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 第2章 微觀市場機制分析

  • 微觀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問題是資源配置問題。這一問題是經過價格機制來解決的,所以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是均衡價格理論。
  • 本章的主題是對微觀市場機制的運做做通常的分析和考察,主要介紹:
    • 市場需求分析
    • 市場供給分析
    • 市場均衡與政府政策
  • 消費者在經濟學中的定義:具備消費預算(Budget)、可以作錯統一消費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
    • 消費理性。反覆權衡、比較,在有限的支出下作出得到最大知足的最優購買決策。
  • 生產者:生產者也稱企業或廠商,是指可以作出統一輩子產和銷售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
    • 最求(利益最大化)
    • 生產目標的短時間與長期之分。
      • 短時間: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固定不變的一段時期
      • 長期:生產者能夠調整所有生產要素數量的時期
  • 生產者演化經歷:工場手工業時期、工廠制時期、現代企業時期三個階段
    • 生產者在亞當斯密的分工協做理論,生產者的存在是爲了提升效率。當且僅當邊際效益等於邊際成本時,企業具備效率最高的最佳規模
    • 生產者在羅納德.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生產者的存在是爲了減小交易成本。
  • 在經濟學上,市場不只僅是交易場所,還包括買賣雙方在此場所進行交易的行爲。
  • 經濟循環流轉圖

第二節 市場需求分析

1、需求及其表達

(一)需求及其表達

  • 需求:消費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和必定的市場上在各類可能的價格水平下願意並且可以購買的該商品或服務的數量。
    • 限定了特定的時期和進行買賣的市場,還意指消費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別於人類無限多樣化的須要(needs)
    • 體現了商品自身的價格(Price)與該價格相應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的內在聯繫

(二)影響商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 需求量多種因素共同決定
    • 主要因素:商品自身的價格(P)、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者對商品的將來價格預期等。
  • 消費者的收入水平(I)
    • 有效的需求取決於購買的願望和支付能力。購買願望與偏好有關,而支付能力與收入有關。
    • 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如何影響需求量根據該商品是正常品(Normal goods)與低檔品(Inferior goods)而定。
    • 人們對精細食品或高中檔服裝的需求量與其收入同方向變化,而人們對粗糧粗布的需求與其收入則呈反方向變化。
  • 關於相關商品的價格(Pr)
    • 相關商品的價格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取決於該商品是替代品仍是補充品。
      • 饅頭和花捲是替代品、咖啡和茶是替代品、汽油是汽車的補充品、糖是咖啡的補充品
  • 關於消費者的偏好(T)
    • 消費者選擇商品和支配它們的收入時,每每表現出某種興趣和偏心。
    • 消費者偏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諸如家庭環境、物質條件、收入水平、年齡、性別、教育、社會風俗、流行風氣等。
  • 關於消費者對商品的將來價格預期(E)
    • 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會上升時,就會增長對該商品的當前需求量;同理,預期將來降低則減小需求量。
  • 其餘影響因素(O)
    • 時間因素對季節性商品的影響;社會人口特徵、地理環境因素對不一樣商品需求量的影響。
    • 商家的促銷廣告也會影響人們對產品的選擇。商家廣告費支出越大,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量增長較多,但當廣告費增長到必定程度後,因增長廣告費而引發的需求量的增長將會遞減。

(三)需求函數與需求曲線

  • 需求函數:把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各類因素視爲自變量,商品需求量自己視爲因變量,用解析的函數形式表示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與衆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 某一時期內和必定市場上的需求函數能夠表示爲Qd= f(P,I,Pr,T,E,O)
    • 線性形式是普遍使用的一種表達形式:Qd=a+bpP+biI+bprPr+btT+beE+boO
    • 只考慮商品需求量與自身價格的影響關係時:QD = a+bpP
    • 需求表:表示某種商品的各類價格水平與各類相對應價格水平相對應的該商品的需求量之間關係的數字序列。
    • 注意:與數學相反,微觀經濟分析一般以縱軸表明自變量,以橫軸表示因變量。
    • 需求曲線能夠是直線型的,也能夠是曲線型的。在不影響結論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線性需求函數。

