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攻略訪談二十三: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鬆

請輸入圖片描述
文:Gracia 攝影:周振邦(本文爲原創內容,部分或全文轉載均需通過做者受權,並保留完整的做者信息和技術人攻略介紹。)數據庫

導語:本期採訪對象黃允鬆(Richard),青雲QingCloud創始人及CEO。對雲計算領域從業者來講,黃允鬆這個名字毫不陌生,在他的領導下,去年7月上線的青雲,迅速成爲國內IaaS領域最大的黑馬。說青雲是黑馬,不是由於它剛得到了IaaS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而是其遠超對手的卓越表現:全部資源秒級響應、100%的二層網絡隔離、SDN、超越亞馬遜數倍的存儲速度......像魚羣中衝入的鮎魚,青雲對技術的極致追求將直接刺激IaaS行業總體競爭力的提高。憑藉這種極客氣質,青雲迅速吸引了一幫創業者,至少攻略君身邊的這羣技術極客們紛紛第一時間用起了青雲主機,一邊嚷着要折扣,一邊心甘情願地繼續充值。編程

黃允鬆的目標顯然不止於此,他瞄準的是萬億級的企業市場,而這正是巨頭們紮根的地方。青雲這家還不到10人的初創公司,何以挑戰巨頭?若是你見過黃允松本人,自會有答案。他身上有着難以置信的熱情和感染力,對企業市場的理解深刻骨髓。他在IBM的9年時光都投身於開源,跟隨着開源世界的腳步,堅決地在技術路線上前進。也正是因爲這樣的特立獨行,世界上少了一個被老牌IT公司完善的職業規劃馴養得銳氣全無的人,多了一家青雲這樣的酷公司。對於雲計算的將來,黃允鬆有本身獨到的理解和見解:「雲計算不是一個純商業的遊戲,不是一個純巨頭的遊戲,而首先是一個技術遊戲。」做爲一個純粹的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鬆致力於打造優良的工具,大幅下降IT的複雜性,讓一切變得更加平滑和簡單,這是他讓世界變得美好起來的方式。segmentfault

  • 技術人攻略:據說你曾是IBM SmartCloud的初創成員及架構師,是從何時開始作的?爲何能有這樣的機會?

我03年加入IBM,當時的工做是作Tivoli產品線的監控方向。Tivoli產品定位於IT基礎設施管理,幫助客戶管理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及中間件。在80、90年代,這是很正確的方式。但來自AWS、Google、VMware等一波超級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停地耕耘,改變了IT基礎架構。整個世界的遊戲方式變了,那麼只有兩個選擇,跟着變可能還有一些生機,若是不跟着變,那就等着關門。安全

09年IBM一位Director從美國外派到中國來,他很是熱衷於Cloud,問我有沒有興趣作。正好我本人很早就開始用Amazon的AWS,遇到這樣的機會夢寐以求。服務器

項目在起步階段很是艱難。大公司作事情須要申請預算,儘管有很是好的idea,但只有看到潛在客戶和產出,公司纔會真刀真槍地投入資源。因此項目開始的時候,只能用本身的業餘時間。加上實習生,一共參與項目的也不超過五我的。微信

當時的想法是作一個跟Amazon AWS同樣的產品。剛開始連機器都沒有,只好找同事去借,天然也借不到性能很好的機器。IBM的產品太大,運行起來對計算機CPU和內存要求比較高。爲了減小開發成本和時間,咱們儘可能採用了開源的、輕量級的解決方案,例如數據庫用MySQL,大數據處理用Hadoop、Hbase等,用最快的速度去驗證這個架構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網絡

項目缺少資金投入會面臨不少問題,缺設備、缺人,但也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能夠在徹底沒有干擾的狀況下,最大程度按照本身的想法去實現產品。一旦產品獲得公司承認,天天要處理的事情就不只僅是寫代碼、作設計、作測試這麼簡單了,愈來愈多的時間會花費在溝通上,而且要考慮如何將新產品和公司已有的產品結合,還要處理公司內部不一樣部門間的各類關係,產品設計會受到巨大幹擾。架構

2010年國慶節後,咱們發了內部阿爾法版本。忽然之間,多了不少領導,天天要花大量時間開會、發郵件。時間一長,我發現這個產品已經偏離了最初的想法。IBM更但願能作成私有云,能夠配合硬件賣給客戶。我在IBM待了那麼多年,按道理說,七年之癢早就過了,爲何還會選擇離開?我很是喜歡IBM,但我是真的想,作我理想中的那個Cloud。運維

  • 技術人攻略:你從何時開始作QingCloud,你理想中的Cloud是什麼樣的?

