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文使本身進步,時時規範本身的行爲。謙虛令人進步,驕傲令人落後。)html
當你上課感受就像打醬油時,當你對研究生很迷茫時,當你坐在電腦前孜孜不倦時,請看下面的文章,很受用,至少我內心如今沒有之前浮躁。好的文章有時能改變一我的的精神狀態,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大學一位老師說:「不能否認的是,研究生面臨着比較大的生存壓力,可是要平衡本身的方向,在沒有生存威脅的狀況下,要專一於學習。」他表示,在社會心理廣泛比較浮躁的狀況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寬廣的視野來,權衡本身眼前的利益和長遠發展的基礎,「瘋狂作兼職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他認爲,研究生要從長遠來看,看到社會總體的發展趨勢,堅決發展的信念,不爲暫時的困難所束縛,尤爲是不要被眼前一時的較小的物質利益所矇蔽。「在校研究生100萬,在我國整我的口結構中佔的比例是很是低的。研究生仍然是社會的精英羣體,既然是精英羣體,就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讀研首先要改變的是本身的心理狀態,提及來簡單,但實際上很困難。不過既然已經上了研,就不要抱怨了,努力想一想本身該幹啥纔是王道。首先須要明確幾種好的心態。
1. 不管作研究仍是作工程,不要期待導師給你太多的指導,這點全世界都同樣,不要抱怨,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這樣鍛煉出來的。好的導師可以在大方向上給一些意見,但具體的工做是須要本身去作的。
2. 別人沒有義務來幫助你,無論是師兄或同窗,最可靠的人永遠是本身。別人幫助你,要表示感謝,並努力幫助別人。別人不幫助你,也不要抱怨。
3. 不要抱怨課程無聊,老師講的很差。讀到研究生,自學能力沒有的話不如退學。
4. 研究生畢業不見得能找到好工做,好工做是給能力強的人,不是給學歷高的人,見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虛心學習。
研究生期間應該作的事情:
1. 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30之前你找病,30之後病找你。
2. 若是你學的專業,中國不是最好的,那麼請好好學英語,請不要說什麼英語教育是毒瘤的狗屁話,研究生畢業前,至少也要達到可以進行英語面試的準備。
3. 努力作一個善良的人,學着改變本身,控制本身的慾望。善待你周圍的人。
4. 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訂計劃,執行計劃。這個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
5. 學習怎麼使用google scholar,包括各種搜索方法
6. 爭取每個能讓本身能力加強的機會(實習,比賽之類的),我的建議你們要努力爭取實習機會,和導師好好商量,3個月的相關領域的實習會對能力的幫助很大。對找好的工做也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7. 天天看書。除本專業的相關書籍外,看半個小時其它方面的書:經濟學,管理學,各種勵志書籍。 還能夠看看一些牛人的blog。
8. 養成寫東西的習慣。按期寫blog是一個好辦法,寫做是一個鍛鍊本身邏輯思惟能力的好辦法。
9. 多動手,對cs的同窗來講,多寫程序,多看程序。本身去找英文論文看。
10. 培養遊戲以外的一些愛好。
11. 和別人討論的時候,先理解別人的觀點,學會聆聽。程序員
研究生畢業前應該具有的能力:
1. 能把本身的觀點說清楚。口頭+書面
2. 可以順利的專業英語論文,基本不要翻譯軟件
3. 對本身的職業有初步的規劃和想法。
4. 知識面擴大,作好踏入社會的準備。
5. 身體健康,還能打打球。
6. 有一幫不錯的朋友,可以互相幫助。
book list:
1.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建議多讀幾遍)
2. 要事第一 (學學定計劃,規劃時間)
3. 聰明人的訓練 (勵志的看以上三本就能夠了)
4. 經濟學 (第17版)
5. 什麼是數學 理工科強烈推薦
6. 人性的弱點
如何充實地度過研究生生活:
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
1、研究生期間咱們應該作什麼
1)創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儘可能廣地涉獵學科基本知識,儘可能深地瞭解研究領域方方面面、過去和如今
2)掌握獨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儘可能多的學習各類研究方法,熟練掌握研究過程和步驟
3)學會寫論文:寫論文不只是訓練表達能力,更是訓練思惟的邏輯性,論文體例雖是八股,但倒是整理思路、與他人溝通的有效結構,不可不尊重
就我的而言,我的心理管理就是常常自我心態調整。滿足長樂、量力而行
一、研究和娛樂要相結合
二、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常常有抱怨
三、不要隨隨便便拿兩我的來比,只看到他所獲得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四、正確面對困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
2、如何肯定適合本身的研究領域?
(小故事)有一個草坪鋪路的故事能夠用來回答這個問題。保護草坪是很難的,由於草坪上的路每每並非按人的方便性來修的。有一次一個設計師承接了一個項目,交付使用後在這個建築物的周圍所有鋪上了草坪,沒有路,任人去踩,幾個月後,草坪上就分明出現了幾條道:有粗有細,而後他就此基礎上修路,也有粗有細,結果可想而知。
在開始的時候,你能夠沒有明確的目標,只要張開你的全部觸角,去看,去讀,去感覺,你會不自覺地愛看一些東西,那是你的興趣,也是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日子久了,也會出現幾條路,這些路也均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標。學會傾聽心音,讓心來告訴你如何走,就不會被別人的價值觀、流行的熱點牽着跑。
3、如何進入一個研究領域?
進入一個領域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本這個領域最先的論述專著或教材,好比協做學習,能夠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當你把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以後,再去讀這個領域的論文,你就會由於心中有數而可以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工做必需要先作,不能夠在網上亂搜論文,不然,你會感到:看了20篇文章,對這個領域的認識尚未造成,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認識還算幸運,有的人恐怕被偏見所引導,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
4、如何選定一個研究課題
對於如今咱們研一的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不妨多作一些泛讀:
1。瀏覽各有關協會的網站,看看最近召開的學術會議的議題
2。翻翻國內有關的期刊,看看最近這些年你們都在忙什麼
根據你本身的知識結構,你會很天然地有所傾向,再多看看你感興趣的話題,比較以後,也許就造成了你的論文選題了。
PS:聽過一句話,無論如今的專業是否是熱門,或者多麼地不堪,可是,一旦不愛本身的專業,自甘平庸,那畢業的時候真的死定了。無論多爛的專業,先愛她,而後學好她
part2
1 歷來就沒有太晚的時候
不少人總是說本身基礎如何如何差,擔憂搞不定。有這種心態是很天然的,可是不要所以而否認本身的能力。人都是逼出來的。我當年本科 也是爛的一塌糊塗,可是上了研究生後我說要用三年的時間作一點事情證實給本身。事在人爲,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畢業的時候論文專利什麼都有了(SCI 6篇,1做四篇,IF總和超過16,專利一項如今公示)。
2定位決定地位
我當初上研究生的時候,老聽博士師兄們討論SCI,一問才知道就是發表的文章被一個叫web of 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錄的文章。雖然中文雜誌有一些被收錄,可是英文雜誌幾乎所有收錄。因而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發英文文章豈不省事。中文文章審稿 慢,週期長。另外再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本身之後想走的路。仍是直接走國際路線比較好。我畢業的時候全部的文章都是英文的,如今回過頭來看,也以爲英文文章不是太難。
03 導師的層次決定你的層次
若是你是一個勤於努力的人,想要飛的更高的話,導師的層次決定了你的層次。以我導師爲例,他在咱們這個這個方向研究搞了幾十年, 是國際公認的牛人之一。因此他接觸的都是咱們這個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常常邀請一些大牛來因此作報告。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而通常導師的學生是不能有這個機會的。他看問題和作事的方法給了我不少啓發,因此選擇導師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遠。
04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說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麼是牛人,個人見解是比你本身強的都是牛人。因此不$2教授博導,副教講師,仍是前輩師兄,只要能就某一個問 題和你討論,都是學習的好機會。我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個人副導師也是我導師的在讀博士,剛開始聊很具體的問題,後來討論的面就比較廣了。三年下來,感 覺就不同。固然爲了準備討論的題目而翻看資料論文,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05 文獻要多看