(四)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

  • 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情況揭示了需求函數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之間呈反方向變化。
  • 然而,也有一些特殊商品的需求曲線不是向右下方傾斜的。例如吉芬商品(英國經濟學家)
    • 土豆價格上升,土豆的需求量卻在增長,土豆的需求量與價格同方向變化
    • 這一狀況能夠經過分析商品價格變化引發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來進行解釋。
  • 商品價格變化同時對需求量產生兩種影響:
    • 替代效應:即一種商品價格發生變化將引發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中該商品同相關商品之間的替代。
    • 收入效應:在一種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的同時,保持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不變將消費者實際收入發生變化,或者引發消費者所購商品總量發生變化。
  • 不管是正常品仍是低檔品,人們都會把對該商品的需求轉移到替代品上去,商品價格上升後的「替代效應」老是引發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小。
  • 就價格上升後的「收入效應」而言,正產品與低檔品的狀況是相反的。
    • 若是該商品是正常品,價格上升後的「收入效應」將引發人們減小該商品的需求量
    • 若是是低檔品,價格上升後的「收入效應」將引發該商品的需求量增長。
  • 吉芬商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品(收入效應引發的需求量增長值大於了替代效應引發的需求量的減小值)

(五)個體需求和市場需求

  • 個體需求:在必定市場範圍內個別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 市場需求:在必定市場範圍內所有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 關係:必定範圍內的個體需求的合成構成市場需求
  • (六)需求量的變更與需求的變更

  • 需求是在各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購買和可以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表明一種關係。
  • 需求量是在肯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表明某個數值。
    • 也就是說需求是函數、需求量是某個函數值
  • 在其餘條件不變的狀況下,這種因商品自身的價格變化而引發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化稱爲需求量的變更。
  • 需求的變更是在商品自身價格不變的狀況下,其餘因素的變化所引發的。
    • 如消費者收入的變更、相關商品的價格變更、消費者偏好的變更等。
  • 需求量的變更並不改變需求函數或需求表,變現爲從需求曲線上A點到B點的移動。
  • 需求的變更是整個需求函數或整個需求表的變更,表現爲需求曲線的移動,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

2、市場需求彈性分析

  • 以前的不是定量的,只知道需求量變更的方向。
  • 爲了衡量商品的需求量變更對影響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經濟學中引入了需求彈性的概念。
  • 需求的三種彈性: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收入彈性、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一)需求的價格彈性及其決定因素

  • 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表示在必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發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 一種無量綱的度量指標,用來衡量在必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更對於該商品自身價格變更的反應程度。
  • 有弧彈性和點彈性之分:
    • 需求的價格弧彈性表示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需求量的變更對於價格的變更的反應程度。
    • 當兩點之間的變化量趨於無窮下時,需求的價格彈性要用點彈性來表示。它表示需求曲線上某一點上的需求量變更對於價格變更的反應程度。
  • 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量變更百分比/價格變更百分比
  • 需求的價格弧彈性公式:
  • 需求的價格點彈性公式:
  • 正反計算的需求的價格彈性值不一樣是由於變更的百分比是根據不一樣的基礎計算的。(分母所取不一樣)
  • 爲了不上面的正反計算結果不一樣,採用一個方法就是用兩點之間的平均值(中點值)計算需求的價格弧彈性。
  • 因爲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反方向變更,公式計算的彈性值爲非正數。但通常取其絕對值表示需求的價格彈性。
  • 需求價格彈性的分類:
    • 富有彈性:需求量變更比例大於價格變更比例,即消費者對價格的變化感應劇烈,彈性大於1
    • 缺少彈性:需求量變更比例小於價格變更比例,即消費者對價格的變化不敏感,彈性小於1
    • 單位彈性(亦稱單一彈性):需求量與價格同比例變更,彈性等於1(雙曲線)
    • 徹底彈性:彈性爲無窮大
    • 徹底無彈性:彈性爲0
  • 需求的價格彈性的影響因素
    • 1.商品的可替代性
      • 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該商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就越大。
      • 對一種商品所下的定義越明確、越狹窄、相近的替代品就越多,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就越大。
    • 2.商品用途的普遍性
      • 商品用途越是普遍,需求的價格彈性就可能越大。
    • 3.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彈性較大
    • 4.商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 某商品上的消費支出在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越大,需求的價格彈性可能越大;反之,則越小。
    • 5.所考察的消費者調節需求量的時間
      • 調節時間越長,需求彈性通常越大。

