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行

目前,常見的中醫教程中通常將「五行」描述爲「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和陰陽學說共同做爲中國古代認知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工具

       顯然,五行之說並不是僅僅爲中醫學所獨有,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比較普適的理論,後來造成藏象學說,並應用到臟腑、分析相生相剋,應用到了中醫學上。教程

       起源方法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中,將五行與朱雀玄武二十八宿進行了融合分析。

而在《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上古天真論》即有「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隨後《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中將東西南北中與五行進行了對應闡述,同時,本篇還提出了「木生酸,酸生肝」「火生苦,苦生心」的說法,顯然是比較早期的五行與臟腑對應關係,以及與藥物的五味關係描述。

       由上可見,五行與古代天文學關係極大,結合古代「天人合一」的傳統,將五行運用到醫學甚至更多領域十分正常,好比在儒家經典著做《春秋繁露》中,就有「三綱五常」的說法,應當是五行在倫理體系中的演化結果。

而在醫學應用,顯然至少在《黃帝內經》成書時期已經開始運用。  

 

       做用:五行的基本特徵是將「金木水火土」的物質特性進行了直觀類比,如「火性炎上」等,經過與五臟對應,則可用於說明五臟生理功能,如腎屬水,水者潤下、閉藏,故有腎主水,主藏精。

       經過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可輔助說明五臟之間的活動關係,如心與肺的關係,有「心之陽熱可抑制肺之清肅過」的說法,對應在五行中,即爲火克金。

 

       發展分析:五行學說,應當是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上起到了很大的做用,但因爲其理解不甚直觀,須要較多的分析推理過程,因此出現了各類演化和選擇使用,如《傷寒論》即採用了六經辨證爲主、五行的說法在處方分析中若隱若現,如《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中「火熱入胃,胃中水竭」。

       而且,在現代醫學和中醫並存的今天,和前人相比,咱們對中醫的認知與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好比與解剖學關係較大,易形象理解的臟腑成爲了常見的切入點,如中醫院分科,大多采用「脾胃病科」這樣的方式,或許能夠認爲,五行學說實際已經與時代發展充分結合,雖然並不常被直接提起,但選擇了一種新的方式存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