個人職業履歷很是單純,從2004年起作了三年Eclipse,從07年起作Hadoop及虛擬化(Virtualization),09年開始作Cloud,再加上從未離開的Linux,我感受本身所學到的一切都是爲了作Cloud準備的。另外兩位創始人分別來自百度和騰訊,對底層技術很是熱衷,你們一拍即合。QingCloud在2012年立項,2013年7月上線。分佈式

原來的理想是作PaaS,由於我對中間層更熟。但要作PaaS,總得有IaaS平臺支撐,但是除了國外的AWS,國內市場有哪家能提供良好的性能、磁盤IO、網絡IO、百分之百的網絡二層隔離,以及百分之百功能提供的API?答案是沒有!最後沒辦法,只好本身作IaaS。作QingCloud的第一目的不是爲了賺錢,是但願經過作這件事,讓市場的其它Cloud玩家,不管是在技術,仍是商業層面,都引發高度重視。

不少人對雲計算的理解有誤區,我常常在不少場合講:雲計算根本不是一個賣虛擬機的生意。賣虛擬機的生意,更適合用一個詞來形容,叫VPS。IaaS對於性能、隔離度、QoS要求很是高。簡單講,用戶和用戶之間要隔離好,資源和資源之間要隔離好,不能說A犯了錯,B用戶受影響。雲計算不是把一個大的物理服務器,拆分紅不少小機器,而後把小機器以很是便宜的價格賣給不少消費者這樣一個生意,而是要改變整個IT基礎架構,實現包括從設計、到製造、到交付、到使用在內的生態鏈的改變。

  • 技術人攻略:你說IT基礎架構整個改變了,爲何會有這樣的變化,是源自於企業的需求嗎?

企業的需求很是強烈。先回顧一下歷史,90年代末期,互聯網第一段泡沫讓IT的力量釋放出來。那時候客戶都是銀行、電信、媒體等你們夥。他們有幾個特色,第一,有錢;第二,項目實施週期長。銀行的信息化項目,通常都在一年以上,定單金額更是高達幾千萬到上億。

近幾年,你們夥們雖然仍是IT強有力的消費者,但新消費者變成了滿大街都能看到的小型公司,要麼作Web程序,要麼作手機應用。從一拍腦殼產生這個想法,到把它作出來,開發週期可能就兩、三個月。上線運行兩、三個月以後,就能證實這個東西是死仍是活。新消費者有幾個特色,第一,對敏捷性的要求很是高,立刻就要用機器;第二,沒那麼多錢,不會買幾萬塊一臺的機器;第三,試錯成本變得很是重要,須要快速上線驗證需求。

IT資源的新消費者們對於IT的彈性、敏捷性、效率和經濟性要求愈來愈高,已經存在了不少年的IT工業的生產、供應,和使用方法必須隨之改變。IaaS其實是一個高度分散的硬件調度系統,咱們要讓這個過程作到足夠智能、足夠敏捷、足夠彈性、足夠實時,那麼硬件自己就再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去擁有和熟悉的東西了。在Cloud這個行業,常常舉的一個例子是雲計算就像水電站,大夥都要用電,但須要去發電的人是少數。把IT變成水電同樣的基礎設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是我不以爲這條路是不通的。由於IT太複雜了,我作了這麼多年,依然以爲IT太複雜:操做系統、安全補丁、網絡、防攻擊、防病毒太複雜了,爲何要讓每個人都去理解它呢。

當人類解決了基本的吃穿問題以後,會愈來愈多追求體驗,體驗須要經過信息的傳遞來實現,而這一切都要依賴於IT。若是咱們想讓這個星球上幾十億人口受益,那麼IT產業整個要改變,這就是Cloud的偉大意義所在,而不該該僅僅把它看做是一門看起來不錯的、能夠賺錢的生意。

