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盤格式化 、磁盤掛載 、手動增長swap空間

新分區劃分好了以後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還須要格式化。格式化就是安裝文件系統,像windows系統裏有 FAT ,FAT32 ,NTFS 等,Linux也是同樣的,不過它的文件系統有ext2 ,ext3 ,ext4,xfs 等。

  • 格式化分區可使用mke2fs 命令,可是這個命令不能將分區格式化爲xfs類型。
  • 可使用mkfs.xfs 命令將分區格式化爲xfs類型,
  • mkfs.ext2 能夠將分區格式化爲ext2類型
  • mkfs.ext3 能夠將分區格式化爲ext3 類型

mke2fs 的參數

  • -b :表示分區時設定每一個數據塊佔用的空間大小,常見的每一個數據塊支持,1024B,2048B,4096B。
  • -i: 表示設定inode的大小。
  • -N:表示設定inode的數量,有時默認的inode數量不夠用,因此須要自定義inode的數量。
  • -c:表示在格式化以前先檢測一下磁盤是否有問題,這個操做會使運行速度大幅度下降。
  • -L:表示預設該分區的標籤(label)
  • -j: mke2fs -j =mke2fs.ext3 ,表示會建立ext3 格式的分區。
  • -t:用來指定文件系統的類型,能夠是ext2 ,ext3 ,ext4。

e2label 命令,該命令能夠查看或修改分區標籤,可是它只能查看ext格式的文件系統,不能查看xfs文件系統。 使用方法爲e2label 分區 用來查看;e2label_ 分區 標籤_來更改標籤

[root@test-01 ~]# e2label /dev/sdb3
不考試
[root@test-01 ~]# e2label /dev/sdb3 考試
[root@test-01 ~]# e2label /dev/sdb3
考試
[root@test-01 ~]#

這個命令不經常使用,瞭解一下就能夠。node

掛載、卸載磁盤

磁盤分區完格式化之後就是一個塊設備了,可是不能直接向裏面寫入數據,必須掛載以後才能寫入,在掛載以前須要建立一個新的掛載點,這個掛載點是以目錄形式出現的,一旦把這個分區掛載到該掛載點下,再往這個目錄寫數據時實際上就寫在了該分區上。因此在掛載之前要肯定該目錄是個空目錄,不然以前該目錄下的數據就看不到了(沒有丟失,只是看不到了,要想看到須卸載該分區)。windows

mount命令,使用mount命令能夠掛載分區,若是不加任何參數直接運行mount ,會顯示出當前系統以掛載的全部分區、分區文件系統類型、掛載點等信息。下面咱們作一個示例來驗證一下當掛載點不是空目錄的時候所形成的影響;

[root@test-01 ~]# ls /new
1.txt
[root@test-01 ~]# mount /dev/sdb3 /new
[root@test-01 ~]# ls /new
lost+found
[root@test-01 ~]# df -h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a3        16G  854M   16G    6% /
devtmpfs        909M     0  909M    0% /dev
tmpfs           914M     0  914M    0% /dev/shm
tmpfs           914M  8.5M  905M    1% /run
tmpfs           914M     0  914M    0% /sys/fs/cgroup
/dev/sda1       197M   75M  123M   38% /boot
/dev/sdb3       2.0G  3.1M  1.8G    1% /new
[root@test-01 ~]# umount /new
[root@test-01 ~]# df -h | grep -v tmpfs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a3        16G  854M   16G    6% /
/dev/sda1       197M   75M  123M   38% /boot
[root@test-01 ~]# ls /new
1.txt

能夠看到,當非空目錄做爲掛載點掛載分區以後,原掛載點下的文件會不被看到,也沒有丟失,當卸載掉分區以後原文件仍是存在的。除了使用mount+分區以外,還可使用mount+LABEL的方式掛載分區安全

[root@test-01 ~]# mount LABEL=考試 /new
[root@test-01 ~]# df -h /new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b3       2.0G  3.1M  1.8G    1% /new

卸載分區,umount

使用umount 後面能夠跟掛載點,也能夠跟分區,都是能夠卸載的,若是在該掛載點目錄中,使用umount會提示目標忙,能夠退出掛載點目錄,或者使用umount -l 命令。code

[root@test-01 new]# umount /new
umount: /new:目標忙。
        (有些狀況下經過 lsof(8) 或 fuser(1) 能夠
         找到有關使用該設備的進程的有用信息)
[root@test-01 new]# umount /dev/sdb3
umount: /new:目標忙。
        (有些狀況下經過 lsof(8) 或 fuser(1) 能夠
         找到有關使用該設備的進程的有用信息)
[root@test-01 new]# cd 
[root@test-01 ~]# umount /dev/sdb3
[root@test-01 ~]# df -h /new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a3        16G  854M   16G    6% /

手動增長swap空間

安裝系統時咱們就設置好了swap的大小,那麼在後期使用當中若是要給swap增長空間怎麼辦?總不能重裝系統吧? 答案是 ,能夠手動增長swap分區的大小。進程

它的操做步驟是,1,創建swapfile 2,格式化爲swap格式,3,啓用該虛擬磁盤。

  • 首先,創建swapfile ,
[root@test-01 ~]# dd if=/dev/zero of=/tmp/newdisk bs=1M count=1024
記錄了1024+0 的讀入
記錄了1024+0 的寫出
1073741824字節(1.1 GB)已複製,10.9001 秒,98.5 MB/秒
  • 第二步 ,格式化爲swap 格式
[root@test-01 ~]# mkswap -f /tmp/newdisk 
正在設置交換空間版本 1,大小 = 1048572 KiB
無標籤,UUID=961cbfdf-c645-4192-8899-ee2b7de95208
  • 第三步 ,掛載分區,在掛載先後能夠看一下swap空間的變化
[root@test-01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826       1329        497          8          1       1117
-/+ buffers/cache:        209       1617
Swap:         3999          0       3999
[root@test-01 ~]# swapon /tmp/newdisk 
swapon: /tmp/newdisk:不安全的權限 0644,建議使用 0600。
[root@test-01 ~]# chmod 0600 /tmp/newdisk
[root@test-01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826       1330        496          8          1       1118
-/+ buffers/cache:        210       1616
Swap:         5023          0       5023

** 小知識點,free 命令是用來查看內存的使用狀況,free -m 表示顯示容量時用M爲單位。內存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