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體會(5001)單點溝通方式

     做爲一個PD天天免不了和各類人物溝通(其實任何工做,我以爲都是與人交流的在價值鏈上高一些,相對於與機器交流而言),我就常常迷茫,與各類不一樣的人,就各類不一樣的事,在各類不一樣的條件下,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溝通的方式呢?此次就簡單說說本身的體會,針對單人P2P的溝通方式。
     這裏談到的溝通方式無非這麼5種:IM、電話、面談、email、短信,一個一個來。
     IM,其實我很不推薦的,你打字再快也沒說的快,效率很低,但IM有他的殺手應用場景。原則上不超過二、3句就能夠說清的事情,打電話還要撥號等待,面談還要跑過去,得不償失;不用討論只是告知的那種,只要對方「哦」一聲就行的,好比「我剛幫你問過那個事情了,你的理解是對的」;不是很急的事情,擔憂打攪對方的時候,好比「老闆我提了個報銷單,有空批下哦」。另一點就是「羣」的功能,在羣體告知、討論的時候,好比通知測試環境在構建啦(這點就體現了IM的instant,時間一過消息就沒價值了,無需保留,因此不用email)、討論晚上團隊去哪裏fb啦,頗有用。還有點不上臺面的,IM隱私性比較好,你能夠悄悄地和旁邊的某人聊天,哈哈。
     電話,比IM多了聲音,能夠經過語氣語調等傳達信息。適合問題性質簡單,最長二、3分鐘能夠完成溝通的,我比較反對同一幢辦公樓裏的同事在電話里長時間的討論某個問題,這個應該去面談。對於地域跨度較大的溝通,例如和合做公司的同事討論問題,一般電話比較有效;對即時性要求很高的溝通,電話每每好過面談,試想你電話打過去,就算對方正在和某人面談,通常也是會接的,而人跑過去,若是他旁邊有我的正在聊,一般你就要等一下;電話也常常做爲輔助email的手段,好比重要郵件發出一段時間之後能夠追一個電話,告知對方有信有空儘快看看。
     面談,比電話又多了肢體語言,強烈推薦。適合問題複雜,不見人擔憂產生誤解的狀況,去當面比劃吧。常常會發現其實面談效率很高,由於能夠及時的反饋和確認,爲此,老闆們常常飛來飛去的就爲見我的,確實電話、email解決不了問題。一個經驗,有求對方的時候我推薦面談,你要親自跑到對方的座位上找他,不要讓他過來或者挑別的地方,由於人老是很差意思當面拒絕這樣的請求的呵呵,這時候若是你發email那就慘了,對方能夠字斟句酌的給你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你拒掉。但面談一般須要預定,能夠經過電話或者IM,通常來講直接衝過去找是不太好的。
     email的最大特色是書面,能留下證據(IM的聊天記錄好像你們都不當回事的呵呵),但和其餘幾種不一樣的這是延時的溝通(固然能夠利用這點,好好研究如何最好的回覆)。外企的同窗特別喜歡用,在和微軟合做的過程當中深有體會,好處是留了證據,老外比較承認這個,另一個客觀緣由多是外企常常全球的溝通,時差的問題致使其餘幾種方式可行性較差。email中能夠把一件事情說的很清楚,比較適合要反覆斟酌,仔細落筆不留把柄的內容。email特別適合出了問題須要有人背黑鍋的場景,通常重要的事情,有階段性成果之後都要郵件發出來,或是告知你們,或是讓老闆(背黑鍋的)批示,或是請求資源,不一而足。注意to和cc的區別,bcc我還沒用到過,估計比較nb的事情纔會用吧。
     短信,工做中實在用的比較少呵呵,印象中惟一用過的場景就是出差到了某地、剛剛拜訪客戶有什麼特別的狀況等,能夠在路上無聊的時候簡單發給同事彙報分享一下,算很是不正式的吧。
     到這裏說的幾乎都是單點的溝通,下次專門補充點羣體溝通的體會。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