(二)需求的價格彈性應用

  • 生產者的銷售總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乘以商品的銷售量
  • 銷售總收益的變更取決於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大小:
    • 對於富有彈性的商品,銷售總收益與商品的價格成反方向的變更。價格下降,需求量增長比例大,總收益增長。價格升高,需求量減小比例大,總收益減小。
    • 對於缺少彈性的商品,銷售總收益與商品的價格成同方向的變更。價格下降,需求量增長比例小,總收益減小。價格升高,需求量減小比例小,總收益增長。
    • 對於單位彈性的商品,下降價格或提升價格對廠商的銷售總收益都沒有影響。
  • (1)用於對價格和銷售量的分析與估計
  • (2)用於企業的價格決策企業在訂價時必須考慮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任什麼時候候也不該該把低價格定在缺少彈性的需求上。

(三)需求的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 表示在必定時期內當消費者收入變化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發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 需求的收入弧彈性和點彈性公式分別爲
  • 根據需求的收入彈性大小,能夠將商品分類:
    • 低檔品:收入彈性爲複製,即該商品的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反方向變化
    • 正常品:收入彈性爲正值,即該商品的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同方向變化。
      • 收入彈性小於1的商品爲必需品(Necessaries)
      • 收入彈性大於1的商品爲奢侈品(Luxuries)
    • 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用於研究消費者購買食物對於收入量變更的反應程度。用彈性概念來表述恩格爾定律:
      • 家庭或國家越富裕,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就越小。
    • 需求量變更% = 收入變更% * 收入彈性值

(四)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表示在必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發的另外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 是一種無量綱的度量指標,用來衡量在必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更對於它的相關商品的價格變更的反應程度。
  • 需求的交叉價格弧彈性和點彈性公式分別爲
  •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的符號取決於所考察的兩種商品的相關關係:
    • 若是Y是商品X的替代品,商品X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爲正值
    • 若是Y是商品X的補充品,商品X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爲負值
    • 若是兩種商品是相互獨立的,相應的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爲0
  •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同價格彈性、收入彈性同樣,對價格和銷售量的分析和估計都頗有用。
    • 企業若是生產多種產品,在制訂價格時要考慮替代品或補充品之間的相互影響。
    • 若是替代品在不一樣的企業中生產,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可用來分析產品之間的競爭關係。
    •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的大小仍是從經濟上劃分不一樣行業的標誌。交叉彈性的絕對值大,說明產品之間的相關程度很大,從而說明它們在經濟上屬於同一行業;交叉彈性很小,說明兩種產品互不相關,從而經濟上屬於不一樣行業。

第三節 市場供給分析

(一)供給及其表達

  • 供給的概念: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和必定的市場上在各類可能的價格水平下願意並且提供出售的該商品或服務的數量。
    • 限定特定的時期和進行買賣的市場,還意指生產者有提供出售的能力
    • 體現了商品自身的價格與該價格相應的供給量(Quantity supplied)的內在關係

(二)影響商品供給量的主要因素

  • 多種因素共同決定:該商品的價格、生產的成本、生產的技術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和生產者的將來價格預期等。
  • 關於商品的自身價格(P)
    • 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的產量通常就越大
  • 關於生產的成本(C)
    • 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生產成本上升會減小利潤,從而使得商品的供給量減小。相反,生產成本降低會增長利潤,從而使得商品的供給量增長。
  • 關於相關商品的價格(Pr)
    • 在一中商品的價格不變,而相關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該商品的供給量會發生變化。
  • 關於生產的技術水平(T)
    • 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通常能夠下降生產成本,增長生產者的利潤,生產者會提供更多的產量。
  • 關於生產者的將來介個預期(E)
    • 若是預期將來商品的價格會上漲,生產者每每會擴大生產,增長產量供給。若是預期商品的價格會降低,則相反。

