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至今,Wood度過了21年的創業人生,體驗過美好而短暫的青春熱血,建立過延續13年的長壽科企。後端
科創人(如下簡稱科):您最初接觸電腦和互聯網是何時?安全
Wood:小學3年級第一次知道電腦,內心一直記掛着。1995年在大學接觸到互聯網,1996年畢業後在廈門信達公司從事網站建設工做,很幸運早早進入了互聯網行業。微信
科:您第一次創業是1998年,當時選擇創業是出於什麼緣由?網絡
Wood:剛工做那陣接觸到了Linux和大量開源軟件,很快就入了迷。尤爲《開源軟件文集:開源革命之聲》這本書,聚集了當時開源和自由軟件運動先鋒的思想,對個人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終讓我選擇了創業。運維
此外可能跟性格也有關係,我在 TGO 小組的好朋友洪強寧(人稱洪教授)概括過創業的四種主觀驅動:1.想作的事靠打工作不了,2.喜歡賭不肯定性,3.有控制慾,4.不喜歡被人控制,我屬於一、4和一小部分的2吧。性能
科:決定創業並非由於一個商業目的,而是由於感性層面的追求?學習
Wood:當年就是想和幾個玩得比較好的朋友一塊兒,作點本身能決定的事。測試
科:此次創業有沒有給您帶來期待中的快樂和幸福感?網站
Wood:最快樂的時候是你們一塊兒去電子城攢機(笑),能有一臺趁心的新電腦了。第一次創業一共就5個小夥伴,咱們兩個寫代碼的,什麼都得幹:產品設計、美工切圖、代碼實現、測試、打包、現場實施部署、售後支持……創業有這點好處,即使是一個微小的創業項目,也會逼着你完總體驗一件事情的從A到Z。spa
咱們的第一款產品是企業郵箱系統,選的是sendmail來作MTA,而sendmail的配置文件又是出了名的難讀難寫,聽說原本就不是設計給人讀的。爲了搞定這個東西專門啃了那本著名的蝙蝠書。那時候剛畢業兩年,沒有太多技術積累和經驗,都是靠看書、看網上資料自學,是我技術成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Batbook
科:若是如今給您一個時空門,穿越到1998年,給當初的本身說一句話,您會說什麼?
Wood:必定要多關注商業因素(笑)。關注商業性不是關注錢,是關注市場需求,爲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沒有商業思惟就會變成接單幹活,被牽着鼻子走。咱們5人團隊作了兩年,最終被一家上市企業投資並轉換行業,也是由於本身沒有明確的方向,以爲作這個也行、作那個也行。
科:2000年,被一家上市企業投資,成立新公司朗川,從廈門北上進京……您在不一樣場合都將此次轉折稱爲「1.5次創業」,緣由是什麼?
Wood:一是成立新公司是以前項目的延續,二是此次創業沒有結果。
科:從2000年朗川成立到2006年您離開,6年對於創業項目而言已經不算短了,您所說的「沒有結果」指的是?
Wood:首先是被動轉換了行業,並非說作企業軟件和電子政務軟件有什麼很差,但就創業而言,這並非一個由內向外的主動選擇。其次是最終結局不太好,團隊不斷擴張,業務規模也愈來愈大,忽然有一天,團隊中有一我的帶走了一半的研發團隊自立門戶,還帶走了業務。這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讓我完全檢討了本身的行爲和決策。
科:您認爲本身須要爲那次團隊分裂承擔很大的責任?
Wood:我本身的溫馨區和興奮點都是作技術、作研發,多少還有些社交恐懼。新公司成立以後我掛着總工程師的title,是研發團隊的負責人。團隊規模從最初的5我的增加到了上百人,我本身卻沒有及時轉變我的角色,沉迷於技術、疏於團隊管理,團隊分裂我應當要承擔責任。也是此次事情讓我深入意識到,做爲團隊管理者,須要隨着團隊的進化而不斷調整角色。
科:不少技術人都是自驅型,每每給本身的壓力大於常人,遭遇打擊時恢復期也相對長一些,您那一次用了多長時間消化影響?