剛開始看文獻的時候,什麼雜誌都看。到後來就發現了本專業的主流雜誌,因此這幾個雜誌幾乎是每期瀏覽,重點閱讀。一個雜誌一旦成爲了本專業的 主流,那一個定有不少年的積累,對於一個初入此到的新人來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做用。另外web of 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報告,對於一篇文章能夠查到其引用的詳細相信,經過引用能夠到了解導這篇文章的份量。當文章看到必定數量以後,你也會發現其實 一個方向,作的最好的每每就是那幾個到十幾個小組。這樣的話就能夠對這些小組的文章進行系統閱讀和跟蹤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也是另一個江湖,不瞭解江湖的形勢怎麼能混的下去呢?。
06 水平是慢慢提升的
你們都想發IF高的雜誌,可是水平的提升是一步一步來的。 像我剛開始的論文投在IF一點幾的雜誌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點幾的雜誌上。因此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從良到優仍是一個過程。欲速則不達。
07 活要乾的漂亮
很過國際一流的雜誌,文章的組織,圖表的設計都很漂亮,還有老外的ppt通常也作的比咱們要好。有人說有了好的結果纔是最重要的,可是若是 不會完美的表達本身的結果也算是爲山九仞,功虧一簣。一個好的研究人員,不光須要作出好的工做,還須要將此工做介紹給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論文不光是一篇 好的報告,應該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回國頭來看,如今本身對當年發表的論文在構圖方面還以爲的有不少地方作的不是太好。固然瞭如今的眼光也很當年不同 了。像Latex這樣的軟件學會了仍是頗有用的。
08 要有一點歷史知 識
對於本學科的發展歷程要有一個大體的認識,最好作一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橫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學科發展相比較,認識到本學科如今所處的地位。縱向就是比 較它的發展過程,若是該學科如今熱,爲何熱,若是冷,爲何冷。一兩年看不出來,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這樣一個範圍,就能夠看得比較清楚了。不少國外專業的經典書籍通常第一章都是介紹學科發展歷史的。
09 如何找牛人
下面幾個辦法我以爲還不錯,你們試試如何。
一個是本專業的主流期刊,裏面的編委都是在本領域成名的人物。
第二就看本專業的會議的顧問名單,再 爛的會議也能找幾個牛人來充充場面。至於他們來不來開會就另當別論了。
第三通常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會有國際的學術團體,學會。像APS,ACersS, IEEE等。
這些學會通常每一年都會有年會,會上通常都會發幾個大獎來確定牛人鼓勵後進。找到這樣的獲獎名單,一個一個的看,也會找到很多已是牛人或者快 要成爲牛人的人。對於本專業的牛人,尤爲是國際上承認的那些人,要知道他們的名字,更要知道他們爲何成名。用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我的最高引的文章。無論懂不懂下載下來看看,若是你能從文章裏面看出來該文爲什麼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錯了。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開端,是人生中的關鍵一步。回顧本身的基礎研究學習生活,主要體會有如下幾點:
1. 鍥而不捨的精神。基礎研究工做是很是艱難的事情,一旦咱們肯定一個研究方向之後,尤爲是對於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而言,沒有近似的研究成果能夠借 鑑。這個的研究過程是一件很是艱難和困苦的事情,這個過程有可能須要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須要堅持。記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個高級力 學培訓班上,一個交大的教授講他研究的一個項目已經有1年多了,可是毫無進展。哈佛大學的鎖志剛教授說再堅持一下,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堅持是咱們最終解決問題的心態,具備這個心態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
2. 開放合做交流的意識。在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不少問題,因爲本身知識積累有限。所以要常常與本身的導師以及領域內的教授進行討論交流,他們的一 句話每每會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關鍵。這個過程每每是判斷你的觀點正確與否的一個途徑。這個過程也是培養本身具備團隊意識的過程。另外對於一流的大師咱們 也不要害怕,要勇於表達本身點觀點,有時候哪怕即便是錯誤的。
3. 保持一個好奇心。學科之間的交叉愈來愈多,瞭解其它學科的知識對於啓發本身的思惟以及解決本身領域的問題有時會起到柳暗花明的做用。對於新的科技報 道以及進展,要了解要思考。對於新鮮的事物要具備想了解的想法。一個普遍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是培養本身具備豐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本身進行創新的原動力。
總之,作研究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進行,不能爲求一時的結果或成績而違反科學道德,要有耐心、恆心和自信心。用鍾萬勰院士的一句話就是:「 科學研究,要獨立自主,要走本身的路;人生不會一路順風,不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本身的方向,毋爲一時得失所惑,切要,切要。」web
10 文章多多益善
這是一我的心浮動的年代,也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像愛因斯坦那樣靠兩三篇文章就能夠驚動世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搞研究的人若是 這一生只有幾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每每是對科研工做的提煉和總結。所以只要作研究,尤爲是基礎研究,論文應該是必須的。如今不少人是大同行,而不 是小同行。具體到某一個點上,可能與你相同的組全世界也沒有幾個。 所以經過發表在國際公認的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做爲一個評價體系,也是有必定道理的。考慮的中國的國情,若是隻靠同行的評價,礙於人情世故,很可貴到一個公正 的評價。既然國內如今以SCI爲標準,那這個參數的值固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說不能爲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可是若是一我的能夠在本行業的主流國際期刊 發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襲,就算灌水也總比在國內那些雜誌上灌水強。在不能獲得一個更加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前,多發SCI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與其抱怨論 文,還不如趁早研究論文是個什麼東西。不少事情外面看很難,走進去了也就是那麼一回事情了。面試
一、先看綜述,後看論著。
看綜述搞清概念,看論著掌握方法。
二、早動手。
在師兄師姐離開以前學會關鍵技術。
三、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點查全文的技巧,每每會以搞到全文爲樂,以致於沒有時間看文章的內容,更不屑於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並很少,過度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固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
四、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過總會遺忘,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造成總體印象。
五、作好記錄和標記。
複印或打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能夠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不然等於沒看。
六、準備引用的文章要親自看過。
轉引形成的以訛傳訛不勝枚舉。
七、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持仍是反對,補充仍是糾錯。
八、交流是最好的老師。
作實驗遇到困難是屢見不鮮,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反覆嘗試?放棄?看書?這些作法都有道理,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交流。對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請教體現你對他的尊重;對同年資的人,公開的討論能夠使你們暢所欲言,並且出言謹慎。千萬不能閉門造車。一個實驗折騰半年,後來別人告訴你那是死路,豈不冤大頭?
九、最高層次的能力是表達。
能力再好的工做最終都要靠別人承認。表達能力,體現爲寫和說的能力,是須要長期培養的素質。好比發現一個罕見病例,寫好了發一篇論著;寫很差只能發一個病例報道。好比作一個課題,寫好了發一篇或數篇論著;寫很差只能發一個論著摘要或被槍斃。一張圖,一張表,無不是表達能力的體現。寥寥幾百上千字的標書,能夠贏得大筆基金;雖然關係很重要,但寫得太差也不行。
有人說,我不學PCR,不學spss,只要學會ppt(powerpoint)就能夠了。此話有一點道理,實驗室的boss們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常常有研究生因思惟敏捷條例清楚而使人肅然起敬。也常常有研究生不理解「爲何我作了大部分工做,而老闆卻讓另外一個沒怎麼幹活的人寫了文章?讓他去大會發言?」你沒有看到人家有張口就來的本事嗎?