(三)供給函數與供給曲線

  • 供給函數:把影響商品供給量的各因素視爲自變量,商品供給量自己視爲因變量,用解析的函數形式表示生產者對某種商品的供給量與衆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 某一時期內和必定市場上的供給函數可表示爲
  • 只考慮商品的供給量與自身價格的對應關係時
  • 供給函數多是線性的,也多是非線性的。線性供給函數通常採起下面的形式:
  • 供給表
    • 表示某種商品的各類價格水平和與各類價格水平相對應的該商品的供給量之間關係的數字序列表。
  • 供給曲線:
    • 縱軸爲自變量、橫軸爲因變量。
    • 供給曲線能夠是直線型的,也能夠是曲線型的。在不影響結論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線性供給函數。

(四)供給定律(Law of supply)

  • 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情況揭示了供給函數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商品的供給量與價格之間呈同方向變化。
  • 對於土地、勞動力等一些特殊的生產資源來講,其供給曲線不老是向右上方傾斜。
    • 土地的供給即時長期來看也是趨於固定的,土地的供給曲線所以與表示供給量的橫座標是垂直的。
    • 在工資率提升到必定程度上,閒暇對勞動力供給者來講可能價值更大。繼續提升工資可能反而會使他減小勞動力供給。在某些條件下,勞動及的供給曲線並不必定向右上方傾斜。

(五)個體供給和市場供給

  • 個體供給:在必定市場範圍內單個生產者或企業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供給。
  • 市場供給:在必定市場範圍內全部個體供給的總和。

(六)供給量的變更與供給的變更

  • 供給是各個價格水平下生產者願意並且可以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表明一種關係。
  • 供給量是在肯定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表明某個數值。
  • 在其餘條件不變的狀況下,這種因商品自身的價格而引發的商品供給量變化成爲供給量的變更
  • 供給的變更是在商品自身價格不變的狀況下,其餘因素的變化所引發的,
    • 如生產的成本、相關商品的價格、生產的技術水平等。
  • 供給量的變更並不改變供給函數或供給表,變現爲供給曲線S上A點到C點的移動。
  • 供給的變更是整個供給函數或整個供給表的變更,表現爲整條供給曲線的移動,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
    • 2、市場供給彈性分析

  • 爲了權衡商品的供給量變更對影響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經濟學中引入了供給彈性的概念。
    • 分爲:供給的價格彈性、供給的成本彈性、供給的交叉價格彈性

(一)供給的價格彈性及其決定因素

  • 供給的彈性價格:
    • 表示在必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發的該商品的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
    • 一種無量綱的度量指標,用來衡量在必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供給量變更對於該商品自身價格變更的反應程度。
  • 供給的價格弧彈性和點彈性公式分別爲:
  • 供給價格彈性的分類:
    • 徹底無彈性:彈性爲0,如圖a
    • 缺少彈性:彈性小於1,如圖b
    • 單位彈性:彈性等於1,如圖c
    • 富有彈性:彈性大於1,如圖d
    • 徹底彈性:彈性爲無窮大,見圖(e)
  • 供給的彈性價格影響因素:
    • 1.產量調整須要時間
    • 2.生產成本隨產量變化的狀況
    • 3.商品的生產週期的長短

(二)供給的其餘彈性

  • 供給的交叉價格彈性:
    • 表示在必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發的另外一種商品的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
    • 用來衡量在必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供給量變更對於另一種商品價格變更的反應程度。
    • 交叉彈性對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是很是重要的。
  • 供給的成本彈性(Cost elasticity of supply):
    • 表示在必定時期內當生產的成本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發的該商品的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
    • 用來衡量在必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供給量變更對於生產成本變更的反應程度。
    • 在其餘條件成本不變的狀況下,供給的成本彈性通常爲負值。
      • 商品的供給量與生產成本反方向變化,即成本越大,供給越少。函數

