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的技術分享怎麼搞

我這我的對分享特別感興趣,老是愛給人叨叨講東西。我也一直認爲對於每個搞技術的同窗 ,技術分享是應該始終伴隨在工做中的,就像吃飯上廁所同樣。然而最近咱們團隊的分享卻各類難產,一種「沒有分享,地球也照樣轉」的感受,這不由讓我開始懷疑人生。
 
遙想起剛來北京,看到帝都有這麼好的分享氛圍而激動萬分,不辭辛勞不遠萬里去參加w3ctech組織的各類分享會,那份渴望至今還記憶猶新。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周愛民老師,近在咫尺卻也不敢上前對話,只能投以深情的目光,那種感受至今也還縈繞心間。
 
多年來我從被分享和主動分享中獲益良多。這裏並不打算闡述分享的種種好處,我相信讀者朋友是心知肚明的。例如老王自從愛上分享,變得能言善辯,多年的口吃都治好了。今天想要講的是咱們團隊在組織分享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個人一些思考。組織分享遠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這中間會面臨不少決策,思考的過程像是在作一道道選擇題。(咱們有20個前端,在創業公司中應該算不少的了)
 
創業公司要不要搞技術分享
 
首先,問題的根節點,創業公司要不要搞技術分享。
 
若是答案是否,那本文就到此結束了...提出這個問題是由於我對此也有點猶豫。創業公司相對更忙一些,作項目是頭等大事,能留給作技術分享的時間並很少。並且咱們的前端分散在各項目組,時間步調不一致。每次分享都零零散散來不到十我的,這對分享者來講有點潑涼水,畢竟人家吭哧吭哧準備了幾個晚上的內容。
 
以上是負面的因素。既然咱們要打造公司的技術氛圍,那麼分享是必定要搞的。搞技術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初心,要保持技術上的持續成長,而不是作了一年項目下來發現什麼都沒學到,我以爲新手尤爲有這樣的訴求。若是公司沒有提供這樣成長的環境,那麼優秀的員工早晚會離開。因此分享仍是要搞滴,咱們須要作的是克服一下負面因素。
 
分享的時間該如何安排
 
人到不齊,那確定是時間安排不合理嘍。因此,下一個問題,分享的時間該如何安排。
 
首先糾結的一個就是:分享是按期搞仍是不按期隨機搞。若是按期搞,差很少就是一週或兩週一次。上面也提到了創業公司的時間充滿不穩定性,很難保證每次按期分享都到齊,並且分享者的壓力也比較大。咱們目前技術比較高能作分享的也就四五個。就算輪着來,每人每個月進行一次分享壓力仍是蠻大,更況且這仍是理想狀況。
 
若是是不按期組織呢?我以爲會更不靠譜。人對於學習老是有惰性的,這是本性,憑興趣能堅持的是少數。若是不按期組織,極可能就會一推再推,最後分享就變成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
 
綜合考慮仍是以爲按期分享比較靠譜,至於分享壓力的問題,想辦法再權衡。
 
關於分享的時間,還有另外一道選擇題:上班時間搞仍是下班時間搞?以前咱們是在上班時間,週五的下午來分享。考慮到儘可能不佔用你們的下班時間。這樣的弊端是,手頭有工做的同窗可能就不能參加了。
 
其實我是傾向於下班時間來搞的,以前在奇舞團也是每週一下班開始分享會,每次參加的人都不少。我以爲稍微向上一點的程序員,在佔用下班時間和學習知識之間,都會偏向後者。人的本性是貪圖溫馨,但不能所以就把分享和聽講者的關係本末倒置,不能有「很差意思佔用一下你們的時間,請你們參加一下分享會」這樣的想法出現,分享不是求人,分享者在無私付出,其餘人要想學到東西就必須犧牲一些享樂時間。並且下班時間也更加自由寬鬆,你們可以安心聽講不被工做打擾。
 