前段時間奧巴馬總統建議每一個人都去寫代碼,我我的對這個建議高度承認,但想法不是光寫代碼就能實現,由於代碼須要運行。從更完善的生態,以及鼓勵更多人進入IT行業來講,IT的複雜度是一個缺憾。咱們應該大幅的下降IT的複雜度和它的使用成本,這樣才能迎來蓬勃的發展。

  • 技術人攻略:感受QingCloud的定位和其它的雲初創企業不太同樣,更加劇視來自企業市場的機會,但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一直被IBM、Oracle、HP等巨頭把控,你如何與他們競爭?

首先,時間點很重要,美國技術市場在Cloud上投資已有將近十年了。Amazon是先驅,可是一直虧損得很是慘烈。IBM、Oracle、HP這些大公司一開始對雲計算不屑一顧,但時間改變了這一切。新增用戶羣的心態和體量都發生了改變,回過頭來刺激Cloud提供者進一步完善本身的技術,讓它變得可靠。

大型企業爲何不相信雲?好比要把雲服務賣給銀行,用傳統IT的方式要花一萬塊錢,用Cloud只須要一百塊錢。銀行首先必定會關心這個東西靠不靠譜,系統放上去會不會掛,而不會由於你太便宜而不買。客戶對於技術信心的創建,須要時間週期。

好消息是,我以爲這個時間差很少到了。有個很好的例子,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在IBM和Amazon之間選擇了Amazon。CIA對保密性的要求至少跟銀行差很少,能採用Amazon的雲服務,至少從技術角度來講,能夠認爲雲計算已經能知足企業客戶的需求了。至於能不能作得好,那就是技術問題。若是連客戶都沒作好準備,那這個市場必定作不起來。Google的GCE以前一直在Beta,如今正式發佈了,說明大的玩家開始承認裏面的機會了。

企業市場是最最重要的,由於IT的大宗採購者是有必定規模的企業,但他們都比較保守,因此必定要讓企業用戶信任這個東西。咱們倒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讓企業把本身的核心繫統一股腦丟到Cloud上面來,咱們只是但願企業用戶們可以把Cloud做爲他們採購技術方案中的一個選擇。採購Cloud,不是由於它熱門,而是由於真正可以幫助到企業。爲何我每天呼籲,整個Cloud行業都要行動起來,把技術作得很是紮實。由於只有作好技術,才能談商業,只有在技術上真的是可行的,接下來纔可能去說,更加便宜了,運維更加方便了。

試問一下,如今雲上跑的那些虛擬機,虛擬防火牆,真比得上Cisco、華爲、HP、IBM那些幾十萬的設備嗎?假設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要把系統放到Cloud上,有哪家Cloud運營商敢接這個活?全世界的Cloud恐怕都不敢接。國內Cloud運營商本身的核心繫統甚至也不敢放上去,說明Cloud這個東西,最多就是一杯茶,壓根還沒上臺面呢。再過十年時間,這個行業纔可能成爲市場上主要的玩家。因此雲計算領域所謂的競爭是個僞命題,供應到了超級飽和的階段才談得上競爭。

回過頭來講國內市場,國內有不少公司打着Cloud名號,但從技術上看都是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甚至僅僅是硬件託管與代維。有些人總把商業放在技術以前,作着忽悠消費者的事。雲計算不是一個純商業的遊戲,不是一個純巨頭的遊戲,而首先是一個技術遊戲。這個行業裏的各家公司應該齊心協力,投入力量,投入資金去作研究和開發,經歷成千上萬的失敗,最後才能收穫成功,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建越漂亮的樓房,根基越要牢固,而根基就是技術。先作好技術,再來談商業。

我歷來沒有說好的技術就必定可以贏得好的商業,但技術是商業可以作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必要條件,但如今有太多的人,火燒眉毛地去談商業。QingCloud在技術上追求極致,全部資源調度作到秒級響應,就是但願可以讓市場上這些Cloud玩家意識到:Cloud不等於VPS。有競爭纔是好事情,這麼大的市場,不是靠幾家公司就能吃得下來的。要知道咱們是在爲人類建造新的電廠,誰有能力爲整個地球建一座電廠呢?因此Cloud這個行業不可能壟斷,連發電站都壟斷不了,更別提雲計算了。市場須要有大把的工程師和大量的資金進入,玩家越多這個市場才能作起來,不然Cloud就會成爲曇花一現。當你們在技術上互相追趕,就會發生一件很意思的事情,企業客戶會大規模採用雲計算,這個時候還用擔憂商業嗎?

