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是根,經濟是本---佛教發展背後的經濟學

佛教起源於「百家爭鳴」的外道橫行的時代。其根創建在婆羅門的神學和哲學思想之上。基礎

佛教的歷次發展,從小乘到大乘、再到密教,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是佛教精英(宗教思想)的思考和創造,二是普通訊徒(經濟上)的支持。通信

 

佛教的哲學觀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也常在各類書上見到和討論。好比大小乘的分家,好比大乘佛教內部的從中觀到惟識。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在和外道「戰鬥」,並在「」戰鬥生活

中成長。 而另一面,佛教背後的經濟學討論的通常很少。時間

 

顯而易見:信徒的寡衆決定了佛教的經濟來源,而經濟來源決定了宗教精英的持續創造力,而創新的宗教思想又進一步吸引民衆。這就是佛教(或者其餘一切宗教)發展的軌跡。思考

 

佛教最初的講究苦修,只要有人佈施飯食就能生存。這是最初的宗教經濟需求,在規模不大的時候就有存活下去的但願。

其後,信徒一旦多了,各類思想就會有。從富裕生活信教的信徒顯然不會長期接受這種苦修生活。

佛教的第一次分裂不可避免地來了。關因而否接受佈施,大衆部和上部座第一次分道揚鑣。大衆部更喜歡接受佈施,在改善本身經濟條件的狀況下,還能說服信徒說佈施也是一種修行云云。這反而增長了信徒的數量。

即便在上部座,在是否向王權靠攏這個立場上分歧也不算增長。終於有的派系開始藉助王權的力量來發展。

王權---以孔雀王爲例----不只給社會作出表率,也在經濟上大力支持佛教。阿育王聽說天天供養萬人,全印度處處創建佛塔以宣揚佛法,這些建築僅靠化緣籌款是不可能的。

在此背景下,佛教得以在全印度普遍傳播。

 

到了大乘佛教,狀況顯然又是一大變。

大乘佛教首先從人員上就普遍吸取富家翁和大貴族。好比維摩詰,他自己就是大富商,在他的資助下,佛教得以快速傳播,僧人得以安居飽食。而做爲回報,佛教也寬容維摩詰的奢侈淫靡的生活,說這是「方便法門」

和富豪結盟的佛教顯然更有生命力,畢竟富豪們想來世成佛,也想此生富足安樂。

 

其後,佛教慢慢變得僅靠大的「精舍」(算是學術中心,由富豪、王族資助)中得以供養。及至密宗化之後,佛教雖然在少數人的供養更足了,可是也失去了普遍的羣衆基礎。

失去了普遍的經濟基礎的佛教,必然走向衰敗。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有一個大體雷同的路線。

早期漢傳佛教靠的是王權,造成了寺廟經濟。寺廟有大量寺產,經濟富足,衆僧能夠不事勞做。政治上也主張非佛都是外道,連儒家都看不起。隱隱然有獨霸之勢。

富裕的僧團甚至引發了皇帝的仇視,三武滅佛的背後其實有深入的經濟緣由。

然而,戰亂一來,富裕的寺廟首當其衝。大量的廟產破敗,專一哲學思考的僧團無覺得繼。

 

這時候還得說起禪宗。禪宗得以長存,除了教義簡單,其成功的經濟模式也功不可沒。把「勞做」當成「禪修」,這樣不只能夠吸引信徒,也給僧衆自給自足的勞做提供了理論依據。

彼時,大量的破產農戶和流民,成了信徒的主流。他們藉由宗教的保護得以生產,勞做,自給自足。同時禪宗也就順利紮根發展。這種互相借力讓中國的佛教走出了一條本身的自力更生之路。

有了穩健的經濟基礎,禪宗縱橫南北,成了佛教的主流。而其餘偏重哲學意義的教派在亂世中大多無覺得繼。

----

順便一提泰國的佛教。泰國鼓勵年輕人都要當一段時間的和尚,這樣就算是全民供養了佛教。在如此強大的經濟基礎上,啥教派其實都能發展下去。

 

爲何經濟基礎如此重要呢?

佛教中的精英分子(高僧)有的是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佛教,有的則是帶有不少現實目的的。好比唐朝有的時候學佛比科考重要,有更快速的上升空間,頗有吸引力,大量精英就投身佛教,從而帶動了佛教的發展。

若是純粹講究苦修,那麼大量的精英是都受不了這個苦的。沒有了大量精英的宗教(或者zf)都註定會滅亡。

另外能夠再引伸一點:凡是違反人性的都不會長久。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