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朱,真名呂建偉,現任京東技術學院院長,也是中國互聯網技術聯盟發起人。阿朱是一位研發管理專家,著有《走出軟件做坊》一書。他在企業軟件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曾親身經歷零售、醫療、汽車、地產四大行業的信息化,歷任首席架構師、技術總監以及CTO等職位。程序員
阿朱曾立志成爲中國一流的程序員,如今卻作起了京東技術學院院長,開始了關於「人」的工做。他坦言,「若是此生可以經歷50人、500人、5000人的研發團隊並親自打造,我應該今生無憾了。」身爲京東「技院老闆」,他心裏卻仍然是當年那個注重「實效」的程序員,他但願能用本身手中抓着的槓桿,撬動地球。 算法
「實在沒活了,我就處處問其餘人是否有事須要我幫忙,因此同事們就造成了一個慣例:有問題,找阿朱。」編程
問:您是從何時開始編程的?安全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玩街機。一個遊戲幣兩毛錢,我一個遊戲幣基本就通關了,因此就容易霸佔機器,那些遊戲廳的老闆後來全都不讓我玩了。我就想,你不讓我玩,那我就本身造個遊戲本身玩。可是我不知道遊戲是怎麼作成的。正好我一個同窗的哥哥上計算機系,我問他:遊戲挺好玩兒,怎麼寫遊戲啊?他說寫遊戲得用C語言寫。我也不知道啥叫C語言,他就把他學完的譚浩強的《C程序設計》給我看。微信
當時我家裏沒電腦,電腦通常都在學習班或者打字社。因而我只能在腦子裏規劃,在本子上寫代碼。據說早期的程序員都是這麼幹的。架構
問:你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嗎?框架
是的。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特別熱門,咱們上屆的不少師兄都去賣電腦、組裝電腦、修電腦,他們都不在班裏上課,逃學去打工。我當時因爲剛入學,只能乖乖在學校上課。個人基礎課都挺爛,可是軟件課全優。運維
後來很不幸,我家正好遇上全國大下崗,我父母在國企大工廠裏工做了一生,卻全都下崗了。並且國企工資低,家裏自己就沒多少積蓄,他們下崗後,咱們家的經濟來源就斷了。怎麼辦?我只能去賺錢。我去電腦學習班當培訓老師,兩個月掙了790塊錢,這筆錢支撐了我一個學期的全部生活費,那時我天天只吃一塊八毛錢的雞蛋麪。工具
後來我想,我必定要出去打工。因而我找到一份跟軟件沾邊的工做。當時從學校去市裏不太方便,因此一旦我編程停不下來的時候,就在工做的地方過夜,把電腦日後一推,把衣服往頭上一披就睡覺了。睡醒了衝個方便麪,吃完繼續幹。學習
後來我攢錢本身買了一臺電腦,今後我能夠把活帶回宿舍去作了。那時我天天在電腦前最少工做13個小時以上,睡三四個小時再繼續幹,最忙的時候幾乎有點精神恍惚了。我上鋪的哥們給我打的中午餐我下午三四點都沒吃。他以爲我可能出問題了,就跟我說,我們去釣魚吧。咱們學校外面就是河,咱們沒有釣魚設備,就把樹枝劈下來,買了魚勾和魚線,挖蚯蚓。多虧這位哥們我纔有機會讓腦子休息一下,不然我可能就走火入魔了。
那段時間個人編程功力增加至關快,我在咱們那個地方省會城市的軟件圈也小有名氣。可是我想出去看看,並且還萌生了一個比較傻的願望:我要作中國一流的程序員。
問:後來工做去了哪裏?