十、學好英語,不學二外。
現在不論去日本仍是歐洲,學術交流早已經是英語的天下。你沒必要爲看不懂一篇法語的文章而遺憾,寫那篇文章的人正在爲沒學好英語而犯愁。若是英文還沒有精通,暫且不要去學二外。
英文文章寫做
一、閱讀10篇文獻,總結100個經常使用句型和經常使用短語。
常常複習。注意,文獻做者必須是以英文爲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這屬於平時看文獻的副產品。
二、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寫出論文的草稿。要按照標題、做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結果、討論、致謝、參考文獻、圖例、圖、表、照片和說明的統一格式來寫。這樣作的好處是從它能夠方便地改爲任何雜誌的格式。
三、針對論文的每一部分,尤爲是某種具體方法、要討論的某一具體方面,各找5-8篇文獻閱讀,充實完善。
這裏討論的只涉及英文表達,也只推薦給缺少英文寫做經驗的人。
四、找到你想投的雜誌的稿約,再找2-3篇該雜誌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寫。
注意,每次改寫都要先另存爲不一樣的文件名,以避免出了問題不能恢復。
五、找英文高手改。
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語論文編輯服務(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錢沒時間的人強烈推薦。
文獻管理
一、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爲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要把 \ / : * ? | 以及換行符刪掉。 每次按照一樣的習慣設置文件名,能夠防止重複下載。
二、不一樣主題存入不一樣文件夾。
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三、看過的文獻納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四、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而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
五、複印或打印的文獻,用打孔器打孔,裝入硬質文件夾。
咱們常常會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聰明,卻不知這些都會下降論文質量。
投稿
一、知而不引
明明借鑑了同行的相似工做,卻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相似工做,使本身工做看上去「新穎」「領先」。實際上審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二、斷章取義
故意截取做者試圖否認的部分來烘托本身的觀點。
三、引而不確
沒有認真看原文,引文錯漏。
四、來源不實
某些字句來源不可靠(好比非正式的或非學術的出版物),且不註明來源。常見於一些統計數字。
五、盲目自引
不是爲了說明本身的工做與前期工做之間的關係,而是單純爲提升本身文章被引用次數而自引。
寫畢業論文
一、先列提綱
不列提綱,上來就寫,是壞習慣。幾百字沒問題,幾千字勉強,幾萬字就難了。必須列出寫做提綱,再充實完善,以保證思路的連貫和字數的均衡。
二、平時多寫
及時總結階段性的工做,多寫文章多投稿。到最後階段,把這些文字有機地組合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畢業論文。
三、不要羅列全部數據
爲了保證畢業論文的份量,研究生每每會觀測較多的指標。但畢業論文並不是數據越多越好。必定要捨棄那些與主旨關係不大的數據。不然,要麼顯得累贅鬆散,要麼成爲破綻。
四、打印修改
在電腦上直接修改,會遺漏不少錯誤。要儘量地減小任何錯誤,必定要打印出來修改。
五、讓別人指出錯誤
本身修改,仍然受我的習慣的侷限。錯誤擺在那裏,卻熟視無睹。讓別人給你指出錯誤吧,無論他與你是否是同一專業。
怎樣讀文獻
一、目標:
漫無目的則毫無效率,抓不住重點才效率低下。選題以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迷茫狀態,不知從哪入手。胡亂看了大量文獻,殊不知因此然。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同行的啓發下,有些人能夠迅速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入門就從這裏開始。即便導師不導,沒有定題,本身也要先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看文獻。無論你未來作不作這些東西,總比沒有目標好得多,保證有收穫。科研的通常法則是共通的。
二、層次:
對於一個具體的課題來講,相關文獻分屬於三個層次: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課題。例若有人研究幹細胞定向分化治療帕金森病,對他來講,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領域是帕金森病的幹細胞治療,研究課題是某種物質誘導幹細胞定向分化爲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看文獻時要分清手上的文獻是屬於那個層次,這決定你對它要掌握到什麼程度。
研究方向層次的文獻:通常涉及,基礎知識,學科水準,瞭解當前重大進展與趨勢,達到專業人員水平;研究領域層次的文獻:瞭解焦點與熱點,已/正/將進行的課題,達到專家水平;研究課題層次的文獻:要全面,瞭解歷史、現狀、展望、主要方法、手段,達到No1專家水平。正確分辨文章的層次,才能把精力用到點子上。
三、形式:
廣義的文獻包括能夠閱讀的全部出版形式。教科書、專著、會議摘要彙編、期刊、網頁、甚至ppt文件。好比要了解免疫應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書;要參考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最好是看專著;要知道最新進展,最好是查閱期刊;要了解別人的研究動向,最好是參會或看會議論文彙編。不要找錯信息源。
四、程度:
對文獻的熟悉程度不一樣,閱讀文獻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學習式閱讀,逐字逐句,搞清細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最初的十幾、幾十篇要精讀,精華的幾篇甚至要背誦。老手搜索式閱讀,已熟悉各類研究的常見模式和通常套路,可以迅速提取關鍵信息,把握思路,常常不按常規順序閱讀。有人看圖說話,有人辨數識字。高手批判式閱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所在。
實際上沒有一篇論文是無懈可擊的。新手要穩,老手要準,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表明人物分別是研究生、導師和審稿人,但認真鑽研的研究生徹底能夠在3年中實現重新手到高手的嬗變。對本身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
五、矛盾:
文獻讀的多了,腦子裏塞滿了信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而無所適從?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循證醫學劃分臨牀試驗證據的等級;同理,咱們看文獻也要重視實驗證據的強度。
發現矛盾,是第一步;找出異同,是第二步;思考解決,是第三步。從相互矛盾的結論推導中發現矛盾的根源,此時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惟定勢,從原始的科學問題出發,「無招勝有招」,真正是到達另一種境界了。何須翻譯外國人的綜述謊稱本身的綜述?何須重複別人作過的實驗謊稱本身的思路?算法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生學習指導數據庫
怎樣作研究生編程
本文的主旨是解釋如何作研究。咱們提供的這些建議,對於研究自己(閱讀、寫做和程序設計)、理解研究過程以及開始研究(方法論、選題、選導師和情感因素),都是極具價值的。安全
1. 簡介網絡
這是什麼?框架
並無什麼神丹妙藥能夠保證在研究中取得成功,本文只是列舉了一些可能會對研究有所幫助的非正式意見。
目標讀者是誰?
本文主要是爲新入學的研究生而寫。
如何使用?
要精讀完本文,太長了一些,最好是採用瀏覽的方式。不少人以爲下面的方法頗有效:先快速通讀一遍,而後選取其中與本身當前研究項目有關的部分仔細研究。
本文被粗略地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研究者所需具有的各類技能:如閱讀,寫做和程序設計等等。第二部分討論研究過程自己:即研究到底是怎麼回事,如何作研究,如何選題和選導師,如何考慮研究中的情感因素。不少讀者反映,從長遠看,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有價值,也更讓人感興趣。
