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racia(本文爲原創內容,部分或全文轉載均需通過做者受權,並保留完整的做者信息和技術人攻略介紹。)程序員
導語:本期採訪對象@鄧宇光,獨立iOS開發者,創業3年。這正是移動互聯網風起雲涌的3年,做爲新時代的造夢機器,一張App榜單,承載着無數弄潮兒的夢想,在成功故事和財富神話的背後,更有着諾幹血淚教訓和肆意的青春。宇光所在的團隊,在移動創業大軍中不算特別,他們經歷了草根小團隊創業要面臨的典型失敗,以及竭盡努力所能達到的成功:憑着一腔熱血走到一塊兒的一幫人,在超出自身能力的一個目標上錯誤地投入了一年時間後,及時調整了方向;拼命把一款應用從各位數的下載,發展成AppStore教育榜第一名;曾經風光一時地登上過《創業邦》的封面,卻和投資人產生分歧以致決裂;團隊分崩離析,爲了維持生計開始作外包......編程
在這個並不離奇的故事裏,是一位創業者真實的3年生活。創業對心智有着超乎想象的考驗,推着人在波峯和波谷之間迴旋,瞬間感受飛上天,瞬間又打回原形。感到困惑的時候,宇光會一遍一遍地看哈佛大學的《幸福課》,經過這門積極心理學的課程,他平和了不少,學會了如何自處、如何認清本身、如何在不斷地失敗中尋找到新的路。2014新年伊始,宇光也正在從新規劃新的生活,他正在等待一個重要的Offer,打算從自由職業者,迴歸「正常的」生活。成功是個小几率事件,藏在大時代背後的,是每一個人本身的小時代。無論成功與否,獲取幸福的能力,都是咱們每一個人必修的功課。segmentfault
我在山西讀的大學,專業是計算機。大二的時候參加編程比賽,作手機上的理財軟件開發,當時第一次接觸到Windows Mobile,以爲這就是本身將來要作的東西。開發的過程當中時常會遇到一些技術問題,周圍沒有人能解決,因而就經過網絡去找一些有經驗的牛人,在這些人的博客上和他們進行技術交流,就這樣認識了一羣作Windows Mobile的朋友。微信
大三的時候,這羣朋友發起了開源項目iToday,在博客園挺火的,我也參加了,和他們一塊兒作了一年。大四的時候,這個項目的主要發起人打算創業,問我要不要加入,就這樣開始了個人創業之路。網絡
當時選擇是作即時通信,相似於如今的微信。發起人我的投了一些錢,組了10我的的團隊,其中6人全職,4人兼職,產品基於Windows Mobile和塞班。我那會兒還在學校,經過遠程共享代碼的方式參與開發,11年畢業的時候也沒找工做,直接來北京繼續作這個產品。學習
包括創始人在內,你們都是第一次創業。許多人在大公司作得不錯,但缺少真正徹底按照本身的想法去作一個產品的經驗。摸爬滾打了一年,發現選擇的方向嚴重超出了這個小團隊可以掌控的範圍,遇到不少問題,走了不少彎路:包括在當時2G的網絡環境下,丟包很是嚴重;全部模塊都是本身開發,沒有用開源的產品,致使整個開發週期很是長;推廣困難,運營成本也很高,投入成了無底洞。咱們決定放棄的時候,米聊已經推出來了。spa
當時一位同事曾經在廣州移動,爲了創業,從廣州拋家舍業來了北京。你們爲了夢想走在一塊兒,一年之後,發現夢想終歸要回到現實,由於仍是須要掙錢。設計
最後咱們仍是想明白了,不能這樣放棄,因而開始第二段創業。這一次選擇了教育行業,產品是手機上的電子閱讀器,而且和環球雅思達成了合做,經過這種方式幫助他們賣英語學習方面的教材和影像。對象
產品開發只用了一個多月,一方面技術含量比以前的產品低不少,另外一方面是吸收了第一次創業的教訓,再也不一開始就把產品規劃得很龐大。運營過程當中,發現這個領域仍然很是艱難。當時智能手機和APP不像如今這樣普及,大部分人不習慣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更別說願意爲之花錢了。blog
咱們迅速在產品和推廣層面作了調整,產品設計上參考了網易新聞,除了賣書之外,增長了考試的資訊,包括真題、預測等;推廣上搞定了一些合約機,經過內置應用的方式迅速在Android市場上鋪開。這樣用戶量很快作到一百多萬,可是產品粘性不大,沒有辦法留住用戶。因而又在3.0版本中整合了不少社交元素,整個產品效果好多了,感受一會兒上了個臺階。
11年那會還有不少人看好Windows Mobile,但其實這個平臺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在價格上沒有競爭力,界面效果又很是差。我本身11年就開始作iOS開發,WindowsMobile開發用C++,再轉到Objective-C跨度不大,並且開發過程比Windows Mobile更簡單。
