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隨談程序員
前一段在某個書單裏偶遇了池建強老師的《mactalk:人生元編程》,做爲一個剛剛入坑的新手,在程序員的修行以及mac使用技巧上都有要太多要學習的地方了,拿到此書也是如獲至寶。第一次接觸到池建強老師是在錘子的相關微博中,那一次看到了老羅請到了池建強老師,然而我並不認識這位牛人那位牛人的,只是在後來漸漸的發現原來這我的就是以前的那我的。。不少時候都是這樣的感受,可能也是對圈子熟悉的過程吧。編程
在這本書中程序員的性格一章講到了一位讀者的來信,以及池老師的答覆。那位前輩描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學習
「我是個靜下來喜歡反思本身的人。我雖然對本身過去的一年挺自豪的,但我也發現了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我發現個人幽默感漸漸消失,並且我很喜歡從 「另外一面去看問題」,一開始我以爲這是我具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言論左右。但這也給我身邊的人帶來了困擾。由於當他們說出一些東西的時 候,我首先的反應就是:可能並非這樣,那樣也許更好,實際上是這樣的……等等,並且幾乎是反射性的,不假思索就能找到問題的另外一面,而且表達出來。然而說 者無心,聽者有心。朋友之間,說說笑笑還好,他們最多以爲是我很喜歡擡槓、反駁別人,送我外號「槓王」。但我老婆和我生活在一塊兒,就受不了了,以爲我太自 負,自覺得是,憤青……對象
我本身知道,我不是故意這樣的,但這已經成爲了下意識的行爲。雖然這現象之前就有,可是這一年變化的很明顯,明顯到我本身都察覺到了。我不想變成一 個讓身邊人以爲不舒服的人,我也怕之後會發展成「陰謀論」者。我不是不懂得謙遜,只是對本身的觀點比較執着,並且想強烈的表達出來,而且但願別人也贊同。 到後來,我本身都分不清楚,我究竟是真的發現了這些事物的「貓膩」,仍是我爲了反駁而反駁的。我以爲這是一個很很差的習慣,由於我身邊的人和我探討某些問 題的時候,在我這裏獲得的幾乎都是否認的結論。blog
就我關注的一些技術前輩,包括我同窗,也都是這樣。我發現咱們這些技術同類,好像「戾氣」都比較重。而您在我關注的人裏,是屬於比較溫和的,沒有那 麼張揚,沒有顯示出「自負」和「自覺得是」,我想請教下,您是否遇到我這樣的問題?而您又是怎麼控制本身的?爲了表述清楚,我可能把個人問題誇大了一點 點,但我以爲若是我不改善的話,早晚會變成那樣,甚至更壞。」事件
這位前輩的問題我有時候也會遇到,可能也和以前的學習生活相關吧。。本科的時候曾經在辯論隊呆過一段時間,因而就常常不自覺的就會用一些相似的思惟方式去想事情。若是把這股勁頭放在了學業上可能還好,可能會激發對學習的熱情或者更深刻的瞭解。把這種勁頭放在了生活中一樣能發現不少生活中的矛盾之處。有的是同窗朋友說的不嚴謹之處,多是無意之處也多是本身所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這樣的狀況下不免就想去搞清楚到底是哪一種狀況或者事情的原由是哪樣的。然而事情的演變並不總像當初所想的那樣,很容易就從討論走到了爭論。微博
其實我和那位前輩發現這種現象的方式差很少,由於有時候那個本身去交談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本身的同窗、女朋友,這種狀況下不免會產生一些誤會。誤會和隔閡並非咱們進行這種思考的最初目的,卻產生了與之相悖的結果。但怎麼能消除這種事情呢?基礎
如池老師所描述身邊的一位有深度的人,天然能作到一種與世無爭的態度,淡看雲捲雲舒。這份淡泊也是我所期待本身能達到的,可這裏有一個潛在的問題:若是不經歷這種看似爲了「爭執」的討論,如何能快速的進入那位高人的境界?技巧
看書能讓咱們快速的進步,更快的接觸本身陌生或者不是特別熟悉的領域、學的時候思考能夠避免知識浮於表面、作中學能讓咱們去實踐書中的真理與謬誤,惟獨這「踐行書中所學、本身所想」這件事中的學問沒什麼捷徑可言。固然更多是本身對這個瞭解的太少了,無法去感覺這個捷徑。只能先記下本身的一些想法,也許某天本身頓悟了還能夠給本身一個答案而不至於連最初的問題都已經忘記。反射
最後留下一個模型,關於一個本身遇到的討論的時候歪樓的狀況:
圖中的討論目標多是發起這個討論的人最初所想要討論的事情,現實基礎是被討論這個東西的事件基礎,事件的原由與本質共同促使這個事件或者事物發生或存在。陷入對事件原由與本質的爭論可能會致使沒法進行關於本來目標的討論。
舉個例子來講(隨便舉例,不是一個真正的討論話題,會有不當的成分),
討論目標:嫦娥一我的在月亮上難過麼?
現實基礎:嫦娥存在且在月亮上
事件本質:嫦娥根本不存在
在這樣的例子中,討論目標與討論結果產生的誤差,咱們即不能說最後陷入的結果緣於擡槓,也不能說此次交流沒有意義,但就是有一點點誤差,但是修正該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