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生產力(二)、軟件的開發與採購

隨着薪酬上升、勞動力人口萎縮以及文化變遷,公司利用廉價並賣力工做的員工得到優點的日子已通過去了。對於工廠製造企業連招聘一個技工都是很困難的事情,而軟件企業招聘一個熟練技術的程序員更是很難。html

人工成本的上升已經讓行業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製造企業的作法通常是:程序員

1.將工廠遷往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等地;編程

2.引進先進自動化生產線,減小用工,採用機器人;模塊化

3.將非核心零部件交付第三方工廠採購,這樣能夠下降員工人數,提升生產效率,下降整個產品的生產成本;學習

4.對業務進行重構,將模塊業務經過ODM的方式打包交給第三方工廠生產,本身主導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和用戶體驗;設計

而對於軟件企業,仍是停留在無奈抱怨發牢騷的階段,離職多,招人難,員工要錢高不出活,眼睜睜的看着企業低效率高成本的運做,製造企業還能夠升級生產線,用機器人等來提升自動化程度,軟件公司卻不能用機器人來替代程序員編程,也須要將來有可能。軟件企業要想下降成本,惟有提升生產力,在提升軟件質量的同時,還能縮短軟件交付的時間,和時間賽跑,才能制勝。視頻

不少企業雖然不是軟件企業,可是有軟件開發和團隊,他們的企業是經過軟件團隊開發一款軟件產品,而後再經過運營團隊來運營獲取利潤的,簡單的兩步棋,第一步沒走完,就死掉了,爲何?一支軍隊攜帶的糧草供應是有限的,在長途奔襲的狀況下,若是貪戀中間一座城池,又久攻不下,就得玩完。因此不要低估軟件開發的兇險,不少公司都是軟件還沒開發出來就結束了。htm

軟件企業爲何一直沒有應對成本上升好的辦法?blog

1)軟件企業老闆老是把眼光放在薪酬上,其實項目的成本是有薪資*時間來決定了,時間纔是大頭,軟件老闆,對於軟件開發效率大多沒有深刻研究,軟件開發的週期都是拍腦殼決定的,而實際的開發週期老是溫水燉青蛙通常,緩慢而堅決的一拖再拖,不以老闆和客戶意志爲轉移,爲何會這樣?由於軟件開發是比較特殊的抽象工做,有一個可怕的現象就是埋地雷,老闆和市場壓得緊了,就給你埋地雷,就是埋地雷,這個是老闆們知道也不敢面對的事情,一個項目,你催的太急了,下來死任務,必需要在某年某月某日上線,那就給你買地雷,偷工減料,該是混凝土澆築的,給你塞秸稈,先上線,後續再慢慢整改,形成任務交付的假象,咱們稱之爲虛假交付。資源

2)因爲沒有企業製造的概念,沒有采購意識,全部的工做都是從無到有的開發,全部的彎路都要從頭到尾的摸索,成本天然高。關鍵是你們都習覺得常,潛意識的認爲向外採購,是增長了企業的開支,即便是買包衛生紙,都以爲增長了成本,而因爲本身開發增長了開發週期,加大了項目成本,則沒有人關心,老闆對於人力遞交的工資表,每月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的工資支出,都是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簽字的。咱們能夠思考下小米手機,若是它像咱們軟件企業同樣全部的東西都本身搞,黃花菜都涼了。

3)項目風險評估每每走形式,項目吃緊的時候就增長人手已經被證實是個愚蠢的辦法,屬於火上澆油添亂,如今就更加愚蠢了,由於前幾年還勉強能夠招到人,如今根本招不到人,臨時加急招人屬於癡人說夢話。可是咱們仍然能夠在項目會上聽到有人這麼說,明知道自欺欺人,領導也是沒辦法,總不能來個項目,對老闆說作不了吧,只能硬着頭皮作,後面的事再說吧。

4) 軟件開發不一樣於工廠製造的一個因素就是預熱時間長,項目雖然啓動了,可是一大堆人遲遲進入不了狀態,表面上很忙,實際上一行代碼都沒有寫或者寫了個Hello word,各類開會,寫各類垃圾文檔,ppt, 沒有思路便在網上查閱各類技術文章,構思所謂的設計和技術選型,開會推倒再設計,這種低效狀態能驚人的持續幾個月,這幾個月的人吃馬喂的成本有多大,沒人關心。作項目最怕猶猶豫豫,放屁同樣的小事,要審批開發走流程好幾周,反反覆覆,當斷不斷,拖拖拉拉,這是很可怕的,由於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公司耽誤一天的費用,也許夠一個開發人員吃上一年。

因此軟件企業要提升生成力,必要對於薪資*時間這個公式要花點時間進行一個深刻的思考,學習製造企業,無時無刻的關注本身的生產效率。不然項目失控,則成本上升,最後就是白忙活一場,不應省錢的,不想掏錢,該控制成本的卻失控了,搬石頭砸本身腳。

軟件企業應該經過如下手段來應對成本上升:

1)提升軟件開發效率,若是交付週期縮短1/3,就能夠應對薪資上漲的壓力了;

2)經過模塊化採購,來下降軟件開發成本,縮短交付週期。

    在製造企業裏,爲何要採購?

