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mount命令能夠查看當前系統已經掛載的全部分區、分區文件系統的類型、掛載點及一些選項等信息; 若是想知道某個已掛載分區的文件系統類型,直接用mount命令查看便可; 而未掛載的分區,可使用blkid命令查看,後續會講。 選項: 經常使用的有-a、-t、-o,在/etc/fstab下有講解。能夠man mount看一下
咱們先把添加的硬盤格式化 mkfs.xfs -f /dev/sdbnode
[root@localhost ~]# mkfs.xfs -f /dev/sdb #-f強制改寫
meta-data=/dev/sdb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655360 blks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 crc=1 finobt=0, sparse=0
data = bsize=4096 blocks=2621440, imaxpct=25
= sunit=0 swidth=0 blks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log =internal log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安全
若是查看硬盤的格式是什麼樣的 blkid /dev/sdbspa
[root@localhost ~]# blkid /dev/sdb #blkid查看 後面跟硬盤絕對路徑
/dev/sdb: UUID="e3e408f7-3e72-4dcf-9e08-d18d0b36090d" TYPE="xfs".net
掛載硬盤(也能夠掛載光驅)mount 須要掛載的硬盤 到哪一個路徑下,/mnt 通常都掛載在這裏目錄下。
3d
--
也能夠卸載,咱們先給這個mnt裏建立個文件和目錄 umountcode
[root@localhost ~]# mkdir /mnt/dior #建立個目錄
[root@localhost ~]# touch /mnt/1.txt #建立個文件
[root@localhost ~]# touch /mnt/2.txt #建立個文件
[root@localhost ~]# ls /mnt/ #查看
1.txt 2.txt dior
[root@localhost ~]# umount /dev/sdb #卸載
[root@localhost ~]# df -h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a3 18G 918M 17G 6% /
devtmpfs 483M 0 483M 0% /dev
tmpfs 493M 0 493M 0% /dev/shm
tmpfs 493M 6.8M 486M 2% /run
tmpfs 493M 0 493M 0% /sys/fs/cgroup
/dev/sda1 197M 97M 100M 50% /boot
tmpfs 99M 0 99M 0% /run/user/0blog
**從新掛載一個硬盤 用mount -o remount,rw /dev/sdb /mnt內存
[root@localhost ~]# mount -o remount,rw /dev/sdb /mnt/ #用的蠻多的ci
概念:Windows下的文件系統有FAT32和NTFS。
命令介紹rem
命令:mke2fs、mkfs.ext二、mkfs.ext三、mkfs.ext四、和mkfs.xfs mke2fs命令經常使用的選項以下: -b 表示分區時設定每一個數據區塊佔用的空間大小,目前每一個數據塊支持1024B,2048B以及4096B -i 表示設定inode的大小 -N 表示設定inode的數量,有時默認的inode不夠用,所要要自定義 -c 表示在格式化前先檢查一下磁盤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之後,運行速度會很是慢。 -L 表示預設該分區的標籤(label) -j 表示創建ext3格式的分區,若是使用mkfs.ext3格式 就不須要加這個選項了 -t 比用來指定文件系統的類型
系統啓動時須要掛載的各個分區,各列的含義以下: 第一列:分區的標識,能夠寫分區的LABEL、分區的UUID 第二列:就是掛載點 第三列:就是分區的格式 第四列:就是mount的掛載參數,通常直接寫defaults 第五列:數字表示是否被dump備份,1表示備份,0表示不備份 第六列:表示開機時是否自檢磁盤,1和2都表示檢測,0表示不檢測
先來查看一下/etc/fatab文件內容,以下:
概念:它相似於Windows的虛擬內存,分區時通常制定虛擬內存的大小實際內存的2倍,若是實際內存超過了4GB,那麼劃分9GB給虛擬內存就足夠平常交換了。 假如說虛擬內存不夠用的狀況,就必須增長一個虛擬磁盤,由於咱們不可能從新給磁盤分區。 增長虛擬磁盤的基本思路: 創建 swap file - 格式化爲swap格式 - 啓用該虛擬磁盤
首先創建一個swap file
[root@localhost ~]# dd if=/dev/zero of=/tmp/newdisk bs=1M count=100
記錄了100+0 的讀入
記錄了100+0 的寫出
104857600字節(105 MB)已複製,0.464971 秒,226 MB/秒dd是用來操做磁盤 可讀可寫 ,if 從哪裏讀取 /dev/zero是內核一個源源不斷建立0的文件,of 指定寫到哪裏去 /tmp/newdisk 這個文件是把讀取出來的信息 放到net disk目錄下,bs指定每一個塊的大小,count定義塊的數量。
查看這個文件的是否讀寫成功
[root@localhost ~]# du -sh /tmp/newdisk
100M /tmp/newdisk
格式化爲swap格式,命令以下
[root@localhost ~]# mkswap -f /tmp/newdisk
正在設置交換空間版本 1,大小 = 102396 KiB
無標籤,UUID=cc447b93-cdd7-4a86-b68a-254bf6d2352b
查看目前的swap有多大 free -m
把剛新增長的虛擬內存添加進去swapon
[root@localhost ~]# swapon /tmp/newdisk 即使是提示不×××全,仍是掛載進去了
swapon: /tmp/newdisk:不安全的權限 0644,建議使用 0600。
咱們爲了安全起見,改一下權限
[root@localhost ~]# chmod 0600 /tmp/newdisk
ok,添加成功
若是想卸載新添加的虛擬內存,swapoff 後面跟路徑,便可。
接下來直接給剛纔的那個指定的文件刪除就能夠了
[root@localhost ~]# rm -f /tmp/newd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