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指集成了主要功能的第一個試用版本。在這個版本中有些小功能並未實現。事實上不少軟件的 Alpha 版本只是在內部使用。給外部用戶使用的 Alpha 版本會起一個比較美妙的名字,例如,技術預覽版(Technical Preview)。html
------ 引用自《構建之法(第三版)》java
袁逸灝: 1. 添加音樂; 2. 稍微再次測試了一下游戲(0.5h)android
劉偉康:總結團隊在 Alpha 階段的總進展框架,繼續學習了部分 Android 基礎內容,參考其餘大學的團隊博客,修改 Alpha 階段終極版安卓編碼規範和項目說明書的 markdown 及 pdf 文件 ,檢查團隊成員的大體任務,並對本產品進行使用測試(7h)git
劉先潤:優化背景圖片(1h)緩存
馬軍:閱讀設計代碼。使用打包好的 apk 試運行了幾回,各個功能界面都運行良好。和劉誠昊商議下一階段的測試計劃(3h)markdown
劉誠昊:重製燃盡圖;分析遊戲代碼;學習Android測試(4h)app
莫禮鍾:閱讀代碼規範並作了小部分修改,收集同組成員們的今日進展彙總,而且與其餘小組進行了交互任務(1.5h)框架
袁逸灝:當遊戲結束返回主界面的時候,按退出遊戲會進入另一個主界面(已解決)工具
劉偉康: Android 基礎仍是很薄弱,最後一天組內的管理有些混亂。oop
劉先潤:無。
馬軍:Android Studio 配置出了一點問題,還在調試中。
劉誠昊:對Android Studio須要更多瞭解。
莫禮鍾:無。
最後一次會議仍然全員到齊,開會內容主要是下一階段的展望以及本階段的成果展現方式,還提了一下做業提交狀況有點混亂。在我檢查了燃盡圖以後,發現不太符合咱們團隊的實際進展,因此又讓劉誠昊改了一下,馬軍和劉誠昊即將討論出下一步的測試方案。對於咱們來講,暫時能夠「靠泊」休息一下了,alpha 衝刺階段有喜有悲,是時候總結反思一下了。
袁逸灝 | 劉偉康 | 劉先潤 | 馬軍 | 劉誠昊 | 莫禮鍾 |
---|---|---|---|---|---|
0.5 | 7 | 1 | 3 | 4 | 1.5 |
袁逸灝 | 劉偉康 | 劉先潤 | 馬軍 | 劉誠昊 | 莫禮鍾 | |
---|---|---|---|---|---|---|
第一天 | 5 | 4 | 5 | 2 | 2 | 1 |
次日 | 3.5 | 2 | 3 | 2 | 2 | 1 |
第三天 | 5 | 2 | 3 | 3 | 3 | 0.5 |
第四天 | 5 | 3 | 3 | 2 | 1 | 1 |
第五天 | 5 | 1 | 5 | 1 | 2 | 1 |
第六天 | 7 | 4 | 4 | 2 | 1 | 1 |
第七天 | 0.5 | 7 | 1 | 3 | 4 | 1.5 |
預期貢獻 | 25 | 20 | 25 | 15 | 10 | 10 |
實際貢獻 | 31 | 23 | 24 | 15 | 15 | 7 |
完成狀況 | 5 | 4 | 5 | 4 | 4 | 4 |
總合計 | 36 | 27 | 29 | 19 | 19 | 11 |
貢獻比例 | 25.53% | 19.15% | 20.57% | 13.48% | 13.48% | 7.80% |
(作這張表時我大體體會到了助教計算成績時的辛苦!(╯—﹏—)╯┷━━━┷)
【注】貢獻比例 = (貢獻量 + 完成狀況量化)/ 實際總任務量
貢獻量的計算規則在第一篇博客中已規定,詳見:【Alpha版本】衝刺階段 - Day1 - 啓航
完成狀況 即預期目標完成狀況和任務提交狀況。
【說明】預期任務所有完成,而且任務按時提交貢獻量記爲5,未完成一項減1,任務拖延過久提交再減1。
最終TODOList:
最終項目燃盡圖:
Alpha 階段的衝刺立刻落下帷幕,莫禮鍾在小組衝刺的最後一天去其餘小組進行了交互任務,詢問了其餘小組這幾個問題:
其餘小組的回答是這樣的:
JaWorld小組的張師瑜同窗是這樣回答的:
1.就是一個能夠簡單操做玩的APP。
2.每人寫一篇博客,沒有具體格式。
3.困難?無法保證天天一篇一直拖延,解決?沒解決......
4.等到下次衝刺時再作打算。
JAVA實驗站的張泰毓同窗是這樣回答的:
1.第一次衝刺咱們會實現一個基本的可玩性的功能做爲展現!
