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學習時的筆記,包含相關資料連接,有的當時沒有細看,記錄下來在須要的時候回顧。html
有些較混亂的部分,後續會再更新。算法
解決停車位人工監管問題,須要設備得知車位停車信息。目前有許多解決的途徑,如地感線圈、紅外、超聲波、雷達、攝像頭、地磁等。考慮了成本、功耗、穩定性、安裝難易程度、後期維護等問題,最終選用地磁。
這看起來不是多複雜的問題,但實現過程當中仍遇到some troubles。性能優化
對磁傳感器一無所知的狀況下,很難直接操刀,所以要先了解一下,磁傳感器原理,影響地磁的因素,各因素的影響效應。其次,車體構造對地磁影響,所以要獲取儘量多的不一樣車型停車過程的地磁變化數據。性能
其實我並非很明白磁傳感器內部構造和具體原理,但測試獲取一些數據後,數據變化狀況不太一致,有的車輛停放後,地磁數據比基線(初始地磁數據)大,有的反而小。所以查看了磁傳感器的磁力變化影響緣由:
當有外界磁場Ha時,傳感器上主磁域方向就會發生變化而再也不是初始的方向了,那麼磁場方向和電流的夾角θ也會發生變化,夾角變化決定了數據趨勢是增仍是減。
磁力方向和電流方向夾角
θ-R特性曲線
同時,明白了磁傳感器的方向對檢測數據的影響,所以,測試時設計試驗需注意。學習
推薦閱讀磁力計工做原理測試
實測車輛入庫出庫的地磁數據變化:
(只顯示地磁z軸數據。圖中x軸表示測試獲得的數據點,相關時間與測試時的波特率相關。這部分波特率爲119200)
普通電動汽車
三廂電動汽車
普通小轎車
小跑車
還有電動貨車,小型公交,高底盤的SUV等,不一一列舉。上述已經能看出各個車型的差別了,並且短時間的區分度仍是很明顯的。優化
既然區分度如此明顯,並且要在單片機上作數據流分析,計算部分越簡單越好。所以我採用平均值濾波+閾值+峯谷值差進行判斷;無車時用一階滯後濾波進行基線更新。
濾波下降了突變狀況的干擾;
閾值與峯谷值差結合,提取有車進入時的穩定變化特徵,檢測微小抖動、大抖動,當每一個階段穩定後,判斷有車或無車。
簡單的算法,理清邏輯後,很容易實現。url
推薦閱讀
基於磁阻的車輛檢測 北京交通
基於地磁的車輛檢測 華南理工設計
按大多數論文的說法,基本上認爲地球同一個地點的地磁信號不變,但是初期拿到的地磁長時測試數據,效果並很差,一度懷疑是傳感器的問題。
室內儘可能減小其餘干擾後獲得的結果,漂移範圍上下波動100左右。一樣在室外檢測了一組數據(夏),數據變化趨勢與溫度變化趨勢有相關性。
若是說車輛長時停放時數據漂移嚴重,此期間不能進行基線更新,那麼以此做爲判斷出庫的標誌顯然是不明智的。3d
不選用只看峯谷值差來判斷車輛出庫,是由於,若是中間出現大的影響因子,這裏判斷出錯,那麼後續全部判斷都會反轉,沒有良好的監察機制。 (後來更換了一個型號的地磁傳感器,效果好的多,室內放置兩天,上下波動只有10-20左右)
有的車輛徹底入庫停放後,地磁數據與基線值沒有差別。
匹配:記錄入庫時的散點(保留入庫圖像特徵),在以後的窗移過程當中選取合適的點,當點數足夠多時開始匹配,我選用DTW匹配,當匹配到合適的圖形時,DTW距離出現局部最小,此時匹配完成,認爲車出庫。固然實際操做,須要再延時檢測一會,肯定地磁數據穩定後再決定。
原始數據如圖0,記錄入庫的散點特徵以下圖1,該部分通過翻轉獲得,由於入庫與出庫的特徵呈對稱分佈。最優匹配採集的散點以下圖2:
匹配算法部分比較容易實現,主要問題在於處理數據流時的性能優化。須要窗移,所以我選用單鏈表,減小移動時的操做。
可是每次移動,窗口內的峯谷值都發生變化,爲了性能優化,我捨棄了窗口內的最大最小值,只比對每次進入的new value、移出窗口的old value和原最大最小值,若是移除的值是當前的max或min,選用old value->next,因爲數據流的連續性,基本保留了數據特徵。
優勢:不用考慮不一樣車型和車體結構對地磁影響不一樣的問題,畢竟作不到各類車型都測一遍。 不用考慮基線漂移問題,由於無論基線飄到哪,車出庫都對地磁形成影響,且影響效應基本相同。 缺點:駕駛人的行爲問題,屢次入庫或屢次出庫都會對匹配形成影響。不過能夠用邏輯儘可能規避。 可能產生局部最優圖形,形成的匹配失誤。
(若非特別聲明,文章是Vanessa的我的筆記,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若有侵權內容,請聯繫我,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