可iOS推廣很困難,沒有錢刷榜,上線半年連200名都排不上,每週只有個位數的下載。當時作得特別寂寞,但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用心去作。內心想的是,就算失敗,也不能敗得這麼慘。因而堅持每兩週迭代一次,這樣作了超過半年。到11年末,得到了蘋果官方的推薦,上了AppStore的學習助手,像是坐上火箭衝破地球,下載量一會兒到了天天上萬,排到教育類的第一。被承認以後,你們就感受有幹勁了。
被蘋果推薦以後,產品開始往正規走,但仍然產生不了任何收入。創業兩年,公司沒有任何收入,一直靠創始人我的投錢,你們都只拿着基本的生活費,錢成了最大的問題。第一年你們能夠只爲夢想去作,第二年,你們也能夠只爲了夢想,但到第三年,就再也幹不下去了。創始人也扛不住了,只好找投資。當時火的是社交,作教育類的人少,對於盈利模式都不清晰的項目,找投資很是困難。但咱們仍然很是幸運,在12年開春的時候拿到了兩百萬天使投資。
拿到投資以後,咱們開始作更多相關的產品,可是收效都不大。整個團隊、包括創始人在內都很是迷茫。以前一直愁沒錢,有不少想法不能去作,當有了錢時候,發現仍是作不成,也不知道作什麼能夠成。我明顯感到腦殼上有天花板在撐着,不知道本身在哪裏,也不知道要往哪裏去。生活沒有由於拿到投資發生明顯的改善,惟一開心的事情是換到了一個離中關村比較近的地方辦公。
到年末的時候,咱們的創始人在產品方向上和投資人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投資人但願加入更多商業化的元素,但創始人認爲這樣作不只掙不到錢,還會流失用戶。最後談崩了,產品留給了投資人,咱們所有出局。
和投資方談崩以後,有的夥伴離開了,有的仍然留了下來。爲了生存下去,咱們開始接項目,2013年團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外包項目上,沒有再作新的產品。
待遇明顯提升了,但精神上的壓力仍然很大。對小公司來講,沒有核心的競爭力,也沒有穩定的銷售團隊,接項目的不肯定性太大。一個單子跟下一個單子之間沒有太大關聯,項目和項目之間可能會有很長一段空檔期。這種生活很考驗人的心智,一段時間會很是忙碌,而後迅速切換到無所事事,再切換回很是忙碌。情緒也所以有很大的波動,會很是不安,不知道是要這樣作一年,仍是兩年三年。從技術積累來講,這一年也是在倒退。外包對要求技術的面比較廣,但不會有特別困難的問題。由於要應付各類各樣的需求,精力很難撲在具體的某個領域。
難受的時候,我就看哈佛大學的公開課《幸福課》,講的是積極心理學,給我很大啓發。它提倡經過行動提高幸福感,包括認可本身的弱點,敢於面對本身的心裏。在創業的過程當中,不少時候你會本身騙本身,但實際上當你一我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一想本身現實的處境,想一想本身心裏想要的東西,想一想本身作的事情,都有一種想哭的感受。
積極心理學會教你如何克服這些心理,夢想和現實確定是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難過完了明天你還得積極飽滿地起來。這個課程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教你如何調解精神,讓你能夠走下去。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會那麼沮喪和無助。
因爲項目之間有不少空閒時間,我開始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例如跑馬拉松,和拿到投資以前相比,我瘦了40斤。
創業想成功須要很強大的背景,或者你能提早踩到一趟即將上升的電梯。剛開始作的時候,整個移動市場就像一個很大的電梯,你把眼睛一閉往裏一鑽就好了。可是如今這個電梯人已經太多了,大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佔坑,小公司的生存環境愈來愈艱難。
天天無數App往上衝,走到最後的能有多少?能拿到錢的又有多少?創業是條好長好長的路,並非說拿到投資就能改變什麼,只能至關於多走了一個臺階。拿A輪,再到B輪,都是繼續往上走的過程。跟着一個產品快速成長的經歷,不管是在大公司,仍是創業公司都很難趕上。技術人在在小公司每每只能經歷產品的初級階段,大公司則只能接觸到產品的維護階段,除非你正好在微信這樣的團隊,看着它從小作到大,或者你正好在美團創始之初加入,一直留到最後。
成功是個小几率事件,Youtube創始人的自傳裏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硅谷天天都有許多公司建立和倒閉,成功的概率就和出車禍的機率差很少。你相信本身會出車禍嗎?大部分人選擇不相信,那你又憑什麼相信本身會成功呢?