        第四節 市場均衡與政府政策

1、市場均衡

(一)供給價格的決定

  • 均衡:經濟活動有關變量在必定條件的相互做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或穩定的狀態。
    • 局部均衡就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
    • 通常均衡就一個經濟社會中全部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
  • 商品的均衡價格
    • 表現爲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做用的結果。
    • 在市場的供求力量的自發調節下造成的。
  • 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的市場狀況:
  • 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的時長情況
    • (二)需求的變更和供給的變更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影響

  • 需求變更的影響
  • 供給變更的影響
  • 供給定理
    • 在其餘條件不變的狀況下,需求的變更分別引發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同方向的變更;
    • 供給的變更引發均衡價格反方向的變更,引發均衡數量同方向的變更。
  • 2、應用市場均衡原理分析政府政策

(一)價格控制

  • 一、價格上限(Price ceiling)
  • 政府爲保障人們起碼的生活水平,就會對一些生活必需品規定低於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
  • 價格上限的積極做用
    • 保持社會安定;
    • 保證消費者的基本生活須要,尤爲是戰爭和天然災害時期
    • 短時間面臨突發事件時,政府幹預經常是必要的
  • 價格上限的消極做用:
    • 向生產者和消費者傳遞了不反映市場供求的價格信息
    • 形成進一步的短缺:政府措施由價格管制,到進一步的數量管制,如票證配給、定量供應等,形成長時間的排隊購物、商品搭配、黑市交易、變相收費、走後門、拉關係等本質上「漲價」的社會現象
    • 致使商品質量停滯不前,花色品種單一,生產者、銷售者服務態度惡劣,服務時間減小,企業缺少生產動力,不思進取
    • 政府財政支出增長,政府機構、人員、行政費用的大量增長,以應付常常性的物價監督和物價大檢查;大量的財政支出致使政府增長稅收和各類收費、增發貨幣和向銀行透支,以彌補財政赤字,而這又會致使通貨膨脹,反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 增長了政府某些官員和機構以權謀私、錢權交易、滋生腐敗的可能和機會,敗壞了社會風氣
    • 影響其餘產業和社會其餘領域的發展:因爲政府行政費用的大量增長,政府不可能再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扶持其餘產業和保證社會其餘領域與事業的發展,如教育、社會保證事業等
  • 二、價格下限(Price floor)
  • 對於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受天然因素影響較大的產業以及國家要大力發展的產業,政府每每採起這種設置價格下限的辦法。
  • 政府爲農產品規定支持價格(Support price)或保護價格(Protective price)
  • 價格下限的積極做用
    • 必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社會安定、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 價格下限的消極做用
    • 向生產者和消費者傳遞了失真的價格信息。
    • 難以操做:保護價、支持價定在什麼位置上,難以肯定,低則起不到保護做用,高則增長政府財政支出。
    • 政府財政支出增長:政府增稅、增發貨幣、或向銀行透支、或向將來借債(發行國債),致使通貨膨脹,損害消費者和農民的利益;政府機構、人員、經費的增長,一旦經費不足,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官員攤派收費,增長社會負擔
    • 不利於被保護着提升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
  • 三、最低工資問題
  • 本質上是一種保護價格:
    • 必定程度上保護就業者的利益,對於社會穩定也是有利的,有利於得到民衆對政府的支持。
    • 破壞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工資起不到調節勞動力供求的槓桿。因爲加大了廠商產品的成本,廠商減小僱傭人數,這會擴大失業人數,提升失業率
  • 四、政府控制價格的放開問題
  • 經濟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減小政府對價格的控制,問題是如何放開
  • 政府設置價格上限的通常是短缺商品
  • 對於需求彈性很大,供給彈性又較大的商品,最好由「看不見的手」本身調節

(二)價格補貼和稅收

  • 稅收是對市場交易的單位商品收取生產者或消費者固定金額的貨幣。
  • 價格補貼是對於市場交易的單位商品給予生產者或消費者固定金額的貨幣
  • 稅收和價格補貼政策實質是使得生產者的生產成本或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發生變化,來影響供給或需求的變更,進而引發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更。
  • 稅收抑制了市場經濟活動,而價格補貼則會激活市場經濟活動:
    • 當一種商品被徵稅時,它的均衡數量重在減小;當一種商品被補貼時,它的均衡數量總在增長。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