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監聽html
標準:addEventListener(eventType, handler, useCapture) / IE:attachEvent(eventType, handler)
removeEventListener, detachEvent
之因此出現這兩種是由於當時網景主張事件捕獲,微軟主張事件冒泡。w3c標準下采起了折中,先捕獲再冒泡。瀏覽器
這樣,事件的觸發過程就有了三個階段:
1,捕獲階段:document往事件觸發地點,向下捕獲前進,遇到相同的註冊事件類型就當即觸發執行。
2,到達事件位置:觸發事件。
3,冒泡階段:從事件觸發位置向document往外冒泡,遇到相同註冊事件就當即觸發。dom
ps: dom1級事件綁定只能在冒泡階段觸發函數
在同一個對象上註冊事件,也並不必定按照註冊的順序執行,而是按照事件綁定的節點順序。佈局
值得一提的,阻止冒泡的stopPropagation()的方法,它不止會阻止事件冒泡,還會阻止事件捕獲。
好比你在捕獲類型中使用,它會阻止事件的進一步傳播。性能
值得一提的,stopImmediatePropagation()方法。若是給一個對象註冊了兩次click事件,分別執行兩個處理函數func1/func2。
那麼在func1中使用stopPropagation,func2也會執行,只有使用stopImmediatePropagation()才能當即中斷事件處理。優化
HTML內聯 / DOM屬性綁定
耦合度高ui
自定義事件this
Event
1,new一個Event實例,參數是事件類型名。`new Event('myevent')`
2,綁定事件監聽 `elem.addEventListener('myevent', function (e) { ... }, false);`
3,dispatchEvent模擬觸發事件 `elem.dispatchEvent(event);`spa
CustomEvent
1,new 一個實例 `new CustomEvent(eventname, options)`
2,3,同上
附帶數據options
```
{
detail: { //初始化信息 },
bubbles: true,
....
}
```
模擬事件觸發,是能夠冒泡的~
事件代理
原理是,事件綁定後,將會從綁定的父元素節點向下前進到觸發事件的元素,再冒泡回綁定的父元素dom.
因此咱們沒必要爲每一個子元素都註冊上事件,只要對他的父元素進行監聽,便可代理對後代dom的監聽。
而我只須要經過event.target就能得到觸發的子元素並響應。
這樣意味着,節省了大量重複的事件監聽,減小資源消耗;讓html獨立,若有增長子元素,也沒必要再單獨監聽。
事件對象
每一個事件被觸發的時候,會建立一個事件對象Event Object。
經常使用屬性/方法:
type:
target: 要觸發的目標節點(IE -> srcElement)
currentTarget: 正在處理事件的節點(IE -> this)
bubbles: 事件是否在冒泡階段觸發
stopPropagation():
preventDefault(): 禁止默認行爲
cancelable: 是否可使用preventDefault()禁止默認行爲
eventPhase: 事件觸發處於什麼階段(0 none - 1 - 2 - 3)
pageX: pageY...
經常使用事件
load: 全部資源加載好以後觸發
DOMContentLoaded: DOM 構建好以後觸發(jQuery.ready)
resize:
當節點尺寸發生變化時,觸發這個事件。一般用在 window 上,這樣能夠監聽瀏覽器窗口的變化。
一般用在複雜佈局和響應式上。
出於對性能的考慮,你可使用函數 throttle 或者 debounce 技巧來進行優化。
throttle 方法大致思路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不管屢次調用,只執行一次函數,到達時間就執行;
debounce 方法大致思路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等待是否還會重複調用,若是不會再調用,就執行函數,若是還有重複調用,則不執行繼續等待。
error: 加載資源失敗或者加載成功可是隻加載一部分而沒法使用時觸發
參考
[Event](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API/Event#Properties)
[Events Order](http://www.quirksmode.org/js/events_ord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