1999年我來到了北京,個人第一份工做是在衛生部下屬的一家公司,那家公司承擔着863金衛工程,負責制定中國衛生信息化標準,屬於半科研性質的單位。咱們研發出來的軟件是中國第一套官方醫療軟件,根本不愁賣。我入職時月薪3500,而個人同窗剛畢業進入地方科研所的月薪是270。當時咱們公司地處CBD,而網易、搜狐、263都在國貿附近,在互聯網公司工做只要會編網頁每個月就能賺8000塊錢,因此我內心也有一些癢癢。當時個人師傅對我說,你若是想掙錢,就出去,若是想好好學點東西,這是個學東西的好地方。我想了想,我仍是留這兒學點東西吧。
當時咱們開發的是醫療行業的信息軟件,屬於業務系統收費類ERP系統。我剛去的時候,技術總監正打算從新開發一套醫療軟件,因此成立了新的研發中心。我很是有幸,親身參與了第一代ERP從頭至尾從初創到成長的全過程,這是不少程序員都沒有體驗過的幸運經歷。不少程序員一入行就在維護別人遺留下來的代碼,即便開發新項目也已經有了別人作好的成熟技術平臺。
咱們什麼都沒有,連人員都是新人。咱們須要本身親自設計新的業務模型、技術架構、技術平臺、表結構,親自寫第一行代碼,親自實施第一批燈塔客戶。2000年時,團隊封閉開發了兩個半月,把最核心的功能全開發出來了。當時公司在附近給咱們包了一家賓館,睡覺在賓館,幹活在公司。基本上是吃完幹,幹完吃,你們晚上吃完飯,打一把帝國時代,就開始繼續幹活。那段時間對於個人成長來講又是一個輝煌的時代。打大仗、硬仗,這是鍛鍊人的最好方式。
我想要成爲中國一流的程序員,因此每次我都想盡快把活幹完,幹完就問師傅還有啥活交給我,實在沒活了,我就處處問其餘人是否有事須要我幫忙。因此同事們就造成了一個慣例:有問題,找阿朱。
問:你在大富翁論壇出沒是何時的事?
1999年的時候,我據說全中國的Delphi高手大多都在大富翁論壇上彙集着。我一直想成爲中國一流的程序員,因此就特別喜歡在論壇上刷分。我在論壇上狂回答問題,無論分高分低,難度多少,一概回答。碰到不會的題,我就本身去查資料,本身試,本身寫。
當時蔣濤剛創辦CSDN,不知道該乾點什麼,就在論壇上泡着探索互聯網機會。因而咱們這些人就認識了,互相飆分,包括韓磊、周愛民、陳大年等人,盛大當年那幫人大多就是曾經在Delphi論壇上活躍的那些人。當時我記得,我2003年不玩大富翁論壇時,還排在全國第十來名。我以爲本身有點接近一流程序員的水平了,至少在那個垂直開發領域我能夠說是一流的。
我一直但願IT能真正解決商業業務問題,只有這樣技術纔有價值。我以爲我之因此沒有再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可能和我後來在商業軟件公司的經歷有關。我一開始以爲是技術問題,因而我就打造技術平臺;後來發現是項目管理問題,我就搞ISO認證;後來以爲是業務問題,我就又轉向研究流程管理和諮詢;最後我又以爲問題出在了人的身上,對創新、對業界前沿都不感興趣,因此我又搞人才激勵、研發文化、業界前沿引入。如今,我又以爲是商業模式是重點問題。
可是折騰了這麼多事,想在一家官辦國企來落地……嗯,你們都懂的。因此我就想尋找新的機會,只要能讓我作事,什麼都行。因而我就加盟了一家創業公司。
問:《走出軟件做坊》就是在創業公司時積累的素材嗎?