QingCloud的目標是作IT供應商,作行業的解決方案。在IBM幹了那麼多年,這個公司在我身上烙下了很是深的印記,我永遠都會把穩定性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接下來是性能,第三才是價格。我但願能看到產業裏的戰友們齊心合力,把技術作到全球最好,由於Cloud對中國人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對美國人的重要性。中國的人口密度那麼高,中國的公司更多,中國的用戶更窮,難道咱們不該該製造出比美國的Amazon和Google更好的Cloud技術嗎?

請輸入圖片描述

  • 技術人攻略:SDN是當前的熱點技術,QingCloud第一次上線就推出了SDN,能介紹一下大家是怎麼作的嗎?

由於IT消費者的心態和方式發生了改變,雲計算這個行業要求一切都是彈性、動態、不肯定的,而且老是能以最低的投入成本,得到最高的性能,因此網絡也要用動態的方式進行管理。Cloud若是沒有SDN,最多隻能叫作VPS。SDN分兩個層面,一是你的硬件用什麼方式管理,二是Cloud的用戶怎麼去用。

純SDN領域的人談得最多的是硬件管理。SDN最主要的特性,是將控制跟轉發分離。在傳統網絡架構裏,控制和轉發功能都固化在盒子裏,如今這一切都變成可編程的,經過更靈活的交換機,實現流量重定向,經過協議控制管理網絡負載和流量的變化。這裏要糾正一個誤區,SDN自己並不等於OpenFlow,網絡領域的協議控制有不少,甚至本身均可以作一個協議。QingCloud局部採用了OpenFlow,也加入了本身的一些協議。

站在用戶層面,SDN最主要的功能是下降了網絡管理的複雜度。傳統網絡配置須要用線接到筆記本電腦,再跟交換機、路由器連到一塊兒,作超級複雜的配置。常常弄錯不說,不一樣設備廠商之間命令還不同,Cisco、華爲、北電各有各的搞法,複雜度很是高。更悲劇的事情是作容量規劃,傳統的網絡是純靜態的,若是業務發展得很好,原來規劃的容量不夠,出現帶寬擁擠和很高的延時再想擴容並不容易;或者業務發展沒有達到預期,花了不少錢投資在IT上,也會很懊惱。而在QingCloud裏,動動鼠標十秒鐘就能創立一個百分之百隔離的網絡。防火牆也是用鼠標確立設備之間的關係,拖動一下就作好了。

SDN對網絡彈性是個巨大的推進,Cloud運營商能夠從物理設備層面實現更好的流控,同時用戶層也能享受到更方便的網絡配置,這兩件事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QingCloud第一次推出,就攜帶了全面的網絡功能,由於網絡隔離對於企業用戶相當重要,沒有網絡隔離,用戶根本不會用Cloud,由於不安全。

  • 技術人攻略:QingCloud按秒計費的方式是個噱頭嗎?是否會浪費計算資源?

最初咱們提供了按年、按月、按天、按小時四種計費方式,讓用戶自由選擇,但效果很差,由於用戶感受沒彈性。曾經有個用戶須要作大型的3D圖形渲染,時間沒法預期,若是按小時計費,用了65分鐘就要收120分鐘的錢。而中國最多見的計費方式是按月和按年計。再舉個真實的例子,某位客人須要9個月的計算時間,按照國內某些IaaS平臺的計費方式,按年買比只買9個月便宜,由於能享受一個總體折扣。可是剩下3個月的計算資源空閒,是很大的浪費。

