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那點事:ERP選型

若干年前柳傳志先生的一句「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直到今天還在瘋傳,在那個視ERP爲「神器」的年代,今天卻已經變的廣泛至極,不論是那種「死法」的案例皆比比皆是,因此若是在2000年後還有人時不時擡出這個調調來確實有幾分腐儒味道,但無論講或者不講,風險就在那裏,很少很多,看用哪般神童予以控制。 ide

廠商選型是繞不過的一個環節,我結合本身的工做體會和你們分享一下幾點經驗,若有幫助,幸之也。 學習

掰着手指頭數落一下ERP廠商,也就那麼幾個(爲避免廣告植入嫌疑,此處略去廠商名稱若干),軟件無有好壞高低之分,只有適不適合的差別,那麼怎麼判斷呢?如下幾點應該是通用的教程: spa

一、 看軟件廠商背景,國內和國外是有區別的,儘管這兩年外企在本地化,企在國際化,無論怎麼變,根本的背景是沒法融合的; orm

二、 看廠商的行業案例,離散製造的案例和流程製造的案例是有本質區別的,產品的形態或者製造過程大相徑庭,你是作食品加工的,卻恰恰去了解汽車製造的案例,豈不是背道而馳,因此在考察廠商的行業案例時,必定要看同行業的解決案例。 教程

三、 看廠商是實施團隊,在軟件方面,從技術層面上講都能知足應用,但能不能用好,關鍵是誰在實施,因此實施團隊的資歷、經驗是不得不考慮的。 開發

上面三點基本算是通用的「外因」因素,結合本企業的實際狀況,基本上能夠圈定範圍,劃定目標,鎖定風險。那麼來自內部的風險怎麼界定呢? 產品

首先是費用風險,預算在500萬和預算是100萬,這是大相徑庭的兩個等量級,比如是買鞋子,你是準備花1000塊錢買呢仍是準備花100元買,這要量力而行,穿什麼鞋子,腳最有發言權。 it

ERP項目不是「交鑰匙」項目,更不是軟件開發項目,而是貨真價實的管理項目,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柳傳志先生的話裏我想他更想表達的是「管理變革」的風險。在項目選型階段,如何才能選型合適的廠商絕對是考驗管理智慧的一個問題,項目在開始前,一切在實施中的問題只能夠結合廠商是實施方案作預估,風險固然也是預估式的。ERP項目若是高度歸納一下的話,它關注的問題無非就是:戰略--規劃--流程--IT系統,這四個梯層是自上而下,不可逆轉的,教科書式的,成功的信息化項目還有一個公式,就是 BPR+ERP=信息化,但市場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動態過程,反應的企業中,也在作不一樣的調整,對於向世界500強這樣的企業,每個梯層後面都有一個強大的智囊團隊作支持,能夠按照這樣一種模式順順利利的作信息化,這也是全部成功案例的成功解決方案,但在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中,這個模式彷佛有點水土不服,那麼咱們應該怎麼作呢? io

戰略不固定,規劃也在調整,流程也在作相應的變化,那麼系統怎麼選型呢?在這裏就要學會用「兩隻眼睛」看問題,管理團隊首先是要承認ERP的價值和意義,把控住方向,只要方向不偏,方法能夠學習、能夠模仿,若是說「走一步看三步」式的作長遠規劃不能肯定,那麼「走一步看一步」式的實時實時評估大抵是不會錯的,無非就是走的慢一點而已。管理團隊在作ERP選型時,不妨用一隻眼睛看着戰略和規劃,留一隻眼睛兼顧着流程和IT系統,同時執行團隊在實施ERP時呢,在盯着流程和IT系統的同時,也要留一隻眼睛兼顧戰略和規劃,這樣算下來,就是有兩隻眼睛關注ERP,這就造成了一個協力,能夠有效控制方向性的風險。 class

作ERP項目,你們都在講「總體規劃,小步快跑」,若是「總體規劃」不明朗,那麼跑的越快,偏離目標越遠,因此「兩隻眼睛」看問題的方法能夠防範跑偏、節制風險。接下來就是落地實施,那麼咱們先實施哪些系統,後實施那個系統呢,在同一系統中又有不一樣的功能模塊,各部門都說本身重要,怎麼平衡這個前後關係呢?咱們不妨參考「最小化功能法」,當咱們把全部的功能需求都寫在白板上而後逐個用紅筆畫圈,當圈到最後的時候,那麼支撐企業正常運營最最核心的模塊我想貌似剩下應收、應付、總帳、庫存、採購、銷售幾個功能模塊了,接下來,咱們的核心業務鏈就能夠運做了。去掉全部的增值附加功能,留下來的就咱們的核心需求,也就是咱們要抓的主要矛盾,當把這個骨架撐起來後,咱們能夠在逐步的給他造血、添肉,逐階段的豐富起來。

在ERP選型時,爲了保證專業,通常的企業都會找些專家顧問作指導,咱們且不質疑專家顧問的能力,我只想和你們分享的是,只有咱們本身才最瞭解企業狀況的,專家顧問對於項目的結果是不負責的,前文中我也提到行業案例和廠商背景的問題,不論是顧問指導仍是考察案例,目的不是給本身找個理由,而是打造企業本身心中的那桿秤,只有有了本身的尺度,才能量出廠商的「肥瘦」,ERP的「長短」。

最後我想說一句,企業與企業的背景環境不一樣,照抄的案例幾乎沒有,全部咱們只有裁奪出屬於本身的「尺度」才能選中合適的廠商,完成ERP選型工做,ERP選型其實就這麼點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