本文的主要內容包括:
1、掌握一些閱讀的訣竅。
2、如何成爲研究領域的一員:與相關人員保持聯繫,他們能夠使你保持對研究前沿的跟蹤,知道應該讀什麼材料。
3、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對幾個領域都有基本的理解,對於一個或者兩個領域要精通。
4、如何作研究筆記。
5、如何寫期刊論文和畢業論文。如何爲草稿寫評審意見,如何利用別人的評審意見。如何發表論文。
6、如何作研究報告及演講。
7、掌握和本身相關領域的程序設計。
8、有關研究生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選導師。不一樣的導師具備不一樣的風格,導師是你必須瞭解如何利用的資源。
9、關於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將佔據研究生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本部分涉及如何選題,以及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10、研究方法論。
11、或許是最重要的一節:涉及研究過程當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如何面對失敗,如何設定目標,如何避免不安全感,保持自信,享受快樂。
1、閱讀
不少研究人員花一半的時間閱讀文獻,能夠很快地從別人的工做中學到不少東西。閱讀文獻,始於今日。一旦你開始寫做論文,就沒有多少時間了,那時的閱讀主要集中於論文主題相關的文獻。在研究生的頭兩年,大部分的時間要用於作課程做業和打基礎。此時,閱讀課本和出版的期刊文章就能夠了。
在本身研究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所須要的閱讀量,是使人望而止步的。
一個有用的小技巧是:首先找出那些最本質的論文。此時能夠參考一些有用的書目:例如研究生課程表,其餘學校(主要是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錄取程序的建議閱讀列表,這些可讓你有一些初步的印象。若是你對本身研究的某個子領域感興趣,向該領域的高年級研究生請教本領域最重要的十篇論文是什麼,若是能夠,借過來複印。
回顧最近幾年的出版物,將那些很是感興趣的複製下來。這不只是因爲其中不少都是意義重大的論文,對於瞭解實驗室成員的工做進展也是很重要的。每一年都應該去所在學校的計算機科學圖書館,翻閱其餘院校出版的和本身相關領域技術報告,並選出本身感興趣的仔細加以閱讀。
閱讀論文是須要練習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閱讀全部的論文。閱讀論文可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看論文中是否有感興趣的東西。論文可能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內容的介紹,可是也有可能沒有或者總結得很差,所以須要你跳讀,這看一點那看一點,瞭解做者究竟作了些什麼。內容目錄(the table of contents)、結論部分(conclusion)和簡介(introduction)是三個重點。若是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順序快速瀏覽了。一旦搞清楚了論文的大概和創新點,就能夠決定是否須要進行第二階段了。
在第二階段,要找出論文真正具備內容的部分。不少15頁的論文能夠重寫爲一頁左右的篇幅;所以須要你尋找那些真正激動人心的地方,這常常隱藏於某個地方。論文做者從其工做中所發現的感興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興趣的,反之亦然。最後,若是以爲該論文確實有價值,返回去通篇精讀。讀論文時要牢記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利用該論文?」「真的像做者宣稱的那樣麼?」「若是..會發生什麼?」。理解論文獲得了什麼結論並不等同於理解了該論文。理解論文,就要了解論文的目的,做者所做的選擇(不少都是隱含的),假設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論文指出了怎樣的方向,論文所涉及領域都有哪些問題,做者的研究中持續出現的難點模式是什麼,論文所表達的策略觀點是什麼,諸如此類。將閱讀與程序設計聯繫在一塊兒是頗有幫助的。若是讀者對某個領域感興趣,在閱讀了一些論文後,試試實現論文中所描述程序的「玩具」版本。這無疑會加深理解。要知道,其餘的機構具備不一樣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值得去閱讀,嚴肅對待,並引用它們的工做,即便你認爲本身明曉他們的錯誤所在。
在第三階段,常常會有人遞給你一本書或者一篇論文並告訴你應該讀讀,由於其中有閃光的地方或能夠應用到你的研究工做中。但等你閱讀完了,你發現沒什麼特別閃光的地方,僅僅是勉強可用而已。因而,困惑就來了,「我哪不對啊?我漏掉什麼了嗎?」實際上,這是由於你的朋友在閱讀書或論文時,在頭腦中早已造成的一些想法的催化下,看出了其中對你的研究課題有價值的地方。
2、創建關係
究生一兩年後,對本身準備從事的子領域已經有了一些想法。通常而言,引導所在領域潮流的工做最終會變成正式發表的論文,但至少在領域高手(領先者)徹底明白一年以後,也就是說,高手的工做至少領先一年。
高手是如何發現新思路的?多是來自某次會議,也可能來自於與別人的交流。下面是重新思路產生到發表的通常流程。Jo Cool有了一個好想法,她將尚不完整的實現與其餘一些工做融合在一塊兒,寫了一份草稿論文。她想知道這個想法究竟怎麼樣,所以她將論文的拷貝發送給十位朋友並請他們進行評論。朋友們以爲這個想法很棒,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之處,而後這些朋友又把論文拷貝給他們各自的一些朋友,如此繼續。幾個月後,Jo對之進行了大量修訂,並送交給AAAI(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六個月後,該論文以五頁的篇幅正式發表(這是AAAI會議錄容許的最大篇幅)。最後Jo開始整理相關的程序,並寫了一個更長的論文(基於在AAAI發表論文獲得的反饋),而後送交給某某期刊。某某刊要花大約兩年的時間,包括對論文進行評審,做者對論文修改所花費的時間,以及相應的出版延遲。所以,理想狀況下,Jo的思想最終發表在期刊上須要大約三年時間。因此潮人不多能從本領域出版的期刊文章中學到什麼東西,來得太遲了。
你,也能夠成爲一個高手。下面是創建學術關係網的一些訣竅:有不少討論某個本身研究的子領域(如機器視覺)的郵件列表,選擇本身感興趣的列表加入。 當與很熟悉本領域的人討論本身的思想時,他們極可能不直接評價你的想法,而是說:「你讀過某某嗎?」這並非一個設問,而是建議你去閱讀某份文獻,它極可能與你的想法有關。若是你尚未讀過該文獻,從跟你交談的高手那裏獲得該文獻的詳細信息,或者直接從他那裏借一份拷貝下來。當你讀到某份讓你感到很興奮的論文,複印五份送交給對之感興趣的其餘五我的,他們可能會反饋回來很好的建議。
有的實驗室每星期或每兩星期聚會一次,對你們閱讀完的論文進行討論。有些人並不介意別人去翻看他們的書桌,也就是說,去翻閱他們堆在書桌上的不久要閱讀或者常常翻閱的論文。你能夠去翻翻看,有沒有本身感興趣的。固然了,首先要獲得主人的許可,要知道有些人確實反感別人翻本身的東西。去試試那些平易近人的人。一樣,有些人也並不介意你翻看他們的文件櫃。實驗室中但是有不少學問精深的人,他們的文件櫃裏也是有好多寶貝。與利用學校圖書館相比,這一般是更快更可靠的尋找論文的方式。把本身寫出的草稿的拷貝分發給那些可能感興趣的人(這也有一個潛在的問題:雖然所在領域的剽竊不多,但也確實有。你能夠在第一頁寫上「請不要影印或者引用」的字樣以作部分防範)。大部分人不會閱讀本身收到的大部分論文,所以若是隻有少數人返回評論給你,也不用太在乎。你能夠如此反覆幾回——這是期刊論文所必需的。注意,除了本身的導師,通常不多將兩次以上的草稿送給同一我的。
當你寫完一篇論文後,將論文的拷貝送給那些可能感興趣的人。別覺得人家天然而然地就會去閱讀發表論文的期刊或者會議錄。若是是內部的出版物(備忘錄和技術報告)就更不容易讀到了。
你保持聯繫的人越是各式各樣,效果就越好。嘗試與不一樣研究組、實驗室人員、不一樣學術領域的人交換論文,使本身成爲沒有聯繫的兩個科研組交流的橋樑,這樣,很快的,你的桌子上就會冒出一大摞相關的論文。
若是某篇論文引用了本身感興趣的某些東西,作好筆記。維護一份本身感興趣參考文獻的日誌。到圖書館去看看能不能找到這些論文。若是要了解某個主題的發展軌跡,能夠有意地去作一張引用的「參考文獻」圖。所謂的參考文獻圖,是指引用文獻組成的網:論文A引用B和C,B引用C和D,C引用D,等等。注意那些被常常引用的論文,這一般是值得閱讀的。參考文獻圖有奇妙的性質,因爲常常研究同一主題的研究組可能相互並不瞭解,當你搜索該圖時,會忽然發現進入另外一部分的方式,這一般出現於不一樣學校或者採用不一樣方法的研究組。儘量瞭解多種方法是頗有價值的,這比很是深刻的瞭解某一種方法更好。
跟別人交談,告訴他們你在作什麼,並詢問人家在作什麼。(若是你對與別的學生討論本身的想法感到害羞,也要堅持交談,即便本身沒有什麼想法,與他們討論本身認爲確實優秀的論文。這將很天然地引導到下一步作什麼的討論。)固然也能夠參加一些非正式的討論會,好比在午飯時。