從用戶角度來講,計費週期越是細,越節省計算資源。對QingCloud來講,越短的計費週期,越有利於物理計算資源重用。QingCloud上線5個月,系統裏的Job數已經超過10萬,資源建立和銷燬的速度很是快。但若是用包年的方法,一全年一個Job,徹底沒有彈性。

再來看單價,按秒計費不必定會把單價提的很高。QingCloud裏面,512M內存加單核的主機是6分錢一小時,一樣的配置在另外一家IaaS服務商那裏是2毛7分。只有那些把商業放在技術以前的人才會考慮用較長的付費週期鎖定用戶,而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意模型。按秒計費不會浪費咱們的計算資源,由於咱們很是理解大數據。

再回到用戶的需求。我在IT行業這麼多年,很是瞭解企業市場的複雜性,它裏面不只有服務器,還有很是龐大的開發、測試、集成的需求。集成測試要模仿客戶的生產環境,克隆一套,測試一結束,機器就沒用了,這是很是浪費的。我在IBM時候,同事們每人除辦公電腦外,還會有一臺以上的PC機或服務器作開發和測試。測試的時間徹底是不可預期的,若是系統能作到高度彈性,就徹底能夠支持企業客戶複雜的需求。

  • 技術人攻略:按秒計費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爲何只有QingCloud採用這種方式?

要實現按秒計費,前提是作到全部資源秒級響應,這裏面有很高的技術難度。若是系統響應時間是分鐘級別,固然沒法按秒計費。Azure獲取資源須要好幾分鐘,AWS也須要50秒到1分鐘。QingCloud的資源調度基本上作到6秒左右,雖然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實時,但已經足夠快了。

IaaS行業內有一個共識,這個領域的技術投入有三個百分比:50%網絡,30%存儲,20%虛擬化。因而可知,賣VPS虛擬機的廠商只作了20%的活,想真正把IaaS作起來,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和存儲上。

咱們花了大量心血解決分佈式塊存儲技術這個難點,前期作了6個方案都沒成,刪代碼的時候很是心痛,到第7個方案的時候終於成了。網絡也同樣,經歷了很是痛苦的開發過程,作到最後都快放棄了:要麼不通、要麼性能差、要麼不穩定、要麼有嚴重風暴、要麼擁塞,甚至一個配置指令在電腦屏幕上可以折五行。不停地實驗,作到都快放棄了,終於成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青雲也不是一日作成的,全部的東西都是來自於失敗的嘗試。

  • 技術人攻略:你在IBM作了九年,感受是一個極客潛伏在大公司。你既沒有走管理路線,也沒有被體制同化,反而還出來創立了一家很酷的公司,感受很特別。

大多數人對IBM的第一印象,會感受IBM的產品不怎麼樣,或者說很差用。一個軟件的安裝包可能有十個GB那麼大,一張DVD光盤都放不下,但這實際上不是IBM的全貌。我最喜歡IBM的地方是,這是一家沒有真正的老闆的公司,不像微軟、Google,或者國內的百度、騰訊同樣,都有一個靈魂人物。IBM有一個詞很是流行,就是「老闆」,每一個人都是「老闆」,但實際上又並非真正的「老闆」,偏偏成爲這個公司厲害的地方。這家一百多年曆史的公司裏,充滿着各類各樣的技術方向和可能性,分佈於全球的實驗室裏,能找到不一樣技術路線的高手。IBM對工做的限定性沒有那麼強,實驗室採用目標式管理,雖然不像Google同樣,把給員工20%的自由工做時間制定成政策,但員工卻有機會這樣去作。因此像我這樣的人,在IBM公司還不算少,只是你們沒有機會認得他們而已。

  • 技術人攻略:在IBM作開源的經歷是否對你有很大的影響?

