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的:瞭解不一樣製造的發展與其對設計的要求。工具
做者只是按照本身的理解,粗略劃分爲4個階段:測試
原始階段、傳統階段、關聯階段、將來統一階段。spa
產品設計和產品製造由同一我的完成。設計
在好久之前,製造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所能製造的產品很簡單,相應的工藝也很簡單。在此階段,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都由同一我的來完成,這個階段稱爲製造業的原始階段。blog
如農具,刀劍等,如今的一些手工藝品屬於這種範疇。開發
我設計,我製造;產品
產品簡單,效率很低; 效率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要求愈來愈高。而產品變得愈來愈複雜,產品的製造工藝也愈來愈複雜。一個產品開發的各個階段都須要對應的專業知識,已經沒法由一我的來承擔了。
一般產品開發過程分爲設計、製造、檢測、裝配、測試和量產幾個階段,各個階段都須要對應的專業人才。但隨之問題也來了。
在產品設計階段,機械工程師關注的是如何實現產品的功能、外觀和可靠性等要求,而不去關心產品是如何製造、如何裝配的;
而當機械工程師完成產品設計後,由製造工程師進行產品的製造,裝配工程師進行裝配。但,製造和裝配工程師也不關心產品的功能、外觀和可靠性等要求;
因此在設計、製造、檢測、裝配、測試等工程師之間,彷彿有一堵牆的存在,很是有效的阻礙了產品的進行。姑且命名爲「量產牆」!基礎
這是各個企業都有的現象!軟件
這種現象直接致使了頗有名的「拋牆式」設計。
一旦出錯,就會出現返工重來這種狀況。
因此,量產一個合格的產品設計週期特別長,畢竟要反反覆覆的從零設計開始。
不知道同行業的讀者是否心有慼慼焉╮(╯▽╰)╭。
1.拋牆式設計,咱們設計,大家制造,設計不考慮製造的要求 ;
2.反反覆覆修改直到把事情作對;
3.產品設計修改多,產品開發成本高,開發週期長,產品質量低;
只有可靠性一方面的要求,包括功能、外觀、壽命等。
多數的企業和工程師處於這一個階段!
這是一個僞階段。
製造工藝並無特別的發展,只是人們意識到「量產牆」的存在,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法。
但在這一階段,有了的零缺陷等質量管理的概念。
有興趣的讀者,能夠查看本博文達人篇,質量管理的歷史及對應的質量控制辦法。
那麼如何有效打破量產牆呢?
其實從產品量產出錯過程就能夠看出來了,既然哪一個部分出錯都須要設計修正,那乾脆在設計上大大的投入,在從產品設計之初就針對該階段的要求提出要求,避免重複修正。
意識到設計對質量的重要性,一個重要的節點就是APQP的提出。(後面的質量管理歷史章節)
這是不少國外企業正在作的,也是他們爲何在設計上這麼下功夫的緣由,由於這纔是「真省錢」。
口頭表達固然是不行的,詳細而規範的書面陳述是基礎。
製造、裝配、檢驗等專業知識不是全部的都須要產品結構設計師掌握的,人非聖賢。
分清楚哪些是必需要掌握(如塑膠模具製做的倒扣的知識),哪些屬於瞭解項目(好比模具設計自己)。
這些必須掌握的知識,稱之爲面向xx的設計(DFX),如面向製造的設計(DFM),面向裝配的設計(DFA)等。
固然,這些知識並不須要做者或者讀者來劃分,國外的同行業工做者已經劃分完畢而且運用了不少年。並且理論一直在豐富完善。可見,
但這本書中不少的方法須要專業軟件的配合,機械專業軟件的昂貴會讓不少人望而生畏。因而國內也有相應的機械工做者出了對應的書籍,如:
最基本的用法,矩陣式表格評分。如:
資料詳見:進階篇:2)DFMA方法的運用
固然,有配合理論的軟件支持最好,也是做者最但願的辦法。這樣纔能有效減輕設計者的負擔,並能較爲迅速的看到成果!
①咱們設計,大家制造,設計充分考慮製造的要求;
②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
可靠性設計+DFX設計方法。從DFMA開始。
這幾張圖做者的感覺仍是蠻深的,在國內是單純壓縮設計的時間,急急忙忙要出樣品,而後就拖~死在量產以前╮(╯▽╰)╭。
這時候,不少非機械行業的人疑惑,有一個樣品了,離量產也只差一步,爲何失敗了?但從一個機械設計者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個病入膏肓,迴光返照的產品罷了,失敗是註定的。這種早早要出樣品的產品製造方法,做者感受有點像運動員服用興奮劑來鍛鍊,短期有效果,但長期會戕害到公司和產品。
固然,DFMA設計是一個公司環境等綜合要求,因此做者並不建議結構工程師一人去抗衡或實施這些「好」方法。
注:方法只節省了量產的時間。
這個是做者臆想的階段。
總感受在專業定製化生產普及以後,又會迴歸原始階段,以另外一種方式讓設計師兼顧產品開發的全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