是的。當時公司仍是初創狀態,作什麼都沒有定下來,反正老闆有一幫老關係在,能拉來什麼單子就作什麼單子。老闆當時正好拉了一份訂單,是給一汽大衆建設4S店的信息系統。我對汽車行業不熟悉,可是我想既然作軟件,就先作一個平臺。因而我就一我的先作平臺,作了四五個月,平時還要和老闆去跟單子,去講解決方案、講業務,回來還要本身寫平臺。
我剛去的時候,根本沒有辦公室,不像如今創業公司很容易拿到風投很容易住進很好的寫字樓。當時老闆在居民區買了一套房,咱們就在那裏幹活。幹了一年以後,錢花光了,帳上就剩二十萬,也就夠發兩個月工資,兩個月後你們就散夥。剛好的是,當時咱們的軟件作出來了,並且也爲前十家客戶作了實施,現金流終於接起來了。到了2006年時,咱們的銷售額已經有了一千七百多萬,咱們把一家面臨倒閉的公司救活了。
從那開始,我創建研發部,作軟件;又創建實施部,大面積實施了一百多家4S店;這時候又須要售後,因而我又創建了服務部。這一路,我在那家汽車ERP軟件公司待了七年時間,我寫的《走出軟件做坊》主要講的就是我那7年的一些經歷感悟。如今這家公司已經上市了。
問:可是,好像你寫完《走出軟件做坊》,就真正從軟件做坊出走了,這是爲何呢?
主要是這家公司屬於關係型銷售,老闆對軟件研發不過重視,而我當時想的是要靠軟件的力量,完成真正的軟件產品。
除此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緣由,我想不明白企業應用軟件怎麼擴大。我幾乎把企業軟件能作的東西都作了,包括業務諮詢等等,可是業務營收卻一直上不來。我想知道營收上億,甚至上十億的軟件公司是怎麼作起來的,爲何咱們的銷售額就一直停留在三千萬到五千萬,很難突破。
正好有一家中型的企業ERP軟件公司找到我,他們想尋找一位CTO。這家公司是真正靠產品競爭殺出來的,他們的銷售規模進入了億元俱樂部,研發團隊也上了必定的規模,正規性也強,當時是CMMI3認證的企業。並且他們作的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地產行業客戶,因此我以爲我有但願幫助他們作成一家上十億甚至更大的軟件公司。因而我就加盟了。
問:你是如何幫助這家「億元俱樂部」公司進入下一個階段的?
在這家公司,我對技術平臺進行了爲期一年的大重構,對TOP50客戶進行了大巡檢大優化,創建了創新研發中心、新產品研發中心、大客戶研發中心,創立了生產力提高組織,專門創建了新員工訓練部門,創建了一整套人才成長人才評價體系。在三年半的時間裏,我把研發團隊從一百人發展到五百人。
這些經歷和思考總結,我又都寫在了《走出軟件做坊2》這本書裏。這本書講述的就是500人的研發團隊如何管理運營的。惋惜我一直很忙,沒來得及修訂草稿,因此很遺憾,你們一直沒能看到這本書。
回想起來,我親身經歷並打造了中國本土的50人研發團隊,並把這種模式總結成《走出軟件做坊》。而後我又親身經歷並打造了中國本土的500人研發團隊,並把這種模式總結成《走出軟件做坊2》。如今我又在京東,親身經歷5000人的研發團隊,負責研發人才和研發團隊的打造,我相信將來我極可能會寫一本《走出軟件做坊3》,來訴說一下中國本土5000人研發團隊的管理模式。
一我的,若是此生可以經歷50人、500人、5000人的研發團隊並親自打造,我想,這是一件多麼有成就感的事情啊,應該今生無憾了。我我的以爲,對於一個單體研發團隊來講5000人多是一個上限了,再大,可能就要分紅事業部或子公司了。
「一方是‘不想聽太多’,一方是‘我想馬上給你’,咱們在中間的做用就是了解目標羣體想聽什麼……這就是導演工做。」
問:你爲何加入京東?