從某個時間開始,你將會開始參加學術會議。若是你確實參加了,你會發現一個事實,幾乎全部的會議論文都使人生厭或者愚蠢透頂(這其中的理由頗有意思,但與本文無關,不作討論)。那還去參加會議幹嘛?主要是爲告終識實驗室以外的人。外面的人會傳播有關你的工做的新聞,邀請你做報告,告知你某地的學術風氣和研究者的特色,把你介紹給其餘人,幫助你找到一份暑期工做,得到到別的實驗室工做的機會,諸如此類。如何與別人結識呢?若是以爲某人的論文有價值,就跑上去,說:「我很是欣賞您的論文」,並提問一個問題。這樣你會結識另一羣人,或許還會學到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能夠去問高年級同窗如何獲取這樣的機會,他們或許已經在你想去的地方工做過了,能幫你聯繫。
3、學習其餘領域
一般的狀況,你只能作本身研究領域的事情,對本身研究領域以外的事情一無所知,好像有些人如今也仍然這麼認爲。可是,如今要求好的研究者對幾個相關的領域都瞭解頗深。計算的可行性自己並無對什麼是智能提供足夠的約束,其餘的領域給出了其餘形式的約束,例如心理學得到的經驗數據。更重要的是,其餘的研究領域給了你思考的新工具,看待智能的新方法。學習其餘領域的另一個緣由是本身研究的領域自己並無評價研究價值的標準,全是借自於其餘領域。數學將定理做爲進展;工程會問某個對象是否工做可靠;心理學要求可重複的試驗;哲學有嚴格的思辨;等等。全部這些標準有時都在本身研究領域中起做用,熟悉這些標準有助於你評價他人的工做,深刻本身的工做以及保護本身的工做。
下面是如何學習本身所知甚少領域的一些方法:
選修一門研究生課程,這很牢靠,但一般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閱讀課本。這方法還算不錯,不過課本的知識常常是過期的,通常還有很高比例的與內容無關的修辭。
找出該領域最棒的期刊是什麼,向該領域的高人請教。而後找出最近幾年值得閱讀的文章,並跟蹤相關參考文獻。這是最快的感覺該領域的方法,但有時候你也許會有錯誤的理解。
找出該領域最著名的學者,閱讀他們所著的書籍。
跟該領域的研究生泡在一塊兒。
參看外校研究該領域的系的課程表。拜訪那裏的研究生院辦公室,挑選有用的文獻。
下面是一些須要瞭解的咱們研究領域相關的科目(可能與咱們的研究方向有出入,供你們參考):
計算機科學是咱們所使用的技術。你須要選修的初級研究生課程確定不能讓你對計算機科學有足夠的瞭解,所以你必須經過閱讀學習更多的知識。計算機科學全部的領域——理論體系結構,系統,語言等等——都是必須學習的。
數學多是接下來須要瞭解的最重要的學科。對於工做在視覺或者醫學圖像處理的人來講更關鍵。對於以系統爲中心的工做,表面上看,並不相關,但數學會教你有用的思惟方式。你須要能閱讀定理,若是具備證實定理的能力將會給本領域的大多數人留下深入的印象。不多有人能自學數學,光作個聽衆是不夠的,還得作習題集。儘量早地選修儘量多的數學課,其餘領域的課程之後選也很容易。計算機科學是以離散數學爲基礎的:代數,圖論,等等。若是你要從事推理方面的工做,邏輯是很重要的。邏輯是認識思惟的主流方法。因此你必須具有足夠的邏輯知識,這樣你才能保護本身的觀點。
每個人都須要知道認知心理學的某些知識。若是你想作有關學習的工做,那麼發展心理學是很重要的。發展心理學從通常意義上講也是頗有用的,它能告訴你對於人類來講,哪些事情難哪些容易。它還給出了有關認知體系結構的認知模型。例如,有關兒童語言學習的工做就對語言處理理論施加了堅實的約束。
心理學中更「軟」的部分,例如心理分析和社會心理學,對本身研究領域的影響看似很小,但具備潛在的重大意義。它們會給你很是不一樣的理解人是什麼的方式。像社會學和人類學這樣的社會科學能夠起類似的做用。具備多種觀點是頗有用的。上述學科你有可能須要自學,不幸的是,很難區分出這些領域哪些是優秀的成果哪些是垃圾。
物理學對於咱們某些研究領域也具備極大的影響。
哲學是某些研究領域看不見的框架。哲學也能幫助你運用或者讀懂不少本身研究領域論文中用到的觀點。有關思惟和語言的哲學與本身研究領域更相關。哲學存在着多種學派,從比較大的範圍來分,哲學可分爲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大陸哲學則對咱們習覺得常的不少東西有很是不一樣的看待方式。
看起來要學習太多的東西,是否是?確實如此。要當心一個陷阱:認爲對於全部的X,「只有我對X瞭解的更多,這個問題纔會變得容易」。要知道,與之相關須要進一步瞭解的東西是永遠沒完的,但最終你仍是要坐下來去解決問題的。
4、筆記
不少科學家都有作科研筆記的習慣,你也應該這樣。可能你曾被告知從五年級開始,對於每一門科學課都應該記筆記,確實如此。不一樣的記筆記方式適用於不一樣的人,能夠作在線筆記,記在筆記本或者便箋簿上。可能須要在實驗室有一個,家裏還有一個。在筆記本上記錄下本身的想法。只有你本身才會去讀它,所以能夠記得比較隨意。記錄下本身的思索,當前工做中遇到的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對未來可能用到的參考文獻做小結。按期翻閱你本身的筆記本,有些人會作月度總結,方便未來的引用。
筆記中記錄中的東西常常能夠做爲一篇論文的骨幹。這會使生活變得輕鬆些。另外,你會發現寫粗略的論文——標題,摘要,分標題,以及正文的片斷——是一種記錄本身當前工做的有效方式,即便你並不許備把它變成一篇真正的論文(過一段時間你或許會改變想法)。你或許會發現Vera Johnson-Steiner的書《Notebooks of the Mind》頗有用,該書並非描寫如何作筆記,它描述了隨着思想片段的積累,創新思想是如何出現的。
5、寫做
寫做的理由有不少。勤於寫做不只僅給你練習的機會。
在整個讀研的過程當中,你須要寫一到兩篇(這取決於你所在系的規定)畢業論文,以得到Ph.D.或者MS。
學術的規則就是要麼發表,要麼腐爛。在不少領域和學校,這一般只有在你成爲一名教師時纔會要求。可是咱們實驗室的不少研究生畢業以前就已經開始發表論文了。鼓勵論文發表是促進研究的很好策略。
寫下本身的想法是很好的調整思路的方式。你會常常地發現自覺得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寫下來就顯得語無倫次。
若是你工做的目的是不只爲本身還要爲他人服務,就必須把它發表。這也是研究的基本責任。若是你寫得精彩,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你的工做。本身單獨完成寫做是很難的,你須要常常地從他人那裏得到反饋。對你的論文做評論就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任何事情,要作就要作到最好。
閱讀有關如何寫做的書籍。Strunk和White的《Elements of Style》對寫做中基本的應該如何不該該如何作了介紹。Claire的《The MLA's Line By Line》(Houghton Mifflin)是有關在句子級別如何進行編輯的書籍。Jacques Barzun的《Simple and Direct: A Rhetoric for Writers》(Harper and Row, 1985)是有關如何做文的。
寫論文時,讀讀那些寫做高超的書,並思考做者的句法運用。你會發現不知不覺地,你已經吸取了做者的風格。
要成爲寫做高手,須要付出頗多,歷經數年,期間還要忍受和認真對待他人的批評。除此以外,並沒有捷徑可走。
寫做有時候是很痛苦的,看起來好像是從「實際的」工做中分心了。但若是你已經掌握了寫做技巧,寫起來會很快。並且若是你把寫做看成一門藝術的話,你能從中獲得不少樂趣。
你確定會遇到思路阻塞的狀況,這有不少的可能緣由,沒有必定能夠避免的方法。追求完美可能致使思路阻塞:不管開始寫什麼,總以爲不夠好。要理解寫做是一個調試的過程。先寫一個草稿,而後返回修訂。寫草稿有助於理順思路,若是寫不出來正文,那就寫個大綱。逐步對之細化,直到已經很容易寫出各部分的內容。若是連草稿也寫不出來,隱藏掉全部寫做窗口,而後隨便輸入本身腦殼裏想到的東西,即便看起來好像是垃圾。當你已經寫出了不少文本後,從新打開窗口,將剛纔寫的東西編輯進去。
另外寫做中一個常見錯誤是覺得能夠將全部的內容依次寫出。一般你應該將論文的核心內容寫出來,最後纔是介紹部分。引發做者思路阻塞的另外一個緣由是不切實際的覺得寫做是很容易的事情。寫做是耗時耗力的,若是發現本身天天只能寫一頁,也不要放棄。
完美主義可能會致使對原本已經足夠好的論文還在不停地打磨。這是浪費時間(這也是一種有意無心之間逃避作研究的表現)。將論文看做你與本領域其餘人交談時的談話。在交談中,並非每一句話都是完美的。不多有人會期待本身的某次談話就是所有的故事,是與對方的最後一次交流。
寫信是一種很好的練習。不少技術論文,若是其風格更相似於給朋友的信,那麼會有很大的提升。堅持記日記也是練習寫做的方法(也會使你試驗更多的文體,不只僅是技術論文)。這兩種方法還有其它的實質做用。
一個常見的陷阱是花不少時間去追求修辭而不是內容。要避免這樣。LaTeX並不是完美,可是它有不少你所需的修飾語。若是這還不夠,還可從其餘從事這一研究的人那裏借用一些詞語用法。不少站點(例如MIT)都提供一個寫做修辭的數據庫。
清楚本身要表達什麼。這是清楚的寫做中最難最重要的因素。若是你寫了拙劣的東西,且不知道如何修改,這頗有多是由於你不知道本身要說什麼。一旦搞清楚了本身要說什麼,說就好了。
論文的寫做要有利於讀者查找到你所作的工做。不管是段落的組織仍是通篇的組織,都要將最核心的部分放在前面。要精心寫做摘要。確保摘要已經反映出你的好思路是什麼。確保本身明白本身的創新點是什麼,而後用幾句話表達出來。太多的論文摘要只是通常性地介紹論文,只說有一個好思路,卻不說是什麼。
不要用大話來販賣你的工做。你的讀者都是很優秀的人,正直且自尊。與之相反,也不要爲本身的工做道歉或者進行消減。
確保本身的論文有中心思想。若是你的程序在10毫秒內解決了問題X,告訴讀者你是如何辦到的。不要只是解釋你的系統是如何構建的,是作什麼的,還要解釋其工做原理和價值所在。
