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的一次茶話會,你們又對KPI亂噴了一陣,有些想法,不妨再亂說一番,反正KPI這個東西也不是咱們能定下來的,下面有些內容通過簡化,有些內容不便細說,你們看看就好。
以前的模型,把產品的KPI細分紅兩個:付費用戶數由銷售部門來背,活躍度(=活躍用戶/付費用戶)由產品部門來背。產生的問題上一篇有過描述,根本性的一句話:付費用戶中有至關的用戶並無真正的用過產品(緣由不少,好比有相似手機銷售裏騙「返點」的作法),不可能變成活躍用戶,而銷售部門和經銷商一心衝用戶數,也無論這批人的死活。
到底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好久,這幾天發現,必需要引入以前一直常常提,但從未真正體會到其重要性的職能部門——服務部門。渠道不單單是銷售的渠道,仍是服務的渠道。聯想一下傳統的商品,如家電,在經過賣場創建了銷售渠道之後,必然有落地的售後服務網點,而咱們賣的是軟件,也就意味着並不像買推廣那樣賣出去就完事,而是須要有面對面服務的,這就意味着經銷商必需要作服務,而咱們也只能依靠經銷商作服務(可憐的是,這批經銷商是作推廣起家的,服務力量實在是弱)。固然,咱們做爲廠商對經銷商的控制也就要分兩條線走,如圖。
思路繼續下去,就是要變兩步走爲三步走。經過一系列的定義,給出一個「使用用戶」的概念,而對於KPI,不是迴歸到你們一塊兒背全部,而是進一步細分爲三塊:
Ø 付費用戶,銷售部門背,讓「用戶」買下來;
現狀是「經銷」與「代理」模式混合存在,咱們也不妨默認「經銷商先批發再零售」。
Ø 使用率(=使用用戶/付費用戶),服務部門背,讓end user用起來;
產品賣出去,是指完成「廠商-購買者」的一步,購買者多是經銷商,多是中小企業老闆,但極可能不是end user,服務要完成的就是讓打通產品到end user的路。
Ø 活躍度(活躍用戶/使用用戶),產品部門背,讓end user用好。
好理想啊,若是這樣,咱們就輕鬆多了。更理想的一個作法,對經銷商的兩條線監控都要和直接利益「錢」,掛鉤,並非銷售完了就給錢,而是服務很差也不給錢,這樣也就不怕使用率上不去了,本質上是將KPI下放到經銷商那裏,大家賺了錢,也該多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