2.衝刺階段的博客由張韻琪完成。
3.衝刺階段的問題主要在對安卓遊戲的開發不太熟悉解決方法只能是多去學習!
4.下一個階段咱們打算對未實現的其餘模塊進行補充!!
我愛學Java的春旺同窗是這樣回答的:
1.成果是一個簡單能玩的遊戲(後續有其餘功能會添加進去)
2.博客是每人寫一篇博客。金立清同窗寫了三篇,次日到第六天的博客有格式,第一天和第七天沒有格式。
3.問題都呈如今博客裏了。
4.下階段的計劃尚未出來。
bug終結者的張旭升同窗是這樣回答的:
1.第一次衝刺咱們會作出一個相對完整的遊戲界面,實現一個基本的可玩性的功能做爲展現!
2.衝刺階段的博客咱們將遊戲的各個模塊分配到每一個人來完成!
3.衝刺階段的問題主要在於代碼邏輯方面,因爲對Android的類庫並不熟悉,一些內置方法並不理解,因此在代碼邏輯的編寫方面問題比較多,解決方法只能是多去學習!
4.下一個階段咱們打算將界面進行必定的優化而後對未實現的其餘模塊進行補充!!
感謝他們的回答!
袁逸灝:
咱們這個學期的最後進行了安卓遊戲的開發,最近這段時間咱們小組進行爲期7天的Alpha階段的衝刺,該階段的衝刺主要是可以作出一個基本知足需求的測試品出來。做爲開發小組的,我想談談開發的感覺。一開始開發的時候很迷茫,咱們都不知道應該用什麼類,用什麼方法來實現功能需求說明書裏的功能。爲此,咱們討論了不少,也討論了好久,從不重要的用什麼圖畫,怎麼找再到怎麼用類去實現一個功能,真的傾瀉了不少心思下去。在整整一天的討論後,終於想到了一個比較系統的開發方案。而後就是代碼步驟了,代碼步驟我認爲是最不簡單的,這不只是技術活,仍是體力活。不只邏輯上要過得去,還要打一大串代碼。一天下來感受眼睛都要瞎了,況且咱們兩我的還打了四天的代碼,並且方法的實現也不那麼簡單,一堆堆的exception,就算沒有exception,一堆堆的bug也讓咱們十分頭疼。讓我印象最深入的是:爲了解決如何斷定用戶車輛與敵方車輛的碰撞判斷和用戶車輛和敵方障礙物碰撞的判斷問題,我上網去尋找相近事例。事例找到了,可是代碼不少,代碼間的聯動性也很強,並不能直接用。所以,一不作二不休,決定要把這段代碼看懂。所以那天我熬夜了,熬到了凌晨四點,終於弄明白了代碼,但因爲電腦電繼續下去了,只得做罷。睡了三個小時,逃了跑操。7點多起來繼續弄,終於弄好了。當時就以爲自信心爆棚。
而後我和劉先潤解決剩下的類,並對類中的代碼進行規範。在咱們五天孜孜不倦地打碼後,遊戲大概終於出來了,咱們也感受本身收穫了很多的新知識,例如:二級緩存,自定義View,背景的移動的方法,線程的靈活使用等。。。這無疑對咱們往後的學習以及工做留下厚實的基礎。
雖然遊戲看起來很爛,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對咱們來講,這一次的升值過程更爲重要。在最後,我想感謝劉偉康同窗天天的監督與開會的主導,感謝測試組的文檔幫助,感謝莫禮鍾同窗的交互。
劉偉康:
Alpha 階段是什麼,在上週一早上看到這樣一個任務以後,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因而查了查資料,看了看《構建之法》,大體瞭解了。我又看了看具體的任務,哇!居然要在兩週內衝刺7天,我迅速通知團隊而且當天就制定了計劃,在第一次衝刺會議上也給組員作了相關介紹。其實咱們原本打算從上週一開始衝刺,可是當時我考慮到計劃得不完整,準備得也不充分,所以就特地花費了一天時間來準備衝刺,週二才正式開始。在這衝刺的7天中,因爲我充當了咱們團隊的管理者、會議策劃者、分工策劃者以及整理博客者這個多重角色。想要作好這個角色,尤爲是管理整個團隊、推進總體進程,確實不太容易。對於咱們這所學校的這個專業,想要模仿軟工團隊作一個項目仍是一件挺有挑戰的事,可是我就喜歡這種挑戰,新鮮、刺激、前無古人,若是可以帶領一個團隊前進,並不斷取得必定的成就,這種感受在大學中比一些功利性的東西更爲重要和真實。最初多是受到團隊中袁逸灝和劉先潤的影響,個人拖延症稍微好一點了。轉眼間,咱們這個團隊已經成立2個多月了,團隊中誰作事積極我最清楚,由於每次的團隊任務都是我來彙總,因此這也是一個向其餘組員相互學習的機會。