寫做是給人看的,而不是機器。所以僅觀點正確是不行的,還要易懂。不要靠讀者本身去推理,除非是最明顯的推論。若是你在第七頁的腳註上解釋了某個小玩意的工做原理,接着在第二十三頁沒有進一步解釋就引用了它,此時若是讀者感到困惑一點都不值得奇怪。正式的論文要寫清楚是很難的。不要模仿數學領域的文獻,它們的標準是儘量少的解釋,使讀者感到越困難越好。
若是你等作完全部的工做後纔開始寫做,會失去不少。一旦開始了某個科研項目,建議養成這樣的習慣:每隔幾個月,就寫一篇解釋當前工做進展或者學習所得的非正式論文。從你研究筆記中的記載開始,花兩天的時間寫下來——若是你花的時間更長,說明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寫的只是草稿——不是爲了被引用的那種。將論文複製數十份,送給你的朋友和那些感興趣的人(包括你的導師)。與寫正式論文相比,這樣作也有不少好處(評論,理清思路,寫做練習等等),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講,付出無需那麼多。若是你作得不錯,這些非正式論文之後能夠做爲正式論文的骨幹內容,也就是從本身實驗室的Working Paper成爲一篇期刊文章。一旦你成爲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的成員,會有不少人給你寄論文拷貝要求評論。得到他人對本身的論文的評論是頗有價值的。所以你評論的論文越多,你得到支持就越多,也會收到更多人對你論文的評論。不只如此,學習評價別人的論文也有助你的選擇。爲論文寫有用的評論是一門藝術。
要寫出有用的評論,須要讀兩遍論文。第一遍瞭解其思想,第二遍開始做評論。若是某人在論文中多次犯同一錯誤,不要每次都標記出來。而是要弄清楚模式是什麼,他爲何這樣作,對此還能夠作什麼,而後在第一頁清晰地指出或者私下交流。
不要在論文寫毀滅性的批評如「垃圾」,這對於做者毫無幫助。花時間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要設身處地地爲做者着想。評論有不少種,有對錶達的評論,有對內容的評論。對錶達的評論包括校對打字稿、標點、拼寫錯誤、字詞丟失等;還能夠是校訂語法,修辭,以及混亂不清楚的段落。一般人們會持續地犯同一語法錯誤,所以須要花時間明確指出。接下來是對組織結構的評論:不一樣程度(子句,句子,段落,小節乃至一章)的次序混亂,冗餘,無關的內容,以及論點是否丟失。你能夠建議做者擴展本身的想法,考慮某個問題或錯誤,論文存在的潛在問題,表達讚美等。「由於Y,你應該讀X」是一種老是有用的評論。當被要求對論文做評論時,你首先要弄清楚哪一種評論更有用。對於早期的論文草稿,主要須要你對內容和論文的組織結構做評論;對於最終的草稿,主要須要你評論表達的細節。
注意,做爲一種禮貌,在要求別人評論以前,應首先用拼寫檢查器對本身的論文進行檢查。你無須接受全部的意見,可是必須都認真對待。將論文的部份內容裁掉是挺使人痛心的,但每每也提升了論文的水平。你常常會發現某個意見確實指出了問題,可是解決方法你以爲不可接受,那麼就去尋找第三條道路。要多發表論文,這其實比想象中的容易。
確保論文可讀性比較好。論文被拒絕的緣由,除了沒有意義以外,就是沒法理解或者組織糟糕。
一般是先向會議投交一篇篇幅比較短的有關工做內容的早期報告,而後再往期刊投交一份篇幅較長的最終正式論文。看看IJCAI(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會議錄,你會發現會議論文錄取的標準至關低。並且因爲會議評審過程自己固有的隨機性,錄取的標準變化更大,因此一個發表論文的訣竅是不停地試。主要的會議都會在被接收的論文中評出內容和表達俱佳的獲獎論文,仔細研究研究。
論文在投往期刊以前,應該交流一段時間,並根據反饋的評論進行適當的修訂。要抵制那種急匆匆地把結果投往期刊的作法。在本身的研究領域,沒有競賽,並且無論怎麼說,出版週期的延遲要大大超過對草稿進行評論的時間。另外,讀一讀你想投稿的期刊或者會議的過刊,確保本身論文的風格和內容是適合的。不少出版物都有一頁左右的「做者投稿須知」,仔細看看。
論文被拒絕了,千萬不要沮喪灰心。
期刊和會議的論文評審過程存在很大的不一樣。爲了節省時間,會議論文的評審必須迅速,沒有時間細究或者交流。若是你被拒絕了,你就失敗了。但期刊論文則不一樣,你能夠常常地與編輯爭辯,經過編輯與評審人爭辯。若是你收到了使人生厭的評審報告,應該向大會的程序主席或者編輯投訴。評審人通常都會對你有所幫助,固然不能指望能夠從會議論文評審人那裏獲得多少反饋,但對於期刊論文,每每能夠獲得很是棒的建議。你沒必要徹底按照評審報告的建議去作,可是,若是你不按照報告去作,那麼就必須解釋緣由,而且要意識到這可能會致使進一步的負面評價。無論怎麼樣,不管是哪一種評審,做爲被評審者都要有禮貌。由於在餘下的職業生涯中,你將會與評審者在一個學術圈子裏。
論文寫做所花的時間老是比指望的要高,論文的發表在耗費時間這個問題上則更嚴重。當你完成了一篇論文,投出去,等待發表。數月後,論文以及評論意見被返回來,你不得不對論文進行修改。而後又是幾個月,才返回對你修改的確認。若是你同時發表了該論文的不一樣形式,若有一篇短的投會議,一篇長的投期刊,這樣的過程將反覆數個回合。結果有多是當你已經厭倦了,研究主題也已經使人生厭後數年,你仍然在修改那篇論文。這啓示咱們:不要去作那些須要熱情投入可是很難發表論文的研究,那將苦不堪言。
6、講演
與同行交流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講演,上面提到的有關論文寫做的問題,一樣適用於講演。站在聽衆面前從容講演而不會使聽衆懨懨欲睡的能力,對於你成功地得到別人的認可、尊敬乃至最終的求職都是很是關鍵的。講演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下面是一些學習和練習講演的方法:
Patrick Winston有一篇很好的有關如何做講演的小論文。每一年的一月,他都會就此做講演,演示和描述他的演講技巧。
若是你以爲本身是一個糟糕的演講者,或者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演講者,選一門公共演講課。初級的表演課也頗有用。
若是你的導師有按期的研究討論會,自願去做演講。
計算機教研室有一系列的半正式報告座談會,若是你覺本身的某些觀點值得寫進研究領域的Memo或者會議論文中,挺身而出去做一場報告。
深刻了解實驗室的不一樣人研究的項目,當你外地的親朋好友來的時候,你能夠領着他們逛一圈,並就本身研究的內容作20分鐘的彙報。
因爲修改演講遠比修改論文容易,有些人會以爲這是很好的尋找如何表達思想的方式(Nike Brady有一次曾說,他全部最好的論文都來自於演講)。
在一間空屋子裏練習,最好就是你立刻要作的報告。這有助於調整報告的技巧:每一張幻燈講些什麼;轉換的延遲以及保持銜接;保持解釋和幻燈的同步;估計報告的時間長度。你花在調整設備上的時間越少,留下來的與人交流的時間就越長。
用鏡子,錄音機或者錄像機練習是另一種方法。實驗室會提供這三種設備,這也有助於調整本身的發音和肢體語言。
對於比較正式的報告,特別是你的答辯,應該在幾個朋友面前練習一遍,請他們批評指正。
觀察別人是如何作報告的。有不少訪問MIT的人會作報告,參加這樣的報告會可以感覺本身不熟悉的領域,而且若是報告使人提不起興趣,你能夠暗中分析報告者錯在哪裏。
一位朋友,將你最近的想法說給他聽。這既能夠提升交際技巧,又能檢驗本身的思路。
7、程序設計
並非全部本身研究領域的論文都包含代碼,並且本領域的不少重量級人物歷來沒有寫過一個重要的程序。可是爲了掌握本身研究的工做原理,你必須會程序設計。不只僅是不少計算機研究工做須要編寫代碼,學會程序設計還能帶給你什麼是可計算的什麼是不可計算的直覺。
固然,學習一門語言並不能等同於學習程序設計;本身的程序設計包含的一些技術與那些在系統程序設計或者應用程序設計中用到的大不相同。開始學的時候,能夠先看看Abelson和Sussman的《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並作一些練習。這本書與本身所研究的程序設計本質上並不相干,可是包含了一些相同的技術。最後,進行實際的程序設計,而不是閱讀,纔是最好的學習程序的方法。
學習程序設計有不少傳統。有些人習慣一塊兒寫代碼,這取決於個性。還有的人尋找機會直接向有經驗的程序員學習,或者請他對你的代碼進行評價。閱讀別人的代碼也是頗有效的方法。若是能夠向高年級同窗要他們的源代碼,他們可能會有些抱怨,說本身的編程風格差極了,程序實際上並不能工做云云。無論怎麼樣,最後你得到了源代碼。而後你要仔細地通篇閱讀,這很費時間。一般閱讀並徹底理解別人代碼所花的時間與你本身編程完成的時間是同樣多的,所以要計劃好在你的頭一個或者頭兩個學期用數週的時間去閱讀別人的代碼。你將從中學到不少之前未曾想到在課本中也沒有的技巧。若是你讀到了整篇不可理解沒有註釋的程序,你就會明白不該該如何寫代碼了。在軟件工程課裏學習到的那些知識在本身的程序設計中頗有可能依然有用。要給代碼加註釋,使用正確的數據抽象,將數據和你的代碼隔離開,提升可移植性,諸如此類。通過頭幾年的學習後,就應該寫一些本身的標準程序設計模塊了。
任何你感興趣的東西均可以嘗試用程序實現。你能夠抓住問題的實質,在幾天以內完成一個功能版本。修改已有的程序是另一種有效的方法,前提是你已經寫過這樣的東西,而且確實瞭解其工做原理,優缺點以及效率等問題。不像其餘一般的程序員相互借閱代碼(演示代碼例外)。雖然能夠對代碼進行修改知足本身的須要,但記住理解別人的代碼是很耗時的,有時候還不如本身寫一個。有時候構建一個標準包的工做自己就能夠成爲一篇論文。像論文同樣,程序也有可能過於追求完美。不停重寫代碼以求完美,最大化的抽象全部的東西,編寫宏和庫,與操做系統內核打交道,這都使得不少人偏離了本身的論文,偏離了本身的領域(從另一方面,或許這正是你須要未來謀生的手段)。
8、導師