我加入京東前的全部的工做都跟ERP有關,涉及領域包括零售、醫療、汽車、地產,也就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四大行業。再往下走,難道是再去作個銀行、電信行業的ERP?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一直有一個困惑:「企業軟件公司怎麼作大?」是品牌?是資本?是股票期權?是自由創新探索?是行業業務研究?是產品質量?是技術挑戰?是人才吸引?仍是銷售渠道?咱們作的是國計民生的行當,並且地產行業已經飛上天,全民都買不起房,可是咱們作地產ERP軟件的卻還蹲在地下。是咱們不聰明?是咱們不努力?我不這麼認爲,我以爲是商業模式有問題。
互聯網公司都是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盤子,我一直在想互聯網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和不少互聯網的朋友一塊兒交流過,但總摸不到我想要的根。我想,不能再這樣在魚缸旁邊思考魚怎麼游泳了。真要理解互聯網,就要跳進互聯網裏面。
當時有好幾個互聯網公司選擇,但我最終選擇了京東。由於京東實際上是一家重型公司,大量的資產在線下,大量的IT系統也主要爲內部員工使用,這和我過去的工做經驗是承接的,並且京東的高速發展,也是我很是着迷的。
問:您如今的工做主要是作什麼?
剛加入京東時,我作研發戰略管理。京東當時研發比較散,一個VP管着一個相似研發事業部的三五百號人,沒有總體的框架和管理。不像咱們過去在ERP軟件公司,戰略、預算、項目、流程、KPI、工具、人力支撐,是完整的一套體系,層層分解環環相扣,光討論戰略就須要花費Q4整個季度。部門討論、業務線討論、公司級討論,再層層宣講推廣,分解落實到總監一層。
但我發現一個問題,互聯網公司連本身半年後要作什麼都不肯定,何提戰略?我想把統一的戰略管理層層推動下去,該從哪入手呢?我想,應該從人入手。人對了,世界就對了,這個理念我一直很堅信。因而我在CTO體系成立了一個技術學院,我本身擔任京東技術學院院長。
問:我據說京技院有個12字口訣:引進來,落下去,創出來,走出去。可否解釋一下?
京技院成立的時候,我做爲校長(通常成爲技院老闆)就制定了這一套原則。
首先是引進來,主要就是把業界的先進技術和創新應用引進京東。咱們關注三個來源。一個是國內外一流高校的教授以及他們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咱們但願能把這些技術引進京東,京東能夠給他們提供數據和業務環境,他們給咱們提供算法和模型,你們一塊兒來作實驗室,一塊兒出原型成果和專利論文。一個是跨國公司的研究院或研發中心,這些研究機構也有許多先進的研究成果,好比咱們引進來的跟英特爾和微軟的合做。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創新孵化器。中國這兩年作了不少孵化器,咱們但願孵化器裏有一些創新性的成果,若是有好成果,咱們能夠買進來,甚至投資或者併購。可是咱們走了一圈,發現這裏面龍蛇混雜,想淘出來一些真東西不容易,因此如今還在探索中。
引進來這麼多先進技術得落實下去啊,因此咱們想盡一切辦法在思考如何紮實落地。分享可讓你們瞭解一項技術,培訓可讓你們掌握一項技術,實戰演練可讓你們嘗試使用這項技術,導師教練能夠貼身指導你們結合項目真正把這些技術應用起來。
你們學會了技術,就須要在這些技術平臺上創造出新的業務應用。在創出來的部分,咱們搞超級訓練營,裏面又細分爲四部分:創新馬拉松、架構師訓練營、編程馬拉松、衝刺上線。目的就是要開發人員把這些技術真正用起來並且產生業務價值。沒有應用機會,咱們就創造馬拉松這樣的機會。
