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utility):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或服務時所感覺到的知足。函數
效用的三個特色:3d
效用理論的基本假設:徹底信息、偏好次序blog
基數效用與序數效用:get
一、總效用與邊際效用數學
總效用(total Utility, TU):指消費者在必定時期內從必定數量的商品消費中得到的效用量的總和。it
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MU):指消費者在必定時間內增長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時,所得到的總效用量的增量。io
當MU>0時,總效用曲線呈上升趨勢。代表總效用會隨着消費量的增長而增長,但增長的幅度是遞減的。淘寶
當MU=0時,總效用曲線達到最高點,代表總效用取得最大值。這種情形意味着消費者從該商品的消費中所可以獲得的一切可能的知足都獲得了。im
當MU<0時,總效用曲線呈降低趨勢,代表總效用隨着消費量的增長而減小。支付
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隨着消費數量增長,邊際效用呈降低趨勢的現象。某一種商品的邊際效用大小,主要取決於商品消費量的大小。
三、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單個消費者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對各類商品的販買中得到效用的最大化。
均衡條件的含義:消費者使本身花費在各類商品販買上的最後一元錢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也稱等邊際效用原則。
例題:若是消費者消費的X、Y商品的價格之比是1.25,它們的邊際效用之比是2,爲達到效用最大化,消費者應(增販X和減小販買Y)
四、我的需求曲線的推導
消費者販買商品是要付出必定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貨幣。貨幣也具着效用,而且通常假定,一個有既定收入的消費者在既定時期內貨幣的邊際效用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某消費者有500元錢時,每元錢的效用若是爲15個效用單位,當他花去400元后,剩下100元錢中每元錢的貨幣邊際效用還是15個效用單位。當消費者販買某種商品能帶來較大的效用時,他願意出的貨幣就多,即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就高;反之,當帶來的效用較小時,他願意出的貨幣就少,即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就低。因爲隨着消費商品數量的增長,給消費者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所以,消費者願意支出的貨幣(支付的價格)也是遞減的。
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爲某一商品支付的價格與他在販買該商品時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例如:某學生爲販買某品牌運動鞋願意支付300元,而經過淘寶網他實際只花了200元錢,這個學生願意爲獲得這雙運動鞋多支出但實際上並無付出去的100元錢,就是他的消費者剩餘。
在序數效用論中,效用函數不表明效用水平,不表明具體數值,只表明前後順序。序數效用論用無差別曲線分析法來講明消費者均衡的實現。
一、無差別曲線: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不一樣數量的各類組合;同一條無差別曲線是表示兩種商品的不一樣數量的組合對消費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二、邊際替代率
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 :消費者在保持本身效用水平不變的狀況下,爲了增長一種商品(X)的消費量所願意放棄的另外一種商品(Y)的消費量。
三、消費者預算線
預算線(budget line):給定的價格和收入下,消費者把全部收入用於消費所能得到的商品組合點的軌跡。
四、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在預算給定的狀況下,消費者經過決定兩種商品的消費量使得本身的效用最大化的狀態。
數學偏分求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