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開始,漢傳佛教宗派始創。隋代創立天台宗、三論宗、三階教。唐代創立了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淨土宗,還有密宗和藏傳佛教。工具
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等都有濃厚的哲學色彩,宗教裏的哲學觀實際上是比較複雜的。侷限於少數上層精英研修的宗教必然沒有前途的。語言
(漢地)佛教的前途在禪宗和淨土宗,固然敗落也在這裏。時間
禪宗的本意是坐禪,可是後來不斷簡化和發展,把平常勞做也歸到「禪」的概念裏,甚至連「禪」也能夠再打折,只要「悟」就能夠成佛解脫。版本
淨土宗就更簡單了,把「悟」也省卻,只要口唸真言就夠了。底層
這種極簡版本的宗教對缺少知識和懶於哲學思辨的民衆很是有吸引力,這1000年的發展基本上都是這兩派的勝利。
這兩派能發展有共同點:
1:知足宗教需求
能夠成佛、能夠超生、來世生於極樂世界、能夠擺脫魔鬼。
2:簡單易行
3:文化需求
有龐雜豐富的傳奇性、文學性的宗教故事。同時能夠傳遞價值觀
然而這兩派發展到後來又走向了兩個極端:禪宗媚上,淨土媚俗。
禪宗向上層靠攏。
首先是向皇權低頭。唐朝時候,佛教的領袖對皇帝都不稱臣,而後宋明以後,佛教的領袖一概稱臣。
其次是向文化精英靠攏。部分禪宗精英在明朝以後的和儒教深度結合,給本身打上文化符號。
這樣的禪宗,其實成了統治者喜歡的宣導和教化的工具。
淨土宗就走了另一個極端:底層的結社自保
最具備表明性的就是白蓮教(以及和摩尼教合流以後的變種的白蓮教),白蓮教的體系被鎮壓後又發展出「拳會」(好比義和拳會)。上千年的時間裏,藉由彌勒信仰發起的革命不可勝數。一直到了清末還連綿不絕。
這樣的淨土宗,成了民間反抗暴政的工具。
佛教藉由這兩種世俗的需求流傳了下來。儘管這個的佛教和其本源已經天差地別了,好在佛教這個名字,以及背後大部分的神學體系,部分和儒教結合以後的哲學觀仍是留了下來,深入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漢人。
到了如今,不管從語言仍是三觀上,甚至都沒法區分哪些來自印度,哪些是本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