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的:設計的深度-到最小設計單元,最小特徵爲止步。html
做者經常碰到這些的問題:編程
一個產品是怎麼設計的?學習
這個產品的某個模塊是怎麼設計的?測試
這個模塊的某個零件時怎麼設計的?spa
這個零件的某個部分(特徵)是怎麼設計的?設計
這個特徵的某個尺寸是怎麼設計的?htm
這個尺寸的公差是怎麼設計的?對象
那麼,還要深究下去麼?好比知道零件用哪一種材料,還要理解材料的分子原子之類的構成麼,很顯然,這是不須要的!blog
做爲一個結構設計工程師,深挖設計到底到哪一步爲止呢?文檔
做者給出一個答案,到最小的設計單元,即最小特徵爲止!
特徵是用於生成、分析和估價的設計單元,其概念參見
最小特徵:即此特徵設計有依據(有明確的標準,文檔資料)。
如TE的電氣插口特徵,以下圖所示:
這一張圖紙,尺寸、公差、技術要求等達到3位數,卻只表明了一個特徵。
而此TE的插口,即最小特徵,咱們不須要再深究分解下去尺寸如何設計,公差如何設計,技術要求如何設計了。
若當產品測試時出現錯誤,認定爲此TE插口設計有問題,請更換插口的設計標準!請更換插口的設計標準!重要的事情說兩遍!
//就和換電子元器件同樣。
不要擅自更改某些尺寸或公差,這種作法的權限不在結構設計師身上,也不是哪位設計主管能決定的,只在TE公司。
當有外購件時,這一整個外購件能夠看作一個特徵,而規範外購件的參數即最小特徵。如外購電機,咱們分析電機的從電機的參數分析。
而當自行設計電機時,最小特徵就是電機的零件的某個參數了,多是尺寸,多是材料。
設計分析時,必須將電機拆開成零件單元,如
此章節與後面的章節:
一章節呼應,後系統學習了可靠性設計後可再回來驗證此章節的正確性!
因此,做爲一個結構設計工程師,明確最小特徵,也是很重要的。
//後話思考:面向對象和麪向過程的設計?(來自IT編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