過去搞的馬拉松都是這樣一種形式:我提供場子,大家玩兒吧。但咱們不是這樣。咱們會跟業務部門合做,也就是說咱們會有一個主題。好比十月份的馬拉松叫O2O智慧門店,咱們和服裝事業部進行合做,這是他們今年的業務戰略。他們有方向,可是不知道如何去搞,並且過去搞研發,老是規劃、設計、開發、上線,短則幾個月長則半年,這對於創新探索業務就不合適,因此咱們放進馬拉松活動中去探索。第二點跟其餘馬拉松不同的是,咱們有主要研發團隊。其餘馬拉松的形式都是你們來報名吧,隨便玩兒,玩兒完以後又各回各部門。咱們的馬拉松就是以跟這個業務密切相關的研發團隊爲核心主力,其餘人自由報名。主要的業務部門和研發部門進來以後,在給定主題下咱們不限制,搞什麼方案都行。這個辦法咱們討論了好幾個月,也作了不少試驗,最終收穫很大,好比上次馬拉松事後,已經有兩個項目把成果運用到真實業務中了。
創出來之後,咱們要走出去,把這些在京東紮紮實實應用的技術成果和創新成果推到業界。這裏仍是有三個主要目標客戶羣。第一個客戶羣是京東的合做夥伴、京東的供應商,以及在京東平臺上賣東西的商家,咱們但願讓他們應用咱們這些新技術和新應用。第二個客戶來自業界,包含兩類人,一類是向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CIO,他們負責企業IT建設,咱們但願他們向電子商務轉型的時候,是跟京東合做,由於咱們有豐富的開發資源,好比雲計算、大數據平臺,以及Open API平臺。另外一類人是軟件公司的CEO,咱們但願他們在京東技術平臺上開發增值應用,他們能夠利用咱們提供的API和數據去作財務軟件、進銷存系統等等。還有第三個目標,就是向高校輸出。咱們在北航、北郵都推過,可是這部分咱們遇到了不少坑,還沒找到節奏,可是總體規劃咱們想得很明白。
這樣,輸入和輸出,基本造成了一個閉環。
問:大家在教育培訓方面是否輸出了一些課程?
面對初級產品經理、開發人員、測試人員、運維人員,咱們都有入門級別的在線視頻,都是成體系的系列課。
咱們的內部分享幾乎每週都有,咱們的分享針對性特別強。業務研發對對碰系列,主要是打通業務方和研發方之間的信息;部門專場,重點是作跨事業部跨子公司之間的信息推廣;專業線專場,主要是爲分散在各個研發事業部的專業序列人員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聚在一塊兒來交流本專業的提高;最新技術推廣系列,主要是爲了推廣最新技術平臺版本;CTO戰略溝通會也是咱們在負責,主要是每季度CTO宣講戰略和研發重大事項,同時也能收集到一線骨幹對戰略的建議和疑問,達到雙向的直接交流溝通理解。
咱們在中級人員培訓認證方面,也已經有了多個成熟度的系列課,基本每一個系列課都是三天時間。如面向產品經理的電商供應鏈流程系列課、產品經理核心工做技能系列課;面向開發的雲計算中間件系列課、大數據專家系列課、信息安全系列課;面向研發Leader的敏捷管理系列課、敏捷工程系列課。
開放日每個月都有,主要側重兩方面,一方面是技術架構,一方面是產品創新。咱們從一開始就是採起3+2的模式,也就是說3個京東的講師,2個業界的講師。我不但願京東技術開放日只是成爲京東本身獨個站臺的舞臺,那多孤獨。我從創立京東技術學院一開始,就給你們確立了願景使命,咱們必定要「引進來」和「走出去」,打造社會化資源和服務平臺,最終作到京東研發和中國IT業界的共同融合發展。
咱們還有兩個線上分享系列課,都是微信羣組建的。一個是萬人課堂,這裏面既有京東的人,也有業界的人,咱們就是但願搭建一個這樣的平臺,讓京東研發人和業界研發人互相交流。另一個是京師大學堂,裏面全是京東研發人,咱們專門從大洋彼岸硅谷邀請華人工程師,給京東專門講解硅谷最新前沿的技術,來提高京東研發人的技術視野。
開放日的講師都是咱們在內部精挑細選的。先上咱們線上微信課堂小班課圖文授課,再上咱們的內部線下大講堂進行分享,講師和內容都精煉好了,才上咱們的開放日。
問:這些課都是誰來落實的?