Wood:很長時間,甚至開了一段小差,迴歸以後也試圖挽回局面,最終仍是失敗了。咱們7個關係不錯的同事商量了一下,決定一塊兒作一件新的事。
科:2006年末新公司成立,汲取了以前1.5次創業的經驗,此次創業起步階段是否規避掉了商業性不足、管理意識欠缺的問題?
Wood:說實話,確定是好了一些,但也沒有100%解決(笑)。好比商業性,技術團隊主要負責研究意向產品如何實現、有哪些方面能夠改良,我本人對於商業性的思考依舊不足,但這一次創始團隊有位商業思惟很是強的合夥人,他承擔了不少銷售、業務、需求方面的思考;至於管理方面,起步階段人很少,我仍是要從技術專家作起,專一技術自己,只是一直提醒本身,若是團隊規模開始擴張了,就要隨時留意管理的問題。
科:在技術不斷進步、科技基礎環境突飛猛進的年代,一家科技企業可以存續13年,必定要作對不少決策,在您看來,聽雲發展到今天,有哪些決定性的決策節點?
Wood:第一次就是2006年末創業,選擇了APM(應用性能監控)這條賽道。當時四大門戶爲表明的門戶網站都想改善用戶體驗,但國內沒有公司提供性能和用戶體驗監測服務,門戶網站沒法比較本身和競品的優劣。國外有產品,咱們的投資人就是國外產品的代理商,但它們在國內提供的服務監測節點少、分佈不合理,感受在國外廠商眼中中國只是一個區域市場,沒有大力度投入的計劃,所以沒法知足國內用戶的需求。團隊評估這件事情能夠作、值得作,2007年發佈了第一款APM監測產品,成爲了國內APM領域的先行者。
第二次是2010年年末,聽雲差點就沒了,合夥人內部討論要繼續作仍是賣掉。當時收到了併購意向,有的合夥人認爲市場已經到了天花板,賣;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爲科技行業無窮變數、總有機會,不應放棄。最終是經過投票決定的,不賣。
第三次是2013年上半年,冒着已有業務被競爭對手反超的風險,將核心團隊投入到聽雲Server和聽雲App的研發工做中,All In移動互聯網和服務端APM。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大量採用Native App的方式來提供服務,原有產品沒法對其提供性能監測。此外,當咱們從監測節點上進行性能監控時,是從應用外部來評估Web應用的性能,相似於中醫的望聞問切,但應用自己或應用後端的性能問題沒法從外部發現、定位,可這纔是用戶最關心的,因此咱們考慮將產品升級爲彩超、X光,將監測探針部署到他們的移動應用上和後端服務中,從代碼層面來發現並定位問題的根結。這一次投入代價很大,舊有業務如預料的那樣受到了衝擊,好在咱們賭對了。
科:依靠投票決定創業企業的戰略將來,這個狀況不太常見,可否詳細說說當時的狀況?
Wood:2007年APM產品作出來不久就遇上了2008年的奧運會和3G網絡的興起,大量流媒體服務誕生,聽雲經歷了一輪快速發展。可是2010年以後,成長明顯放緩,3G紅利基本吃光、市場已有客戶覆蓋的七七八八,天花板就在頭頂三寸。這個時候收到併購意向,確實頗有誘惑力,其實認爲應當賣掉的朋友論據更具體、更充分,但我本人仍是傾向於堅持,既然2000~2010年這10年網絡環境變得天翻地覆,將來應當也會有新的商機等着咱們。
科:您選擇堅持並非看到了具體的機遇,而是相信技術進步的趨勢?
Wood:是的,移動互聯網、4G這些在2009年尚未看到,就是相信必定還會有點什麼出現。
科:投票是一種達成階段性決斷的方式,但很難促成根本性共識,主張出售的合夥人有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彈?
