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週,我進入職場就滿兩年了。至今還能回憶起大學畢業時那段四處奔波面試的時光,戰戰兢兢的坐在各類前輩的面前,哆哆嗦嗦的回答問題。終於在最近一段時間裏,我有機會再次經歷面試了,不一樣的是,此次的我坐在了對面。git
技術這行也是按工做年限作基本區分的,應屆,三年,五年,十年這都是一個坎。做爲一個工做不滿兩年的新人,我迫切的想知道本身跟三五年工做經驗的差距在哪裏,該如何提高,正好有這個機會親眼看看,而且與他們當面溝通。github
有些人的簡歷很是出色,他們的經驗的確讓我受益頗多,但也有部分的人並不是如此,在我看來,跟一兩年的我沒什麼不一樣。面試
一年的工做重複十年,一日的工做重複三千六百五十天,這就是工做了十年,然而這種工做更多的是不會給你十年的時間,一不留神就會被人替代,後面的年輕人多的是。別忘了,聯合國對於「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歲與24歲之間的羣體,00後都快成年了,而90後都已步入中年,。編程
即便是IT也再也不是高端的行業,各類號稱21天學會編程,三個月培訓上崗的招牌,早已造成了一個產業的流水線。架構
流水線上的人兒就如同韭菜同樣,割了一茬又一茬,隨時隨地可插拔。十年的經驗跟一年沒什麼區別,年輕的反而精力更好,如同零件同樣隨意替換,甚至替換你的再也不是人。學習
雖然不是從事目前火爆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工做,但畢竟是計算機方向的一線技術人員,比起普通人,更加能體會到什麼是技術改變世界。人工智能
但同時,也更加惶恐,由於我所從事的工做正是在用於取代那些重複性的工做,隨着計算機智能的繼續發展,它能處理的工做能夠愈來愈複雜,更多的崗位都將被計算機所取代,甚至計算機程序自己均可以在必定程度上自我完成。spa
是的,我在惶恐,將來的咱們價值幾何,是否也會被替代。blog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過許多簡歷以後,會發現因爲如今的技術很是成熟,你們都是學這些東西,簡歷不少時候都是千篇一概,工做經驗基本相似,上面的各類關鍵詞不用看都能背出來。get
但惟有兩者會讓我印象深入:
追求新知的人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會因落後的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而專一於專業的人能夠成爲領域專家,追求極致的自己就是一個沒法替代的壁壘。
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會讓你不同凡響,由此不可替代。
隨着最近在寫做方面的投入,個人確花了更多的時間思考,那麼,思考下將來的人生就變得很天然了。
標題寫的是十年工做的「你」,其實在我眼裏,這都是十年以後的「我」,如今我仍在迷茫,將來的路該怎麼走,是堅持目前的工做,仍是進行自個人轉型,面對如此猛烈的「人工智能」的衝擊,我是否也要投身其中。
但比起大學時的那種徹底看不到路,邁不開腳,如今的我在這條路上前行,或許看不到目標,但每當停下腳步我都會警醒本身,今天的經歷是不是在重複昨天,是否有所不一樣,感覺前面的路是否是上坡。由於只要往上,即是山頂。
四年前,在大學迷茫無知,毫無目標;
三年前,開始學習技術,抓住最後一根就業的稻草;
兩年前,進入職場,下定決心努力工做,讓技術成爲本身惟一的追求;
一年前,擁有了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苦於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足,在技術與技術以外嘗試着架構本身的知識體系;
如今,寫做終於開始成爲了我在《地球Online》中的第二職業,即便仍與優秀的人兒存在差距,但至少每年都與己不一樣。
待十年,再回首,終將大相徑庭。
做者:初龍
原文連接:https://chulung.com/article/ten-years-of-work-experience-and-a-year-no-different
本文由MetaCLBlog於2017-07-12 09:04:11自動同步至cnblogs
本文基於 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許可協議發佈,轉載必須保留署名及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