課件的研發,課件的提綱,老師的訓練,全是咱們在作。咱們京技院絕大部分人都是出自計算機、通信,或者電子專業。可是咱們不擁有專職講師,由於一旦把講師抽離一線工做,過半年他就廢了,技術和業務都變化太快。既然咱們不擁有講師,那咱們的價值在哪呢?
從一開始成立的時候,我就給京技院的人作了定位,我但願他們成爲兩個角色,第一是導演,第二是經紀人。你能夠把講師看做主角,從背後策劃怎麼去演、什麼順序、目標用戶羣體是誰、觀衆願意以什麼方式來聽,等等。
好比技術平臺出了一個新版本,可是作技術研發的人和作技術應用研發的人之間有道鴻溝。技術人員認爲我把這種技術不折不扣地交給你,「你有問題本身解決」;而應用研發人員不想了解技術內部是怎麼回事,就想完成業務,「你告訴我我這個場景怎麼能快速應用技術平臺快速實現出來」。因而矛盾產生了,一方是「不想聽太多」,一方是「我想馬上給你」。咱們在中間的做用就是了解目標羣體想聽什麼,咱們瞭解技術那邊有什麼內容,深度多深,告訴他們以什麼樣的順序講,那邊就能聽懂了。這就是導演工做。
第二個角色是經紀人。有些人雖然在一線工做,可是京東研發人員太多,你們可能只知道總監級別的人。其實一線工程師作的纔是最紮實的事情,卻不被人所知。咱們但願的是,誰作的誰講,只有這樣纔是硬貨乾貨。並且只講過程經歷,不講總結,讓聽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我思考啓發。可是一線真正紮實工做的工程師每每會作不會講。咱們有專門的TTT訓練營,提高這些潛力講師的總結梳理能力、演講稿展現能力、現場演講表達能力、應急控場能力。咱們有一個大約200多人的講師俱樂部,就是這麼一期期訓練講師的。
等到了必定階段,我確定會出一本講技術學院模式的書。咱們作的每一部分,都很是獨特,很是創新。
問:爲何要作中國互聯網技術聯盟?
如今的中大型互聯網企業都有很多機構,如技術學院、技術委員會、創新孵化、技術推廣、高校合做,好多公司也都在作技術交流、技術開放日。正好這些我都作過,因此不少人來找我取經,過去我在業界不少公司都一家家講過。劉江老師來找我交流技術學院如何作得更好的經驗,我提議我們能不能一羣人一塊兒抱團取暖,把火點得更旺些,這就是技術聯盟的最初起源。
剛開始跟人們說技術聯盟,你們就問我收多少錢,我說:我是京東,我跟你同樣是業界公司啊,我又不是什麼培訓公司大會公司,個人目的就是你們一塊兒來學習,一塊兒來交流。因此不要錢,就是爲業界作點事。
問:中國互聯網技術聯盟主辦的中國技術開放日和別的技術會議有什麼區別?
技術開放日只是咱們的一個聯盟活動而已。咱們聯盟後續還有更多的活動。咱們不是培訓公司大會公司,我和劉江老師都是互聯網公司中的技術學院負責人,咱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爲了紮紮實實解決業務問題、研發問題,以及研發人才能力提高問題,這纔是咱們的追求。
我在作京東技術學院,京東是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有本身的主營業務、有業績KPI,還有本身的業務問題和研發問題要解決。咱們不屬於具體研發生產部門,也不能和晉升或薪資這些東西綁定,因此咱們作的必需要切實解決問題。我發現很多事情很是實用但不適於商業買單,而常見的商業買單活動,諸如技術大會、培訓認證,反而不能有效地解決研發生產部門急需的問題。因此從商業公司的角度來講,確定不會作這些事。而這些既具備實際價值又很難商業化的紮實事情,可能偏偏須要業界聯盟這樣的組織來解決。
一句話:實效,實效,仍是他媽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