導師應該有兩種類型,教學導師和論文導師,因爲一些客觀緣由,咱們科裏的導師身兼兩職,既是教學導師又是論文導師。
教學導師的做用是做爲系方表明,告訴你對你的正式要求是什麼,若是你的進度慢了敦促你,批准你的課程計劃等。若是一切順利的話,你每一年只須要見教學導師兩次,在註冊日那天。從另外一方面講,若是你遇到了困難,教學導師替你向系裏反映或者提供指導。論文導師是監督你研究的人,選擇論文導師是你讀研期間最重要的選擇,比選題都重要得多。有不少領域的技術方面或者研究過程當中的非正式知識,只能從導師那裏學到,在任何教科書上都找不到。導師與研究生的關係是很是個性化的,你的我的特色必須與導師的配合得很好,這樣大家才能合做成功。不一樣的導師具備不一樣的風格。
下面是一些須要值得考慮的因素(對四醫大而言,基本上在錄取時就肯定了導師,下面亦可做爲與導師交流及課題選擇時的參考):
你須要多大程度的指導?有些導師會給你一個定義良好的適合作論文的問題,對解決方法進行解釋,並告訴你如何開展工做。若是你陷在某個地方了,他們會告訴你如何開展下去。有些導師則屬於甩手型,他們可能對你的選題毫無幫助,可是一旦你選好題目,他們對於引導你的思路具備很是大的做用。你須要考慮清楚本身適合獨立工做仍是須要指導。
你須要多大程度的聯繫?有的導師要求每週與你見面,聽取你工做進展的彙報。他們會告訴你應該讀的論文,並給你實際的練習和項目作。而有些導師每學期與你的談話不會超過兩次。
你能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有些導師施加的壓力是很大的。
聽取導師意見的認真程度如何?大多數導師會至關正式地建議你的論文題目。有些導師是值得信賴的,他們給出的建議,若是按照執行,幾乎確定會作出一篇可接受的論文,若是不是使人興奮的論文的話。有些導師則一會兒拋出不少思路,大部分是不切實際的,可是有一些,或許會致使重大突破。若是選了這樣的一位導師,你首先得把本身看成一個過濾器。
導師提供了什麼類型的研究組?有些教授會創造環境,把全部的學生彙集在一塊兒,即便他們作的不是同一個項目。不少教授每週或者每兩週與本身的學生們會面。這對你有用麼?你能與教授的學生和氣相處麼?有些學生髮現他們更能與其餘教研組的學生創建良好的工做關係。
你想參與大的項目麼?有些教授將大系統分解,每一個學生負責一部分。這給了你與一組人討論問題的機會。有些論文項目包含了多個研究領域,須要你與兩個以上的教授創建密切的工做關係。雖然你正式的論文導師只有一位,可是有時候這並不反映實際狀況。
導師願意指導其研究領域以外的論文題目麼?你是否能與導師一塊兒工做,比你作什麼自己更重要。推理方面的教員指導過視覺方面的論文。可是有些教員只願意指導本身研究興趣領域內的論文,這對於那些欲得到終身職位的年輕教員來講尤爲如此。
導師願意而且可以在會議上推薦你的工做嗎?這是導師工做的一部分,對你未來工做意義重大。上述這些因素,不一樣學校的狀況很不相同。
研究生研一結束或研二學年開始階段,必須找導師對你的論文進行指導,下面是一些訣竅。查閱實驗室的研究總結,其中有一頁左右的篇幅描述了每一個教師以及不少研究生目前在作什麼。若是你對某些教師的研究工做感興趣,查閱其最近的論文。在第一學期,與儘量多的教師交談,去感覺他們喜歡作什麼,他們的研究和指導風格是什麼。與預期導師的研究生交談,要保證與導師的多個學生交流,由於每位導師在與不一樣的學生交流時有不一樣的工做方式和交流效果,不能被一個學生的見解所左右。不少教師所在研究組的會議對新同窗都是公開的,這是很是好的瞭解導師工做方式的途徑。不要因爲交流很差,浪費時間在本身並不想作的項目上。不要徹底依賴你的導師,要創建本身的網絡,找一些能按期評審你的工做的人是很重要的,由於研究時很容易走火入魔。網絡中的人能夠包括本身實驗室或者外單位的研究生和老師。實驗室中有些同窗只是名義上由導師指導,這對於那些獨立性很強的人來講很好。除非你確保本身沒有導師也行,且有牢靠的支持網絡,不然就不要這麼幹。
9、論文
作論文將佔據研究生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主要是去作研究,包括選題,這比實際的寫做耗時更多。碩士論文的目的是爲作博士論文練兵。博士水平的研究若是沒有準備好的話,是很難進行的。碩士論文最本質的要求是展現本身的掌握程度:你已經徹底理解了本領域最新進展,並具有相應的操做水平。並不須要你對本領域的最新知識有所拓展,也不要求發表你的論文。但咱們實驗室的論文老是比較大氣的,所以不少碩士論文實際上都對本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大約有一半都出版了,這並不必定是好事情,不少人精力都集中於碩士的工做,因此咱們也有這樣的名聲:碩士論文的質量每每比博士論文高。這有悖於碩士工做原本是爲博士研究作準備的原有目的。
論文的另一個因素是所作研究要對領域有所貢獻,至少須要兩年,這使得研究生學習時間之長使人難以忍受。如今或許你感覺不到匆忙,但當你已經在實驗室呆了七年後,你確定火燒眉毛地想逃出去。碩士從入學到畢業平均時間是兩年半,若是某個碩士生的題目過於龐大,可將之分解,一部分來作碩士論文,另外一部分給博士生做博士論文。想要了解碩士論文研究是什麼樣的,讀幾本最新的碩士論文。記住比較好的論文是那些出版的或者成爲技術報告的,由於這標誌着該論文被認爲是擴展了領域的最新知識——換句話說,他們的論文遠遠超出了碩士論文的水平。還要讀一些經過的可是沒有出版的論文。博士論文必須對最新知識有所拓展,博士論文的研究必須具有可出版的質量。
選題是論文工做中最重要最困難的部分:好的論文題目不只可以表達我的觀點,並且可與同行交流。選擇題目必須是本身願意傾注熱情的,其遠景是你願意做爲一個科學家的理由,是你最爲關注的目標。或許你想造一臺可與之交談的計算機,或許你想把人類從計算機的愚蠢使用中拯救出來,或許你想展現萬物都是統一的,或許你想在太空發現新生命。遠景觀點老是比較大的,你的論文並不能實現你的遠景,可是能夠朝着那個方向努力。
作論文時,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將問題縮減至可解決的水平,同時規模又足以作一篇論文。題目太大太虛了,你會發現須要不斷的縮小題目的範圍。選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會持續到你宣佈論文已經完成那一刻爲止。實際上,解決問題一般比精確地描述問題要容易得多。若是你的目標是一個五十年的工程,那麼合理的十年工程是什麼,一年的呢?若是目標的結構龐大,那麼最核心的部件是什麼?如何最大程度的瞭解核心部件?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你能夠忍受多大程度的風險。在最終的成功和風險之間須要權衡。
好的論文選題要有一箇中心部分,你確信確定能夠完成,而且你和你的導師都贊成這已經知足畢業要求了。除此以外,論文中還有多種擴展,有失敗的可能,但若是成功了,會增長論文的精彩程度。雖然不是每個論文選題都符合這個模式,但值得一試。有些人以爲同時在多個項目中工做能夠在選題的時候選擇能夠完成的那個,這確實下降了風險。另一些人則願意在作任何工做以前,選一個單獨的題目。
可能你只對某個領域感興趣,這樣你的選題範圍就狹窄得多。有時候,你會發現系裏的老師沒有一我的可以指導你選擇的領域,可能還會發現好像那個領域沒什麼很天然的選題,反而對別的領域有好想法。碩士選題比博士選題更難,由於碩士論文必須在你所知很少沒有足夠自信時就完成。博士選題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是否繼續碩士階段所研究的領域,可能拓展或者做爲基礎,或者乾脆轉到另一個領域。待在同一個領域事情就簡單了,可能只須要一到兩年就畢業了,特別是若是在碩士階段的工做中已經發現了適合作博士論文的題目。不足之處在於容易定型,改換領域則能增長知識的寬度。
有的論文題目很新奇,有的則很普通。前者開創了新領域,探索了之前不曾研究過的現象,或者爲很難描述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後者則完美地解決了定義良好的問題。兩種論文都是有價值的,選擇哪種論文,取決於我的風格。
不管選什麼樣的題目,必須是前人不曾作過的。即便是同時有人作的工做,也很差。有不少東西可做,根本無需競爭。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況,讀了別人的論文後感受很驚慌,好像它已經把你的問題解決了。這一般發生在肯定論文題目過程當中。實際上每每只是表面相似,所以將論文送給某個瞭解你的工做的高人看看,看他怎麼說。另外,每一個論文的「未來的工做」部分,是很好的論文題目來源。
選好題後,你必須可以回答下列問題:論文的論點是什麼?你想說明什麼?你必須分別有一句、一段、五分鐘的答案。若是你不知道本身在幹什麼,別人也不會嚴肅對待你的選題,更糟糕的是,你會陷在選題——再選題的圈子裏而不能自拔。開始做論文研究後,必定要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解釋每一部分的理論和實現是如何爲目標服務的。記住,一旦選好了題目,你必須與導師就論文完成的標準達成清晰的一致。若是你和他對論文具備不一樣的指望,最後你確定死得很慘。必須定義好「完成」的測試標準,像一系列的可以證實你的理論和程序的例子,這是必須作的,便是你的導師並不這麼要求。若是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測試也要隨之改變。用實例檢驗是最簡單的測試方式。作論文的過程當中,有不少浪費時間的方式,要避免下列活動(除非確實跟論文相關):語言表達的設計;用戶接口或者圖形接口上過度講究;發明新的形式化方法;過度優化代碼;建立工具;官僚做風。任何與你的論文不是很相關的工做要儘可能減小。一種衆所周知的「論文逃避」現象,就是你忽然發現改正某個操做系統的BUG是很是吸引人也很重要的工做,此時你老是自覺不自覺的偏離了論文的工做。要記住本身應該作些什麼(本文對於部分做者來講就屬於論文逃避現象)。