總的來講,我以爲按期、下班時間分享是比較好的選擇。
 
分享人的選定
 
接下來就是分享人的選定,小公司不像BAT那樣有那麼多講師資源,一人一遍能輪一年。因此分享人的選定咱們也面臨兩個選擇:自由申報、強制指定。
 
以前咱們是本着自由申報的原則的,畢竟分享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事情。
 
最大的阻力仍是人的惰性以及付出回報的不對等。作PPT、準備分享須要耗費必定的精力,這是時間成本。每次來聽的就零星幾我的,分享者成就感過低,寫篇博客還幾千PV呢,扯着嗓子講半天就這點影響範圍,太不划算。再有就是程序員的主動性每每很低,性格使然吧。
 
自由申報的結果就是無人申報。要想按期分享,講師接不上確定是很大的問題。
 
因此我也有考慮是否每次都提早指定好分享人。這種指定固然是你們在會上商量一下,誰很久沒分享了,下次該輪誰了,你們的意見達成一致就行,算半強制吧。我以爲有一個共識是全部人須要達成的,分享人是付出勞動的,聽講者是佔了便宜的,因此本身也不能老佔便宜,也付出一點勞動回饋一下團隊。達成這一的共識後,就算是強制到你頭上了,你也應該沒有怨言。
 
這麼分析下來,我傾向於輪流分享,每次提早商議決定分享人。這樣就解決了講師資源不足的問題,講師足了,按期分享也就好搞了。
 
分享內容怎麼挑
 
團隊的技術水平良莠不齊,分享內容的選擇也是須要考慮的一個方面。由分享者本身把控應該是市面上的常規套路吧。這樣的缺點是太依賴分享者的我的品味,萬一他看走眼了選了一個偏門主題,讓聽衆感受浪費時間也是很差的。
 
常見的作法就是提早預告,讓你們先對分享內容有個瞭解,而後再決定參加與否,我以爲這是很好的。另外我還想到的一個辦法是,能夠成立相似「分享管理委員會」這樣一個小組,事先對分享人的主題進行評審,對PPT以及內容進行先驗,這樣萬一發現主題不合適能夠進行調整。這樣更好地提升了分享質量,保證了上座率。
 
關於分享內容,咱們團隊還有這樣的嘗試,將分享內容進行分類,根據分類將分享會定爲不一樣的級別:
  1. 由講師編寫「教材」,分享前端的基礎知識、公司的技術棧,要求新員工必須參加,相似培訓會。
  2. 常規的分享,可是要求內容必須是本身實踐的原創,能Google到的內容不容許講。
  3. 技術邊緣的普遍討論,內容形式不限。大概就是聊聊工做近況,聊聊行業話題之類,相似茶話會。
看上去好像挺規整,可是這個方案一直沒能落實。我以爲多是如下緣由吧:
  1. 編寫「教材」進行培訓,對講師的要求過高,並且是長期的。咱們平時手上都有項目,根本騰不出這麼多時間寫教材、作培訓。並且對於新人,我以爲知道公司的技術棧本身去學就能夠了,也沒有必要進行手把手的教學,都喂到嘴裏了,對丫太好了。
  2. 「不容許講」這4個字是很傷感情的,分享原本是自由開放的事情,有些內容即使網上能夠搜到,再分享一下也沒什麼的,畢竟前端的知識太雜,沒有誰能面面俱到。原本講師就不積極,再加這個限制的結果就是沒人肯分享了。
  3. 茶話會卻是挺好,我以爲合併到分享會,做爲末尾環節就能夠了,也沒有單獨搞的必要。
因此,對於分享內容,我以爲仍是簡單化,不必這麼多限制,仍是交給分享者吧。(之前奇舞團的分享搞的那麼好,不知他們是否有委員會)
 
看人家的分享搞得風生水起,着實眼紅。到咱們這裏,要創建起一套你們都滿意的分享機制,看上去並非那麼容易。對於分享,你怎麼看呢?歡迎探討。
 
 
時而乾貨時而雞湯,時而嚴肅時而瘋癲。歡迎關注個人公衆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