Wood:當時沒有,投票結束後一切按照約定的推動。但最終有兩位朋友仍是離開了,後來他們發展得都很好。
科:2013年作聽雲Server和聽雲 App,當時您已經40歲了,扛着風險帶團隊作新項目,和前幾回創業打拼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
Wood:感受回到本身年輕的時候,專心作研發、作產品,沒有打擾、不用跟人打交道,沉浸在技術的田園山水裏,別人可能看起來很累,我樂在其中。
科:初版產品效果如何?
Wood:不太好,踩了很多坑(笑)。探針型產品也許都會吃這個虧,首先本身的產品必需要穩定,不然你的崩潰會給用戶形成巨大影響,本來要幫人解決問題的反而成了問題自己;其次,你永遠想象不到用戶的代碼會寫成什麼樣子,一不當心就一塊兒掉坑裏了。不過這幾年咱們從產品研發流程和規範上下功夫,經過與不一樣用戶的合做,也在倒逼咱們本身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提升產品質量,不斷開拓眼界,直到如今也是,好比近些年歐美市場對國產應用的監管十分嚴格,咱們必須配合用戶調整產品以經過監管審查,至關於用戶帶着咱們一塊兒學習了國外的市場規則,這自己就是巨大的收穫。幾年下來,咱們的產品穩定性和質量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在產品研發的初期就要創建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機制,以及第三方代碼引入評估機制
·在產品設計階段肯定安全標準
·對研發人員進行代碼安全規範培訓
·在研發階段引入cvss進行自我評估和整改
·將安全保障拆分到產品研發的平常工做中,而不是等最後要發版了再進行整改
·但願進入歐洲市場的企業,除了信息安全以外,還須要更加關注對隱私的保護,須要完成對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合規性整改工做
科:在第三次創業的過程當中,經歷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Wood:團隊盲目的大規模擴張,2015~16年那段時間,當時並無徹底作好準備,只顧着緊盯競爭對手,產品線、銷售、技術支持以及市場都加大了投入,先擴張再想辦法解決管理問題,效果特別很差。並且對增加過於樂觀,致使團隊(特別是銷售團隊)擴張過分,收入卻沒有作出來,最終公司經營出現了重大虧損。這兩年咱們重點增強了成本覈算與控制,作合理的市場預期、謹慎規劃產品線和人才梯隊。
科:聽雲是先有了SaaS產品,後有私有部署產品,請問這是出於怎樣考慮?您如何看待中國SaaS模式的前景?
Wood:作私有部署主要是由於國內一些企業客戶的實際需求,不少大企業都很是在乎數據的安全性,好比金融企業的數據不能出本身的數據中心,只能接受私有部署。我認爲隨着雲原生技術和公有云的普及,SaaS模式必定會迎來規模增加,這在全球都是一個大趨勢,可能國內相對滯後一些。我認爲SaaS增加的關鍵要素,是如何實現數據安全,企業信譽的標準化可否找到更好地解決方案,以及更加健康的雲生態環境。這些都準備好了,纔可能迎來SaaS的大規模增加。
科:您如今還在負責產品嗎?
Wood:我如今主要負責幾條產品線業務,團隊中還有更專業的產品負責人,咱們會作一些分工。咱們大部分產品經理都是從研發轉崗的,技術出身的人作產品,須要補齊大量的知識、視野、格局,有難度。好的產品要同時具有產品思惟和用戶視角,可以換位思考到用戶視角,這對研發人員來講是不小的挑戰。咱們的產品比較技術化,目標用戶也都是DevOps團隊成員,也就是說咱們的產品研發和運維人員就是自家產品的用戶,所以在入職招聘和平常工做中,咱們會不斷地強調,但願這些研發人員能夠「吃本身的狗糧(用本身的產品)」,做爲用戶而不是做爲產品研發來評估功能和技術實現。
今日故事由「科創人」獨家首發,
經Wood受權,歡迎分享給您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