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論前端
·計算機科學的領域小程序
·軟件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的關係後端
·軟件的特性數據結構
·軟件工程的定義與組成部分框架
在閱讀第一章的時候,一個很直觀的想法就是:彷佛這本書的做者知道我要問什麼。雖然我學習的是軟件工程專業,但對於它具體的一個定義,到目前爲止仍是沒有一個清晰地答案。在學習過程當中也會有疑問:爲何要學數據結構?學離散數學有什麼用?這些知識在作軟件的時候會用到哪裏?咱們和計算機專業的同窗有什麼區別,僅僅是學費不一樣嗎?這些問題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都獲得瞭解釋。但同時也有一些我不是很理解的地方:函數
問題1:在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IT專業的大學生找工做時聲稱:我精通Java,會用C++寫「Hello World」,我懂軟件工程,我畫了不少圖......這些同窗是真的懂軟件工程,是一個合格的軟件工程師麼?」後面也有提到讓讀者在不一樣的學習與工做階段,投入到最合適的項目類型中去。那什麼纔是真正適合現階段咱們學習的項目類型?書中軟件的生命週期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步驟以及用戶體驗等等須要考慮的問題,結合到咱們的實際學習,是徹底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的。咱們的做業頂多也只能說是一個小程序,根本達不到這麼高的要求,在這種狀況下咱們是否還要遵照上述步驟,一步步完成咱們的做品呢?單元測試
問題2:書中不止一次提到「沒有銀彈」這個論斷,恕我孤陋寡聞,並不能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在百度百科中我獲得了這樣的答案:沒有銀彈是指沒有任何一項技術或方法能夠能讓軟件工程的生產力在十年內提升十倍。這樣一來,「軟件的這些本質特性讓「作一個好軟件」變得很難」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軟件工程面臨的問題在於咱們已經清除了大部分的次要複雜度,而剩餘的主要複雜度都沒法改變,必要複雜度是從軟件自己要解決的問題衍生而來,並沒有法被移除。(來源於百度百科)學習
第二章:我的技術和流程
測試
·單元測試spa
·迴歸測試
·效能分析
·我的軟件開發流程(psp)
在閱讀第二章的時候,一些內容沒能有效的理解,譬如在單元測試和效能分析中列舉的例子,由於沒有接觸過相應的軟件,對於具體的操做並非很清晰。其餘方面結合平時寫Java項目的一些經驗,基本上造成了本身初步的認識。具體遇到的問題以下:
問題1:在閱讀完單元測試這一小節以後,我在想:a.咱們以前寫過的項目中的測試類算是一個單元測試嗎?b.怎樣才能將單元測試集成到自動測試的框架中?c.項目中一些在頁面中顯示的功能(例如一些彈出框),只有在實際運行下測試,它們的單元測試又該怎麼寫呢?經過查詢有關資料以後,我瞭解到C語言中單元指一個函數,Java裏單元指一個類,以前項目中每一個模塊對應的測試類就是一個單元測試;而且查找到關於前端單元測試的具體實現步驟,鑑於我學習較多的是後端的知識,對於一些過程仍是沒法理解,不過我看到這樣一個說法:‘常常與單元測試聯繫起來的另一些開發活動包括代碼走讀、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其中動態分析就是經過觀察軟件運行時的動做,來提供執行跟蹤,時間分析,以及測試覆蓋度方面的信息’,彷佛可以解釋問題c;但我看了一些關於單元測試自動化解釋以後,對於怎樣才能稱得上是自動化,仍是沒能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第十六章:IT行業的創新
·關於創新,有哪些似是而非的論斷?
·WIIFM(What's In It for Me)?
·創新者的困境,創新的時機,創新路上的鴻溝,先發優點和後發優點,改良的創新的顛覆式的創新;
·效能過剩,NPS,CAC,用戶留存率。
在閱讀過第十六章以後,對於創新,創業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在大學現階段的學習中,我也一塊兒和幾位同窗一塊兒組隊參加了創新創業項目的比賽,如今正處於有想法未實施的階段,但我讀完這一章的內容,對咱們以前的想法有了不同的認識,咱們的項目彷佛並無充分的優點和創造價值。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
問題1:在書中第16.1.7中有這樣一段話:「已有的銷售團隊每每不肯意推廣顛覆性的新產品,由於市場沒打開,利潤極低。」,後面也有提到:「在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穩定單位(例如大學中),它有固有的流程、價值觀、文化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反對改變,反對創新。」那些口口聲聲說着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學教育,其目的是什麼?創新創業類的比賽其本質究竟是什麼?創新,創業談何容易,它須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期間可能會有人來有人走,正如做者所說:‘不喜歡冒險,而是可以從屢次失敗中恢復並繼續努力’,可咱們如今彷佛正處在一個‘不斷冒險’地階段,就像文章最後所說:創新的出路到底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