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跟我說我拿了黃衫的時候,我第一時間覺得本身摸魚被發現了,被黃牌警告了……後來仔細看了看那段關於peek experience的介紹才知道這玩意兒屬於獎勵性質。git
而後我思來想去,我看了看本身中上而已的分數,不以爲作到了「最好」。那爲啥給我了件黃衫呢……我想了老半天,以爲多是由於我測試部分寫得比較特別吧。算法
我當時拿到題目要求,看了看那老長老長的一大串,就感受這玩意兒想對很難,又瞥見有個性能測試,並且數字還挺大,腦子裏稍微想了想算法,感受這個時間複雜度確定低不了。我察覺到這個項目要作的話可能會永無止今,畢竟有個性能優化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盡頭,但個人時間有限,因此須要有個「讓本身絕望的標準」。也就是本身寫測試樣例卡死本身,並且還得是那種我不知道能不能跑對、跑通的測試樣例。編程
基於以上的想法,一點點往下推想,就天然而然地把測試樣例劃分紅了多個種類,也天然而然地會想要有個自動生成測試樣例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需求、資源驅動的結果啦,否則我也不會在測試上搞那麼仔細。性能優化
我以爲這也是種團隊精神吧,就算是不想幹了、以爲沒可能搞下去,也得要有個能報告的玩意兒,像是「不管如何也沒法在5min內經過1000詞的測試」,而後把那個1000詞的測試攤開來給夥伴看,勸他也放棄,而不是本身自顧自地不折騰了啥的。性能
並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比較懶,要我手寫1000詞的測試,或者光憑想象力去想那麼多測試樣例,而後還要追求代碼覆蓋率,那還不如殺了我。作事有點條理性也是方便本身把活兒幹好。固然,要是沒想把活幹好那另當別論。測試
總結來講,就是這幾點讓我去作了比較複雜的測試:優化
這課其實也還挺閒的,主要是壓力不是很大。和OO、計組、OS這些課不一樣,軟工的工做重點我以爲是調研+計劃+交流。至於實際的編碼問題,就個人狀況而言,遇到的問題都不是很棘手,或者說若是太過棘手的話,那在計劃、交流的時候可能就把這個需求給pass掉了,畢竟是本身作決策,本身總不能給本身找難受是吧。不過雖然本身不會給本身找難受,但得說服別人不給本身找難受——我以爲這就是軟工的工做重點了。編碼
舉個例子,結對那會兒,我花了至關一些時間和搭檔解釋說明個人git習慣,可能和第一次一塊兒看題花的時間同樣。由於咱們大多數人其實用git的經驗不多不多,特別是團隊使用的狀況。就算是團隊使用,不少人也都是線下商量好,再線上裝模做樣地提交。這在兩三我的的小團隊裏還好說,要是大團隊裏面感受會是個災難。從這點來看,我以爲目前軟工的團隊人數設置得挺合理的,6~8人,不大不小。太大的話,有的組的代碼管理可能就要崩潰了,過小的話,有的組大概就沒有代碼管理了。資源
不過固然,git習慣只是一個手段,真正重要的仍是交流的方式吧。我也不是很懂,就慢慢學。怎麼和別人一塊兒搞事情,這就是工程吧。開發
團隊做業這部分的引入,我以爲教學方面真的帶得不夠。正如我上一段所說的,咱們大多數人沒有任何大項目的開發經驗、管理經驗。像是團隊成立後的第一次課上去作個PPT去講,而後對於要講啥的要求都是很概要的幾個字/幾句話。我知道這是由於各組項目性質/人員類型都不盡相同,不能給出一個定式的模板。可是也正由於如此,我以爲助教的深度介入應該就在此時進行,而不是拖到alpha階段都快結束了才介入。讓一個已經成立的團隊改變作法比在一個團隊創建時給出意見矯正路線要困可貴多。我感受到課程的意思是讓咱們先去作,而後再正經地教,這好像是目前更提倡的作法,畢竟本身動手作了纔有感覺,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聽。可是實際的操做結果是,作的時候一頭霧水,瞎搞,而後由於課上講的都是已經作完上交了的東西,因此都沒啥人在乎,過後更加沒人根據課上講的東西返工以前作的東西。(在沒有出大事故以前,不會有人願意返工的。)
我看見黃衫上寫着「Learning when doing」,我以爲這句話是沒毛病的。因此個人建議是,teaching及時介入doing的過程,引領好doing的方式,讓學生能更好地自主地去learning。而不是聽任學生本身doing,而後再teaching,期望着學生能自發地返工/自省從而達到learning的效果。
固然,如今已經alpha階段快結束了,立刻要進入beta階段了,該定下的團隊運做模式基本都定下來了就是了。
這裏還想提一下做業的提交方式。我很喜歡結對編程的那個做業提交方式,兩我的有共通的內容,但也有各自獨立的部分。不知道爲啥團隊做業不這麼搞了。我以爲哪怕咱們以團隊形式進行工做了,至少在alpha階段,也應該在我的級別地督促教學。固然,這不是說要給我的增長單獨的博客做業啥的,只是須要有個渠道能真正看見團隊裏每一個人吧。不過由於各組項目的性質、分工都天差地別,這部分可能真的有點棘手吧(笑。
(我會不會說得太直了,我不會被扣分吧(懼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