正忽而轉變爲邪,善忽而轉變爲惡。)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雌柔常以靜默打敗雄強,以靜定爲根基。)
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處理困難要從容易處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事人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容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須從小處做起。)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天然而不敢爲。(學人之所不學,受教於別人的過錯,順應於萬物的天然--毫不把主觀強加於世界。)
江海因此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江海因此能成爲百川歸往之地,由於它處於低下的地位,因此才能成爲百川所歸往。)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大天然的規律,是不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迴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沉默而善於籌算。天之網羅廣大無邊,它雖然稀疏但不會漏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人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亡就變成僵硬。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脆的,死亡就變成乾枯。因此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命。用兵逞強就會遭受敗滅,樹木強大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才欣欣向榮。)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否則:損不足以奉有餘。(這正是大天然的規律--減小有餘,彌補不足。人間的法則卻不是這樣,總要剝奪不足,而用來供奉有餘。)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衝激堅強卻無往不勝,由於它的力量是無形的。弱者能勝於強者,柔者能勝於剛者。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大天然的規律呵--是利物而不害物。聖者的法則呵--是有爲而不爭奪。學習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