影響很大。我從大學二年級起就開始搞Linux,一直到如今電腦都是用的Linux系統。這是一種很單純的感情,有一個東西可讓你徹頭徹尾地研究它,而且總能讓你激動。

我在IBM從事了很長一段時間開源工做。IBM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開源項目投資者,但在IBM作開源確實不是主流。但無論是在IBM也好,在Red Hat或者其餘的商業公司也好,作開源都是一件讓人感到心裏舒暢的事情,由於技術自己就是開放的。

舉個例子,電信行業的發展遠遠比不上IT行業,由於電信行業是封閉的,標準和規範通常由固定幾個廠家制定。但你看,諾基亞如今基本上隨風飄散了。由於喬幫主在手機上作了個創舉,把鍵盤的位置交給了屏幕,把屏幕交給了軟件工程師,由IT行業的兄弟們來定義手機能幹什麼,一會兒就開放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因此開放是技術發展的原動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動力。

我是一個純粹、百分之百的工具理性主義者。這世上萬事萬物都相關,技術能改變一切。由於技術最後會變成工具,工具會影響人類,工程師的力量也所以被放大。固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哲學家,只能從原來學到的知識來作推斷:人類取得長足的進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發展出了新的工具,好比說從石器過渡到青銅器,從青銅器過渡到鐵器,從鐵器到蒸汽機發明。技術不只改變商業,它也改變政治,由於權利來自信息的不對稱,技術會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平等。

工程師放到古代,就是工匠,工匠的工做是是發明和創造工具,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有效率。我但願能建立優良的工具,讓一切更加平滑,更加廉價,更加美好,從而幫助到每個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說明:採訪當天,交換機出了問題,黃允鬆很着急,但仍然給了咱們寶貴的兩個半小時。從去年12月底到如今,青雲用戶迅猛增加,黃允鬆發郵件確認文章時候,爲上架新設備已經在機房奮戰了好幾天!


附:技術人攻略採訪了青雲的市場總監,盧敏。讓咱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了解青雲和黃允鬆。(青雲對技術追求極致的精神真的很打動攻略君,因此這真的不是廣告,是攻略君心甘情願加的內容:),願這樣的公司可以更多!! )

  • 技術人攻略:請從你的角度評價一下Richard?

Richard頗有情懷,他的情懷不是從商人的角度,也不是純粹從一個工程師的角度,而是但願可以爲這個世界作一些事情。

用本身的知識與技能爲這個世界創造使用IT資源的工具。這個世界上使用工具去創造各類各樣應用的工程師不少,但能去創造工具自己的工程師並非不少。他的情懷錶如今只爲單純達到這樣的目標而不懈追求,而非商業上的東西。

  • 技術人攻略:爲何選擇加入QingCloud?這家公司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我以前在華爲工做了11年,售前、銷售、Marketing都作過。我不認爲本身未來的職業生涯須要掙更多的錢,而是想找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去作。去年國慶節後專門飛到北京,特別高興個人背景能夠幫到QingCloud,你們聊得很是開心。公司決定讓我考慮加入,我是在24小時以內就提出了辭呈,並在一個月以內就完成了工做的交接。

若是單純想來謀求豐厚的薪水,那麼你不該該來QingCloud這家公司。但若是你尋求實現職業上的夢想,QingCloud的機會多是百年不遇的。技術革新的機會將帶來超出你想象的回報,會讓你的職業生涯充滿挑戰與樂趣,並在成就QingCloud的同時完成你的財富積累。

請輸入圖片描述
說明:這張圖片來自盧敏的朋友圈,這是青雲曾經的會議室,白色的桌子和椅子實際上是新添的(難道是拿到投資以後買的嗎?)。去年12月採訪的時候,攻略君就坐在橙色的連靠背都沒有的小圓凳子上,拖了另外一張小圓凳子當桌子,是否是真的很創業範兒!青雲最近搬家啦,「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祝他們愈來愈好!!


特別感謝:攝影師周振邦,Richard的照片均是他拍攝,很是喜歡!!!!第一張封面圖實際上是黑白膠片照洗出來的,攻略君用PS上了個色。但願之後能和邦邦一塊兒採訪更多有趣的人,爲每一個訪者都拍出能反映他們真實一面的照片!!!


技術人攻略訪談是關於技術人生活和成長的系列訪問,歡迎和咱們有共同價值觀的你關注「技術人攻略」,郵箱 devlevelup@gmail.com,新浪微博 @devlevelup,但願能成爲技術人成長的精神家園。
歡迎經過微信公衆帳號關注技術人攻略
請輸入圖片描述

感謝SegmentFault提供博客專欄及推廣支持。
感謝迅達雲成提供雲主機及技術支持。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