情不自禁地扯了一些團隊以前的狀況,接下來回歸正軌,說說 Alpha 階段的事。在這個階段中,咱們一次次地商定計劃,一次次地磨合計劃,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組員劃了幾天水或者承擔了較少的任務,可是在個人催促下,都可以以端正的態度對待團隊任務。在衝刺的7天中,我幾乎天天寫博客或者感到無助時都會去反覆查閱其餘大學的博客,在看懂了一些流程以後纔去決定組員們天天的任務,天天應該提交什麼,在作這個任務時要注意什麼,每次指定分工或者召開會議都是一次經驗,這7天,咱們 實打實地 開了7次站立式會議,雖然有一兩次會議有些混亂,可是每次會議的大致內容我都講到了。每次會議我是有提早準備的,只有準備好討論內容,站立式會議纔有效率:
(請自動忽略我字跡潦草的問題,畢竟這是草稿紙)
其實咱們團隊的每次會議都是比較輕鬆的,討論前,人沒到,就先吃點零食,等待一會。人到齊了,還要拉一個拍照的人,咱們團隊的大部分會議是在寢室開,有一次是在實驗室開的,因此在這裏要感謝以前給咱們團隊拍照的春旺,張旭升和張師瑜。
說完了小組會議,再來講說分工問題,咱們團隊此次的分工狀況不太合理,主要由於我沒能考慮到一些狀況,原本想要全組的人都瞭解代碼的,結果以前的測試規範沒完成,就指定了一個測試組(2人)完成,另外一人基礎不太好,因此開始就分配了 2 人負責代碼工做,沒想到測試組的規範寫了 7 天,這之中我也瞭解他們的困難,主要是測試方法和測試工具的選擇問題,這些問題沒能獲得及時的討論解決,加上 alpha 階段的主要任務沒有集中在測試這方面,纔會一直拖延到後期,測試組最終的測試規範質量較高,參考了挺多的資料。因此整個 alpha 階段,咱們組只有 2 我的在負責代碼工做,到後期我才意識到不合理,因而我也開始抽時間彌補Android基礎,這幾天又建議組員再看看代碼,建議莫禮鍾借幾本書彌補代碼基礎。總的來講,Alpha 階段的分工由我負責,我這一次作得不太好,沒能讓全組成員都適當參與敲代碼工做,大體的分工泳道圖以下:
最後總結一下咱們在Alpha階段的項目,基本功能已經實現,雖然是小遊戲,可是真的耗費了至關多的精力,袁逸灝爲代碼熬過一次夜,我也曾經爲了嘗試碼雲上「奇特」的markdown格式熬過夜,咱們都是爲了團隊,雖然組員們沒能所有參與代碼工做,可是項目的commit推送仍是挺積極的,目前爲止咱們的項目一共有 266次 commit 提交記錄,每次說明書修改圖片,或者加一行功能說明等等,組員在這件事上比較積極,咱們6個都參與了進來:
我由於不斷嘗試markdown格式和整理md文件內容因此推送次數較多,袁逸灝和劉先潤大部分是每次的代碼文件推送,馬軍、劉誠昊負責測試規範等內容,莫禮鍾也在個人監督下爲團隊commit了一次,繼續努力。在博客方面,我也體會了一次兩週寫 8 篇博客的爽快感,我還特地根據咱們團隊的進度添加了後綴名,具體爲何是這個後綴名讀了每次的會議總結就會知道:
總之,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包含着奮鬥的經歷、熬夜的經歷、一次次開會討論的經歷,固然還有幾回划水的經歷,擁有如此豐富經歷的團隊留下了一段值得回憶的光輝歲月,雖然和其餘大學的軟工團隊相比還有必定的距離,可是咱們堅持不懈,可以一次次進步,並且組內總有一些優秀的人積極地帶動起在電科院可貴的活力和睦氛,這也算是一次過程的享受吧。
劉先潤:
在組建這個團隊以前,我歷來沒有想過我會有一個本身的app,由於這一切聽上去實在是太難了。除了所學習的java知識和薄弱的android基礎之外沒有任何關於軟件開發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在創建小組後,我主動攬下了副代碼手和要素畫手這兩個任務角色,固然還有測試驗收標準、oop規範和異常規範、ER圖、狀態圖等任務。這些任務幾乎全部我都是歷來沒有涉及過,每次都要去學習相關知識,閱讀樣例才能知道該怎麼去實現,實在是特別耗時間。
在兩週的時間內老師要求衝刺七天,其實咱們小組我和袁逸灝是每天都在衝刺,咱們爲了實現一個功能經常須要絞盡腦汁,熬夜也成爲了開發app階段的常態。如何將查找方法放入app中實現,如何實現動畫效果,如何解決app中車輛碰撞死亡的代碼等一系列的問題和bug被咱們一一解決和修復,終於一個第一版的賽車遊戲成型,這個團隊任務實屬不易。
在實現完app後,如何讓大衆接受這款遊戲成爲了後一階段我所考慮的問題。總的來講,此次團隊開發是一個苦盡甘來的過程,從最初的折磨到如今的如釋重負,當時開發的熱血激情到如今所剩無幾,不過我感到很滿意,我不會在意結局,由於我付出過,加油!