    1)有技術門檻或者含量的,本身沒有能力生產的,或者生產的質量趕不上供應商的,好比三星手機,高端機的CPU芯片用的是高通驍龍820芯片,低端機用的是自家工廠生產的;

    2)沒有技術門檻的,可是本身若是生產,因爲沒有規模效應,沒法攤低成本,如飲料瓶,產品外包裝等;

     軟件企業的採購也是要秉持這兩點,不是說沒有技術門檻的,就本身搞,本身團隊實在不能搞的再想辦法找人開發,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不少項目經理之因此錯誤估計軟件開發週期,就是由於以爲這個功能簡單,那個功能容易,結果看上去容易簡單的事情,要想作的一點毛病沒有也不是三兩天就能搞定的事情。要想想本身公司爲何不用一個正式員工來每天幫大家打掃衛生? 雖然容易可是瑣碎、耗費時間的事情,正好是必需要交給別人作,而你正好抽出時間來作有價值的工做。不少項目計劃的技術方案都是高大上,爲何作出來的都是普普統統的?這就是由於他們沒有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團隊的時間都浪費在普通功能上和每天修改這些bug的上面了,那就沒有時間去作更復雜和更有創意和挑戰性的工做了,這就是我說的打仗的時候長途奔襲的戰略了,若是在其中一個小城池上久攻不下,後面就要完蛋。

     我之前在已經公司裏作技術總監,公司倉庫須要一個庫存管理系統,老闆非要咱們開發,我說咱們的開發人員,一我的一個月的工資成本至少要1萬元以上,而市面上的成熟的庫存管理軟件只要5000元就搞定了,並且本身開發的庫存管理軟件,初版是不敢直接拿來用的,若是庫存統計有錯誤,那對於生產經營的損失,開發團隊也承擔不起。

     採購,其實不是網上隨便抓個供應商就能夠的,也不是價格越低就用誰的,咱們原來作車載視頻監控,車載攝像頭是經過採購零件本身組裝的方式生產的,外殼、機芯、電源線、銅柱等8家供應商,都是通過不斷的試探,創建起來穩定而又長期的關係的,不會輕易換其餘家的。軟件的採購也是如此,須要尋找的是對於行業理解較深的,來創建本身長期而又穩定的關係的。不少人不理解這一點,動不動就找個外行的外包公司,這些外包公司裏全是不懂行業經驗的低工資的軟件開發人員,你想一想他們可以給你開發出來什麼好的軟件產品? 再說了交給外包公司開發,外包公司延期了,你能有啥辦法,能去法院起訴他們嗎?

     最有效率的採購和僱傭,本質上都應該是解決你的業務短板,有明顯的互補做用,而不是簡單的擴大的團隊的規模,若是你找了我的和你同樣是個不太瞭解行業,那他只會加大你的成本,而無助於提升生產力。行業門檻深似海,裏面有不少坑,若是你不熟悉,一個坑一個坑的填,你的成本不高才怪呢?我之前的一家公司的老闆就很聰明,公司當時作一個財務軟件,一幫開發人員搞了幾個月,進展緩慢,老闆就直接從外面挖了一個專業會計人員,和開發人員直接一對一互助,這個項目作完後,那個會計人員原本是以兼職的身份,也不會編程,但後面仍是被老闆留下來了。

3)經過兼職或者僱傭專業人員來維持人力彈性

    製造企業若是市場需求量不大的時候,能夠停掉生產線,員工放假、半薪等方式來避免空轉形成的損失,軟件企業可不敢。專業人員是一種稀缺資源,薪資待遇要求又很是高,咱們一般招聘不到,招聘來了老闆又呲牙咧嘴以爲養不起,可是咱們能夠經過市場化來共享資源,在有項目的時候,能夠利用一下,則沒有項目的時候,就再也不花錢,這樣保持一個較好的人力彈性,避免空轉。

    軟件企業一般覺得兼職就是低工資半薪僱傭一個餓的要死的卑賤之人,老是想壓價來維持兼職或者僱傭第三方顧問,這種方式,有水平的人,誰會給你幹? 保持高彈性的準則在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你得到了高素質的技術資源,又不用五險一金的支出,避免了空轉,維持了一個好的彈性,別人獲得了一個好的價錢,這纔是合理雙贏。試想真要是有水平的人,又不缺錢,誰會和那種斤斤計較算計的企業創建穩定成熟的關係? 爲何背後有風頭支持勇於燒錢的創業企業老是有大牛加入,好比錘子手機團隊,小米團隊有摩托羅拉、華爲等牛人加盟,惟品會團隊中有京東、阿里的牛人加盟,由於他們很清楚,要和時間賽跑,就不能顧及哪一點薪資錢,要想招聘到高素質的人才,不高於市場行情20%,根本找不到人。

總之:軟件企業必需要像羚羊同樣,天天睜開眼,就是要不斷的和時間奔跑,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如何提升生產力(一) -養成交換的習慣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