反思創業整個過程,這三年來咱們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可是咱們知道怎樣會致使不成功。大公司背景的創業者很容易錯誤估計創業的難度,當脫離公司環境以後,沒想到受制會這麼大。另外就是對資本運做了解得太少,得到AppStore推薦以後,其實能夠運用不少方式把本身往前推一步。當時投資方是傳統的教育行業,在培訓領域有豐富的資源,拿到投資以後,思惟不該該停留在小功能的改進上,而應該利用投資方的資源找到更多合做機會,這會遠遠比純憑我的努力帶來的收益要高不少。咱們本身的眼界不夠高,沒有意識到應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很遺憾。
人生的路很長,我才25歲,尚未想清楚到底要幹什麼。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並無選擇,只是以爲作移動開發的大方向是我喜歡的。三年中一塊兒創業朋友大部分都提早結束了,咱們能堅持下來,並非由於肯定本身要什麼,而只能肯定不想要什麼。把剩下的選擇劃掉,這就是我能作的。
小米剛開始作的時候,曾經找過個人Leader,他曾在微軟作Windows Mobile開發。咱們仍然決定幹本身的事,儘管如今看來,去小米在收入上會好不少,可是不去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從人生體驗的角度,若是個人人生只看到25年,顯然這三年是一個失敗路線,但若是把人生看到50年,這三年帶來的成長和經歷是頗有趣的,或許可讓我在之後的歲月中少一些迷盲。在移動互聯網這波浪潮來的時候,我嘗試過了,也失敗了,而不是眼睜睜看着別人的故事,幻想着本身作得成作不成。
以前的思惟模式是一條道走到黑,咱們運氣比較好撞到投資,有的小夥伴直接撞到頭破血流也沒找到投資,只能散夥。創業焦慮的主要緣由就在於選擇太少,真正成功的人有N種活法,背水一戰會有,可是賭性很大,絕大部分人會賭輸。我想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給本身更多一點選擇的機會,這樣可以離成功更近一點。
最近一年體會到了自由職業者的生活,若是我感受本身應該換一種方式,也還能去找一份穩定的工做,到了30歲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遺憾。在整個創業過程當中,你須要嘗試,不斷地嘗試,當再也嘗試不動的時候,或許就該放棄了。認清本身的能力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若是哪天我不作IT了,還能幹什麼。我須要把本身人生的短板去補齊,除了技術之外,其它的人生功課也要補起來。
我這三年技術上有增加,心智上的成長更多。從很是單純的程序員,變得可以去承擔一些責任。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如何去面對困難,以及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創業對人的心態考驗很是大,有時候你感受本身在天上飛,像鳥同樣,下一段時間你就迅速的掉到坑裏面開始滾。在絕望的和但願之間的波動會很是大,很不穩定。你在開發一個版本的時候,在它真正上線以前,你不知道到底會有怎麼樣的一個回報給你。
Youtube創始人寫的書裏,有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入:當時他兜裏只有兩塊錢,下星期就要發工資,連跳樓都想過,最後仍是找到一條出路。咱們公司也遇到一樣的狀況,最後老大也想辦法解決了。整個創業過程當中,我從老大身上學到不少,最重要的就是承擔問題的能力,他能夠同時承擔不少難以作到的事,並且合理安排它們。創業就是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一直在追尋可複製的成功,但一些著名的例子很難幫到我,他們的成功很難在我身上覆制。我不太看那種關於創業的XX條經驗,這些內容已經被別人精煉過了,而每每細枝末節纔是更重要的。創業有太多不肯定性,那種放之四海皆準的規律沒有太多借鑑做用,短平快的大道理讓人瞬間獲得共鳴,但其實沒用。
只要不是太差的人,天分和努力都不會差太多,人和人的差異更多仍是在眼界上。咱們創業的過程當中曾經以爲沒有機會的事情,別人在一樣的狀況下,就把它當成機會去作了,而且可以作成。這和創業者對市場的理解、所處的圈子都息息相關。去找一些方式去拓寬本身的眼界,增長本身的籌碼,這纔是最關鍵的。
技術人攻略訪談是關於技術人生活和成長的系列訪問,歡迎和咱們有共同價值觀的你關注「技術人攻略」,郵箱 devlevelup@gmail.com,新浪微博 @devlevelup,但願能成爲技術人成長的精神家園。
歡迎經過微信公衆帳號關注技術人攻略
感謝SegmentFault提供博客專欄及推廣支持。
感謝迅達雲成提供雲主機及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