馬軍:
Alpha 階段咱們小組一共衝刺了七天。個人最開始的任務是完成測試規範的編寫,作好下個階段要進行的測試準備工做,同時有須要的時候幫助代碼組的同窗完成他們的功能設計。最開始的目標完成了一半吧。從最開始對測試毫無頭緒,對測試規範一無所知,到查資料能夠寫出本身指望的測試規範;讀代碼作出測試計劃中經歷了幾天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學習了一些關於測試的一些另外的知識,對《構建之法》中提到的一些測試類型和方法有了更多的理解。沒有幫助完成設計代碼,原本是想後來幾天就提早作下一個階段才涉及的代碼測試的,可是後面幾天有其餘的事情,一直沒來得及和劉誠昊同窗一塊兒商量進行,因此仍是放在下一階段進行。
在編寫代碼規範的時候看了一些網上的測試規範,發現跟我想的徹底不同。我本來認爲測試規範就是像代碼規範同樣,對測試代碼中的測試名,變量名,格式進行必定的規範。讀了幾個版本以後我才明白:測試並不僅是代碼測試,而測試規範也並不僅是代碼的規範。本來我對於android上的app怎麼測試一頭霧水:代碼中不少是功能界面和按鈕功能設計代碼,這些都無法像之前那樣直接驅動或者作單元測試。讀了一些測試規範和本組的代碼後我也大體有了思路。
劉誠昊:
相比以前的階段,alpha衝刺中感覺到的團隊精神更加明顯,你們分工明確,各自作好各子的任務,確實對目標的精進更快更好。團隊中個人任務在開始是「製做測試規範、列toDoList、以及畫燃盡圖」,後來由於種種緣由去掉了第一個項目,就使個人空閒時間多了不少。到後面的測試任務,即是時候把個人精力用出去啦!
莫禮鍾:
在alpha衝刺中,我感覺到了團體的凝聚力和執行力,深受啓發。咱們把全部的項目任務壓縮壓縮再壓縮,變成七天的任務。每一次衝刺都完成七分之一。緊張的氣氛在小組蔓延,但當成果出現後,咱們的感覺更多的是喜悅和興奮。火燒眉毛地想與其餘人分享本身團隊的成果。跟着團隊一塊兒作項目,學習到了不少知識。不只僅體如今代碼上,我有一種「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的感覺。我從小組的「高玩」作法中體會到了他們是如何安排時間以及學習的。團隊中雖然個人任務最划水,但我也學習到了很是多的知識,我但願能在下一階段衝刺時體現出來。
馬軍:
下一階段我會和劉誠昊同窗一塊兒進行產品測試方面的工做。這些測試大體分爲兩個方面:
(1)第一種是像功能界面還有功能按鈕這一類。咱們將採用app上運行的方式來測試這些功能和設計是否正常;
(2)而其餘的好比車輛索引查找,斷定遊戲失敗這些能夠經過代碼測試的方法類能夠直接在Android Studio配置後進行單元測試。最開始我覺得這些在android studio上作不了,後來查了資料以後發現android studio自己也有單元測試,不用把相關抽到IDEA上進行測試,雖然還沒開始作可是想必是會簡單不少。
關於各類測試類別在測試規範中已給出。
劉誠昊:
開始進行測試。
莫禮鍾:
繼續交互以及收集成員進展任務,在此基礎上增長修改、完善說明書的任務。以及一些「符合」我水平的代碼任務。
本版本的新功能:
軟件對運行環境的要求:
安卓系統要在4.0以上。
系統已知的問題和限制:
軟件的發佈方式以及發佈地址:
Gitee v1.0-alpha-release:https://gitee.com/JavaDeduction_Game/AndroidGame/releases/v1.0-alpha
【碼雲】項目連接:https://gitee.com/JavaDeduction_Game/AndroidGame/tree/master/
【碼雲】說明書及編碼規範:https://gitee.com/JavaDeduction_Game/AndroidGame/tree/master/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