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衫得到感想及經驗總結
感謝婁老師指導我逐漸走向入門,感謝信安協會和計算機工程師聯盟的學長學姐的辛勤指導,感謝宋雨田,楊老,彪彪等一批同窗的幫助。html
My faults
- 沒有養成作筆記的習慣。
儘管如今網絡搜索很方便,基於電子書的查詢也很便捷,但筆記的做用還是不可忽視的。不只是新學到的重點要記下來,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造出來或學到的「輪子」也應當記下來。我經常由於頻繁使用的技巧已經記牢不用記,不常使用的技巧用不到的錯誤思想抹掉了許多完善本身的機會。在動手實踐過程當中又每每由於懶惰不屑記筆記,使後期總結變得異常麻煩。而在一些模塊的重複使用(如素數斷定,倒序for in)中,又由於反覆查閱資料浪費了時間。(這是我之前高中學習就犯下的毛病,因此經常借他人筆記來彌補。)
就像這篇文章中所說的[BetterExplained]爲何你應該(從如今開始就)寫博客」「博客極大地加強了話語的複用性」,筆記加強了我的經驗的複用性。我應當用好筆記來提高本身長期學習的效率。
- 對許多知識的學習沒有延續性
自開學以來,婁老師推薦過許多有用好用的網站,如牛客網,實驗樓等,本想大幹一番,卻在時間的炮火中敗下陣來,有時半途而廢甚至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結果每當看到酷安社區那些初中生、高中生早已學完我曾期待學完的知識時,心裏老是懊悔不已。我應當列好嚴格的計劃,而且經過具體的項目(如四則運算做業)來督促本身。
- 更加劇視對他人的學習和交流
每一個人的思想不一樣,學習渠道也不一樣,經過交流必能學到東西。楊老在b站學小甲魚python學到好多我沒見過的東西,在期末考試的第四題中他用到了關於出錯計數的一個函數。雖然最後的解決方法仍是沒個人方便,但在長期的學習過程當中這是給我敲響警鐘的一下。記得高中時個人一個哥就曾提醒過我要作到超前學習,以得到更多的思路方法,我卻老是癡迷於熟練精進現有技術。由於當時我認爲提早預習也只是最多懂得知識的皮毛,想要精進仍是得等待大多數人的交流與總結,更況且在我眼中彌補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只彌補過程當中可獲取的知識資源較多(由於已是他人總結過的),並且彌補的心理也有助於我踏實學習。但在大學的學習中,以往的知識堡壘因爲網絡資源的強大應該更加不復存在。我應該逐漸改變以往的觀點,最大化豐富本身的知識。
Learning by doing
- 在重複使用中,想出了更多解決辦法
雖然說在上面的自我批評中我把因未總結積累做爲一種錯誤,但在重複的思考之中我也得到了更多的思路。好比在for in結構中使用繞彎的路來更改i值之類的。儘管python之禪中提到這可能使後期的維護更加麻煩,但我認爲在學習過程當中這種重複思考是必要的。不光是拓展思惟,語言的靈活性對我來講更是對學習語言的最大動力。我要寫出天衣無縫的代碼!⁄(⁄⁄•⁄ω⁄•⁄⁄)⁄)(PS:讓我迷一時)。
- 經過項目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
婁老師在藍墨雲班課中曾發佈過幾個使人印象深入的做業,最讓我心肌梗塞的就是四則運算的做業(那感受真是「一杯茶,一包煙,一個bug坐一天」)。雖然過程比較艱難吧,但徹底實現後仍是感受得到了很多。不作項目真是不知道本身有多少不會的,並且沒有項目也不知道往哪裏去學(當書本知識的學習停滯不前時(╥╯^╰╥))。
- 雙通道學習,甚至多通道學習
比較慚愧地說,我並無按照婁老師推薦的《笨方法學python3》來學習python3,而是選擇了在圖書館裏更早看到的《python編程:從入門到實踐》(當知道老師推薦前者後因爲彌補心理更加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經過信息安全培訓課(地主大佬和授課苦力)又學到一些知識。以後又經過對《笨方法學python3》的「複習」和與同窗的交流又得到了更多知識。其中儘管有重複知識,倒是我預習複習的不二法門(必定程度上代替了筆記的做用)。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DNA自我修補同樣,逐漸修補至完善。
Build to win
宋雨田帶着對遊戲的熱愛去學習遊戲設計,楊老帶着對哲♂學的思考去學習人工智能,而我是帶着對工業設計的興趣去學習人機交互邏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當中,應當帶着動力持續學習,不斷調整方向和步伐,汲取經驗和教訓,相信在任何領域都會達到最終的目的!python
小黃衫創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