10、研究方法論
研究方法學定義了什麼是科研活動,如何開展研究,如何衡量研究的進展,以及什麼叫作成功。不一樣的方法論定義了不一樣的研究學派。方法是工具,使用便可,不要讓他們來使用你,不要把本身陷於口號之中:「在問爲何以前,先搞清楚計算的是什麼」。 實際上,要在本身研究領域取得成功,你必須擅長各類技術方法,還必須具有懷疑的態度。例如,你必須可以證實定理,同時你還必須思考該定理是否說明了什麼。
不少優秀的篇章都是巧妙地在幾種方法論中取得平衡。例如,你必須選擇一條在太多理論(可能與任何實際問題都無關)和繁瑣的實現(把實際的解決方法表達得語無倫次)之間的最佳路線。你常常會面臨區分「乾淨」和「骯髒」的研究決策。你應該花時間將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形式化嗎?仍是保持問題的原始狀態,此時雖然結構不良但更接近實際?採用前一種方法(若是可行的話)會獲得清晰肯定的結果,但這一過程每每是繁瑣的,或者至少不會直接解決問題。後者則有陷入各類處理的漩渦之中的危險。任何工做,任何人,必須作出明智的平衡。有些工做像科學:你觀察人們是怎樣學習算術的,大腦是如何工做的,袋鼠是如何跳的,而後搞清楚原理,造成可檢驗的理論。有些工做像工程:努力建立一個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法或者算法。有些工做像數學:跟形式化打交道,要理解屬性,給出證實。有些工做是實例驅動的,目標是解釋特定的現象。最好的工做是以上幾種的結合。方法具備社會性,看看別人是如何攻克相似難題的,向別人請教他們是如何處理某種特殊狀況的(內容有些難於理解,可儘可能體會)。
11、情感因素
研究是艱苦的工做,很容易對之失去興趣。一個使人尷尬的事實是在本實驗室讀博的學生只有不多比例最後得到學位。有些人離開是由於能夠在產業界賺到更多的錢,或者因爲我的的緣由;最主要的緣由則是因爲論文。本節的目標是解釋這種狀況發生的緣由,並給出一些有益的建議。
全部的研究都包含風險。若是你的項目不可能失敗,那是開發,不是研究。面對項目失敗時是多麼艱難啊,很容易將你負責的項目失敗解釋爲你本身的失敗,雖然,這實際上也證實了你有勇氣向困難挑戰。在人工智能領域不多有人老是一直成功,一年年地出論文。實際上,失敗是常常的。你會發現他們常常是同時作幾個項目,只有一些是成功的。最終成功的項目也許反覆失敗過屢次,經歷過不少因爲方法錯誤的失敗以後,才取得最終的成功。在你之後的工做生涯中,會經歷不少失敗。可是每個失敗的項目都表明了你的工做,不少思想,思考方式,甚至編寫的代碼,在若干年後你發現可用於另一個徹底不一樣的項目。這種效果只有在你積累了至關程度的失敗以後纔會顯現出來。所以要有最初的失敗後纔會成功的信念。研究所花費的實際時間每每比計劃的要多得多,一個小技巧是給每一個子任務分配三倍於預期的時間(有些人加了一句:「……,即便考慮了這條原則」)。
成功的關鍵在於使得研究成爲你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少突破和靈感都發生在你散步時。若是無時無刻地都潛意識的思考研究,就會發現思如泉涌。成功的研究者,堅持的做用通常大於天資。「嘗試」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區分淺薄和重要思路的能力。你會發現本身成功的比例是很隨機的。有時候,一個星期就作完了之前須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工做,這是使人欣喜的,使得你更願意在本領域工做下去。其餘一些時候,你徹底陷在那裏,感受什麼也作不了,這種狀況很難處理。你會以爲本身永遠不會作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了,或者以爲本身再也不具有研究者的素質了。這些感受幾乎確定是錯誤的,你須要的是暫停一下,對糟糕的結果保持高度的容忍。
經過按期設置中短時間的目標,例如每週的或者每個月的,你有不少工做要作。增長達到這些目標的可能性有兩種方法,你能夠把目標記在筆記本中,並告訴另一我的。你能夠與某個朋友商定交換每週的目標並看誰最終實現了本身的目標,或者告訴你的導師。有時你會徹底陷在那裏,相似於寫做過程的思路阻塞,這有不少可能的緣由,卻並沒有必定的解決方法。
若是範圍過於寬泛,可嘗試去解決流程中的子問題。
有時候對你研究能力的懷疑會消磨掉你全部的熱情而使得你一事無成。要牢記研究能力是學習而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
若是發現本身陷入嚴重的困境,一個多星期都毫無進展,嘗試天天只工做一小時。幾天後,你可能就會發現一切又回到了正軌。
懼怕失敗會使得研究工做更加困難。若是發現本身沒法完成工做,問問本身是不是因爲在逃避用實驗檢驗本身的思路。發現本身最近幾個月的工做徹底是白費的這種可能,會阻止你進一步開展工做。沒有辦法避免這種狀況,只要認識到失敗和浪費也是研究過程的一部分。
看看Alan Lakien的書《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其中包含不少能使你進入充滿創造力的狀態的無價方法。
在數學中,若是你證實了某個定理,你就確實作了某些事情;若是該定理別人都證不出來,那麼你的工做是使人興奮的。但不一樣的實踐者、子領域和學校會強調不一樣的標準。這樣的一個後果就是你不可能令全部的人都滿意。另一個後果就是你沒法肯定本身是否取得了進展,這會讓你以爲很不安全。對你工做的評價從「我所見過最偉大的」到「空虛,多餘,不明因此」不一而足,這都是很正常的,根據別人的反饋修訂本身的工做。有幾種方法有助於克服研究過程當中的不安全感。被認可的感受:包括畢業論文的接受,發表論文等。更重要的是,與儘量多的人交流你的思路,並聽取反饋。首先,他們能貢獻有用的思路;其次,確定有一些人會喜歡你的工做,這會使你感受不錯。因爲評價進展的標準是如此不肯定,若是不與其餘的研究者充分的交流,很容易盲目。特別當你感受不太好時,應該就你的工做進行交流。此時,很容易看不到本身的貢獻,老是想:「若是我能作,確定是微不足道的。個人全部思想都太明顯了」。實際上,當你回頭看時,這些雖然對你是很明顯的,對別人卻並不必定是明顯的。將你的工做解釋給不少門外漢聽,你會發現對你來講平淡無奇的東西原來那麼難!得到反饋和支持是很是重要的。一項對諾貝爾獲獎者進行的關於懷疑本身問題(在你研究的過程當中,你一直以爲本身是在作震驚世界的工做嗎?)的調查代表:獲獎者們一致回答他們常常懷疑本身工做的價值和正確性,都經歷過以爲本身的工做是無關的、太明顯了或者是錯誤的時期。任何科學過程當中常見和重要的部分就是常常嚴格的評價,不少時候不能肯定工做的價值也是科學過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些研究者發現與別人協做比單打獨鬥工做效果更好。
不少來到實驗室的學生都是之前所在學校最厲害的人。到了這裏後,會發現不少更聰明的人,這對於不少一年級學生的自尊造成了打擊。但周圍都是聰明人也有一個好處:在你把本身不怎麼樣的(但本身又沒有覺察到)想法發表以前就被其餘人給打倒在地了。更現實的講,現實世界中可沒有這麼多聰明人,所以到外面找一份顧問的工做有利於保持心理平衡。首先,有人會爲你的才能付費,這說明你確實有些東西。其次,你發現他們確實太須要你的幫助了,工做帶來了知足感。反之,實驗室的每個學生都是從四百多個申請者挑選出來的,所以咱們不少學生都很自大,很容易認爲只有我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並沒什麼錯,並且有助於推動領域的發展。潛在的問題是你會發現全部的問題都比你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研究花的時間比原先計劃的多得多,徹底依靠本身還作不了。這些都使得咱們中的不少人陷入了嚴重的自信危機。你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你所作的只能對某個子領域的一小部分有所貢獻,你的論文也不可能解決一個重大的問題。這須要激烈的自我從新評價,充滿了痛苦,有時候須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自視太高有助於以一種遊戲的精神去做研究。人們可以忍受研究的痛苦至少有兩個情感緣由。一個是驅動:對問題的熱情。你作該研究是由於離開它就無法活了,不少偉大的工做都是這樣作出來的,雖然這樣也有油盡燈枯的可能。另一個緣由是好的研究是充滿樂趣的。在大部分時間裏,研究是使人痛苦的,可是若是問題剛好適合你,你能夠玩同樣的解決它,享受整個過程。兩者並不是不可兼容,但須要有一個權衡。要想了解研究是怎麼樣的,遭到懷疑的時候應該如何安慰本身,讀一些當代人的自傳會有些做用。Gregory Bateson的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Freeman Dyson的Disturbing the Universe, Richard Feynmann的Surely You Are Joking, Feynmann和George Hardy的A Mathematician's Apology,以及Jim Watson的The Double Helix。
你完成了一個項目——例如論文——一兩個月後,你可能會以爲這一切是那麼不值。這種後衝效果是因爲長時間被壓抑在該問題上,並且以爲本能夠作得更好。老是這樣的,別太認真。等再過了一兩年,回頭看看,你會以爲:嘿,真棒!多棒的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